第二節 第二部分(1 / 3)

及第後寄長安故人

此詩《樊川文集》未載,見於外集,最早見於五代人王定保所作的《唐摭言》中,說此詩是大和二年(828)杜牧在洛陽應進士舉,“東都放榜,西都過堂”時所作,時年二十六歲。唐代考進士本在京都長安,這一年在東都是變例。唐代考進士照例在正月,二月放榜。及第後,必須過關試,亦即“過堂”,才算成進士。杜牧於榜發及第後將赴長安過關試,故詩中“未花開”有雙關之意。此外“春色”、“入關”亦皆雙關之詞。唐人詩往往謂過關試為春色。

東都放榜未花開,三十三人走馬回。

秦地少年多釀酒,都將春色入關來。

東都放榜未花開,三十三人走馬回——此兩句是說進士考試在東都洛陽放榜之時令:早春二月,花還未開,亦是說尚待到長安“過堂”才算成進士,以故榜上三十三位及第者都騎馬向長安進發。“回”,是指自己,因杜牧家在長安。

秦地少年多釀酒,都將春色入關來——這兩句亦是雙關,從字麵來看是說:關中的少年朋友們,你們多準備美酒吧,我們很快就會把春色帶進關內來;而實際是隱喻前去參加關試(過堂),而且充滿必勝的信心和豪氣。

這首詩的妙處是通篇運用雙關手法,既寫出應試的實際時空,也寫出應試順序時空和心理時空;而其打動讀者的魅力主要在於它有一種青春的豪邁之氣。詩人對已取得的平靜而不驕矜,對未通過的沉著而有信心,全詩絲毫未流露少年得誌的輕狂,而是充滿對生活和未來的熱愛和歡快,實在是一首經得起時間考驗的青春佳作。

過華清宮絕句三首

華清宮在長安東五十裏的臨潼驪山之上。原名溫泉宮,因唐玄宗開元十一年(723)將溫泉水引入而得名,天寶六載(747)改為華清宮,玄宗常攜楊貴妃來此遊樂。本詩即就前朝荒淫誤國的史實加以詠歎,以諷喻當時統治者“大起宮室、廣聲色”的腐敗現實。此詩創作時間大約在文宗大和二年(828)洛陽登進士第後赴長安製策登科途中路過華清宮之時。杜牧二十三歲作《阿房宮賦》以刺奢靡,本詩主旨相同。當為其同期作品,杜牧由洛陽赴長安時正二十六歲。

其一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這兩句描寫華清宮的繁華盛景和浩大規模。詩人采用遠距離視覺,將其全景攝入畫麵:從長安的方向回望,華清宮畫棟雕梁如同錦繡般美麗,驪山頂上朱門千扇依次洞開。成堆,形容華清宮建築群之多。次第,形容千門一扇一扇地打開,含有動感,暗示人物正在裏麵活動。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唐·李肇《國史補》卷上雲:“楊貴妃生於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勝蜀者,故每歲飛馳以進。”宋·謝枋得《注解選唐詩》卷三亦雲:“明皇天寶間,涪州貢荔枝到長安,色香不變,貴妃乃喜,州縣以郵傳疾走稱上意,人馬僵斃,相望於道。‘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形容走傳之神速如飛,人不見其為何物也。又見明皇致遠物以悅婦人,窮人之力,絕人之命,有所不顧,如之何不亡?”古人已將這兩句詩的涵義說得如此透徹,我等夫複何言?

