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第三部分(2 / 3)

送杜赴潤州幕

杜(yǐ)乃杜牧之弟,小杜牧四歲,大和六年(832)舉進士及第。大和八年(834)十一月,李德裕自兵部尚書出為鎮海節度使,引杜為巡官。此詩乃杜牧送別杜之作。鎮海節度使治潤州(治所在今鎮江市),故稱“潤州幕”。

少年才俊赴知音,丞相門欄不覺深。

直道事人男子業,異鄉加飯弟兄心。

還須整理韋弦佩,莫獨矜誇玳瑁簪。

若去上元懷古去,謝安墳下與沉吟。

少年才俊赴知音,丞相門欄不覺深——此兩句係誇讚弟語,說他年紀輕輕就一舉及第,並被丞相視為知音聘赴幕中。丞相,指李德裕,大和七年曾為宰相。“門欄不深”指弟與李熟稔,可隨便出入其門,與“知音”相照應。

直道事人男子業,異鄉加飯弟兄心——此兩句乃離別前的叮嚀:為人做事要恪守直道,此乃男兒本分;你在異鄉要吃好吃飽注意身體,這是哥哥對你的一片心。事人,為人做事;直道,正直之道。異鄉,暗用王維“獨在異鄉為異客”句意;加飯,用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中“努力加餐飯”句意。

還須整理韋弦佩,莫獨矜誇玳瑁簪——韋是皮革,性質柔軟。戰國時,西門豹性急,佩韋以自緩。弦佩即佩弦,古時董安於性緩,佩弦以自警。此句是勸杜凡事不要過於急躁。玳瑁簪,唐人進士及第後,帝王賜以玳瑁簪簪頭以示榮貴。此句是告誡弟弟凡事要小心謹慎,不要矜誇功名富貴。

若去上元懷古去,謝安墳下與沉吟——唐上元縣在今南京,其東南十裏石子岡北有謝安墓。謝安,東晉人,孝武帝時為尚書仆射,領中書令(就是宰相),以淝水一戰,打敗苻堅,保衛了江南東晉政權。此兩句意為:希望弟弟以謝安為榜樣,為蒼生社稷建功立業。在其“墳下沉吟”即追懷其人、效法其人之意。

杜是杜牧胞弟,小其四歲。杜牧對他極為疼愛,為醫眼疾親自送他去揚州診治;由於超過假期,丟掉了東都分司監察禦史之職;後來再次到京城任左補闕、國史館修撰之職時,又將他從宣州親自送往潯陽安排妥帖才赴京任職。這首詩是在弟弟進士及第後前往潤州就職的送行之作,詩中有勉勵,有叮嚀,有規勸,有告誡,有期盼,殷殷的手足之情,深厚的骨肉之愛無不滲入全詩的字裏行間。語淳樸而感人至深,話雖少而語重心長。是唐詩中一首表現昆仲情誼的著名詩篇。

贈別二首

杜牧於大和九年(835)由淮南節度府掌書記升任監察禦史,離揚州赴長安。這二首詩是贈別妓女之作。

其一

娉娉嫋嫋十三餘,蔻梢頭二月初。

春風十裏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

娉娉嫋嫋十三餘,蔻梢頭二月初——此兩句寫所贈別者的年幼之美:首句以“娉娉嫋嫋”形容其體態之輕盈,並直點其年齡;次句全為比喻,以早春二月初之蔻言其含苞未放。蔻花,淡紅鮮妍,二月初尚未大開,猶如十三四歲之少女。

春風十裏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此兩句是在橫向比較中突出其美。揚州繁華,入夜,娼樓妓館紗燈明耀,“九裏三十步街中,珠翠填咽宛若仙境”,這就是“春風十裏揚州路”的涵義,然而將這樣花街上這樣多的歌樓舞榭之珠簾卷起來,其中的千百粉黛都不如“蔻梢頭二月初”的她美麗。此前句蓋為後句之襯托也。

其二

多情卻似總無情,惟覺樽前笑不成。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多情卻似總無情,惟覺樽前笑不成——前一首狀寫其美,這一首狀寫其情。這首前兩句十分準確地寫出一位入世未深的少女與詩人別離時的真情:她不會說多少纏綿的情話,也不會表現難舍難離的溫情,她情真情深卻顯得好像無情,在別筵杯酒前看不到一絲笑容……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此兩句又以物喻情:連蠟燭都知道惜別而替人垂淚到天明,可以想見這位深情的姑娘該悲傷到何種程度:人淚定比蠟淚盈!

古語雲:文人無行。尤其是