其二

新豐綠樹起黃埃,數騎漁陽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來。

新豐綠樹起黃埃,數騎漁陽探使回——漢新豐故城在臨潼東十八裏,驪山即在臨潼。漁陽,在今北京東北一帶,此處借指安祿山所鎮守的幽州。此句下有作者“原注”:“帝使中使輔琳探祿山反否,琳受祿山金,言祿山不反。”此兩句意為:新豐路上的綠陰間騰起一片黃塵,那是到漁陽安祿山大本營探聽虛實的使者騎馬回來了,他們謊報軍情說安祿山無謀反之意。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來——霓裳,指霓裳羽衣舞,其曲由唐玄宗開元時所作,其舞由楊貴妃所造。此兩句緊接上兩句:探使謊報軍情之後,唐明皇依然在驪山頂上的華清宮中沉醉於霓裳羽衣樂舞,直到安祿山起兵攻陷中原逼近長安,他才和楊貴妃下了驪山。這裏“舞破中原”四字極妙,它把“中原”之“破”,與霓裳羽衣之“舞”直接掛起鉤來,這就把荒淫誤國之實質一語道破了。

其三

萬園笙歌醉太平,倚天樓殿月分明。

雲中亂拍祿山舞,風過重巒下笑聲。

萬園笙歌醉太平,倚天樓殿月分明——這兩句寫華清宮徹夜笙歌、醉舞逸樂的情景。“萬園笙歌”指從少數民族引進的各種音樂歌曲。“醉太平”三個字極好,意味著動亂即將來臨還以為是太平盛世,一個“醉”字點出當局者的昏庸。如果說首句寫的是內景,次句即是外景,從高高的明月照著倚天樓殿的冷色靜景,更可反襯出殿內笙歌醉舞的熱鬧奢靡。暗示出災難就在眼前卻仍如此醉生夢死的可悲。

雲中亂拍祿山舞,風過重巒下笑聲——這兩句也是一內一外。前句又回華清宮內歌舞沉醉的局麵。安祿山身體極肥,仍能在唐玄宗麵前跳胡旋舞以邀寵掩蓋其叛心。“雲中亂拍”暗指明皇貴妃都為安祿山起舞拍掌助興,一個“亂”字點出安祿山舞姿之憨笨和觀賞助興者之輕狂。後句又是從外景渲染內景:風過重巒都能把宮內作樂的笑聲帶到山下,可見其逸樂狂熱到何種程度,更顯出“醉太平”之可悲可恨!

杜牧以七絕詠史詩著稱,他借詠史諷刺現實。立意高絕,創意新奇,有“二十八句史論”之譽。這首詩寫的是本朝史實,距杜牧生活的時代也隻有半個多世紀。詩人敢於觸及這一題材並加以痛快淋漓的針砭,足見其膽識和勇氣。此外它突破了一般詠史詩的格局,加強了寫景成分,變敘述為描繪渲染,讀者在其繪聲繪色的描寫中,形象具體地看到了當時宮闈的奢靡豪華和君妃的逸樂荒淫,這就具有更高的審美價值。再次這三首詩雖然皆寫統治者的荒淫誤國,但卻各有側重:第一首著重寫其不顧勞民傷力,以無數人的性命血汗買寵妃一笑;第二首著重寫其麻木昏聵,為假象所蒙蔽,災難就在眼前依然紙醉金迷;第三首著重寫其沉溺淫樂,荒嬉無休,與狼共舞,通宵達旦。詩人從各個側麵形象地揭示了“安史之亂”這場曆史悲劇的因由和必然以警戒當朝,這就是他一唱三歎的用意所在。

過驪山作

這首七言古詩可能與《過華清宮絕句三首》作於同時,即詩人在洛陽登進士第後赴長安製策登科途中,即文宗大和二年(828)春。驪山,在陝西臨潼縣東南,秦始皇墓在此,由洛陽至長安必經過這裏。此詩借古諷今,以秦始皇得天下與失天下的曆史教訓,告誡當今統治者且莫暴殄百姓,否則將落個身死名滅、棺材猶被火燒的下場。

始皇東遊出周鼎,劉項縱觀皆引頸。

削平天下實辛勤,卻為道旁窮百姓。

黔首不愚爾益愚,千裏函關囚獨夫。

牧童火入九泉底,燒作灰時猶未枯。

始皇東遊出周鼎,劉項縱觀皆引頸——據《史記·秦始皇本紀》:始皇東遊,還過彭城(今江蘇徐州),齋戒禱祠,欲出周鼎於泗水,使千人浸水找尋,未獲。又據《史記·項羽本紀》:秦始皇遊會稽,度浙江,項梁與項籍(羽)俱觀,項籍曰:“彼可取而代也。”又據《史記·漢高祖本紀》:漢高祖劉邦做亭長時曾在鹹陽路旁縱觀秦始皇帝,喟然歎息曰:“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引頸,伸長脖子看。此兩句意為:秦始皇東遊時曾想獲得周鼎(喻不可一世),劉邦、項羽都引頸望他的車駕(意欲取而代之)。

削平天下實辛勤,卻為道旁窮百姓——這兩句是說:他削平六國統一天下確實經過一番艱辛;但不料卻落到道旁窮百姓(指劉項)手裏(他不過是為他人辛勤)。

黔首不愚爾益愚,千裏函關囚獨夫——黔首,指黎民百姓。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下令稱百姓為“黔首”。函關,指函穀關,故址在今河南靈寶縣東北,是秦都鹹陽東麵的重要關口。獨夫,指暴君秦始皇。這兩句說:(焚書坑儒)推行愚民政策,然而民未被愚,自己卻成了蠢人;千裏函關想防禦敵人,卻成了囚禁獨夫的牢牆。

牧童火入九泉底,燒作灰時猶未枯——《漢書·劉向傳》載:秦始皇葬於驪山,後來有牧童牧羊,羊跑入墓道,牧童執火把尋找,失火燒了棺槨。九泉,地下墓穴。這兩句意為:牧童執火入穴,棺槨被燒成灰燼而其屍尚未枯槁(意為其死未久,言其國滅身死之速)。

這首詩與杜牧著名的《阿房宮賦》係同一主旨:意在抨擊暴政。首聯寫其統一天下後的驕橫,同時點出覬覦其皇位的“禍根”;頷聯諷嘲其白白“辛勤”一世,竹籃打水一場空的愚蠢;頸聯進一步嘲笑他意欲愚人而己“益愚”:自作囚牢,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尾聯更為快意地發出一聲冷笑:楚人一炬,焚其阿房;牧童一火,燒其棺槨。身後一切盡化成灰而屍猶未枯,國,亡之何速;身,焚之何急!據史載:秦始皇陵曾征發七十萬人修治,後皆坑之。其周長五裏,高五十丈,頂刻日月星辰,地布江河大海,以水銀為水。墓中“珍藏之寶、機械之變、棺槨之麗、宮館之盛,不可勝數”。然而牧童一火,盡為灰燼,亦堪為天下笑!

過勤政樓

據《唐會要》,開元二年七月,建興慶宮,南築勤政務本樓。元和十四年詔修勤政樓,大和三年,修勤政樓。按:元和十四年,杜牧方十七歲;大和三年,杜牧二十七歲,正進士及第製策登科,由洛陽回到長安。此詩約作於此時。詩中通過描寫勤政樓的荒涼景象,對唐玄宗的誤國進行了譴責、諷刺。

千秋佳節名空在,承露絲囊世已無。

唯有紫苔偏稱意,年年因雨上金鋪。

千秋佳節名空在,承露絲囊世已無——據《唐會要》:開元十七年八月五日,丞相上請以是日為千秋節(玄宗生日)。群臣進萬壽酒,王公戚裏進金鏡綬帶,士庶以結絲承露囊競相進獻。這兩句慨歎當年慶玄宗生日的千秋節而今隻留空名,那賀壽的承露絲囊世上也不再存在。

唯有紫苔偏稱意,年年因雨上金鋪——這兩句描寫勤政樓如今荒廢敗落的景象。紫苔,一種蔓生雜草。金鋪,門上的裝飾,即用銅做的銜門環的底座。這兩句說:現在隻有那紫苔得意地生長著,年年因雨水澆灌而長得很旺很盛,直長得上了那門扉上的銅座銅環。

此詩抓住勤政樓這一典型意象對荒淫誤國的唐玄宗予以辛辣諷刺。勤政樓為其當年所建,他也曾一度勤政開創了開元盛世,然曾幾何時,勤政變成惰政、荒政……以至落得如今廢頹之局麵。詩中對史實人物不著一字,而興衰之歎褒貶之義已盡在其中矣!

題魏文貞

魏文貞即唐代太宗年間大臣魏徵(580—643)。文貞是他死後的諡號。這首詩讚頌魏徵的政治才能與唐太宗之善於納諫,因此才有“貞觀之治”。同時對其對立麵即不知賢哲的“俗士”也予以貶斥。

蟪蛄寧與雪霜期,賢哲難教俗士知。

可憐貞觀太平後,天且不留封德彝。

蟪蛄寧與雪霜期,賢哲難教俗士知——首句為比喻。蟪蛄,蟬的別名,夏末自早至暮鳴聲不息,然其生命很短,入秋則消失。《莊子·逍遙遊》:“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寧與,哪能與。期,相期相遇。這句說蟪蛄哪能與雪霜相見。比喻下句:賢哲難讓俗士了解知道。這裏賢哲指魏徵,俗士指封德彝,因為二人在太宗麵前發生過爭論:魏主張行仁義,封認為是書生之見,不可聽。

可憐貞觀太平後,天且不留封德彝——這兩句乃化用唐太宗語意。《新唐書·魏徵傳》雲:“帝納之(魏徵之見)不疑。至是,天下大治。帝謂群臣曰:‘此徵勸我行仁義。既效矣,惜不令封德彝見之。’”這意思是:可惜這貞觀之治的太平情景不為封德彝所見,他已經走了,上天沒有能把他留在世間。“可憐”當可惜講;“且”是副詞,倒,卻。

這首懷古詩既是對前代治世人物史實的懷念,也是由現實感受出發的借題發揮。“賢哲難教俗士知”這句感慨良深的話語中也包含著詩人經邦治國之策不為君所用的喟歎。杜牧是位有抱負的文人,他呼喚貞觀之治的“歸來”,正透露出晚唐形勢的式微,既倒之狂瀾是無法挽回的。

這是一首宮怨詩。寫出皇宮恩寵的多變與短暫,對失寵者寄予深摯的同情。

三十六宮秋夜深,昭陽歌斷信沉沉。

唯應獨伴陳皇後,照見長門望幸心。

三十六宮秋夜深,昭陽歌斷信沉沉——三十六宮,言宮殿之多;昭陽,即昭陽殿。據《三輔黃圖》,漢成帝趙皇後(飛燕)居昭陽殿。後以“昭陽”泛指得寵嬪妃所居之地。這兩句係以抒情主人公陳皇後之視角進行抒寫,她身處秋天之深夜,周遭是皇城的三十六宮,遠遠傳來昭陽殿新寵的歌音,然而又忽然中斷了,四周一片沉寂。這正是以新寵之歡愛襯失寵者之孤獨寂寞;也是此刻抒情主人公心情的表達。

唯應獨伴陳皇後,照見長門望幸心——陳皇後,漢武帝的皇後,初得寵,後失寵被廢,退居長門宮。後以千金致司馬相如為其作《長門賦》,重新得寵。這兩句則換一視角,從月的角度來寫抒情主人公陳皇後。詩人指著中天的明月說:唯有你與孤獨的陳皇後做伴,而且也隻有你能照見她希望重新得寵之心嗬!

古語雲:以色事人者,豈可久長?故古來宮怨詩綿綿不絕。沈期《鳳簫曲》“飛燕侍寢昭陽殿,班姬飲恨長信宮”;王昌齡《長信秋詞》“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杜牧這首詩的特點是:不以新歡舊愛作對比,隻借一輪明月寫她孤寂中還存希望的心情,我們逼真地看到了她在明月下孤獨徘徊的身影,同時也隨著月光照見了她那顆悲哀還不絕望的心!這也不正是人人都會體驗到的“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的心境的寫照嗎?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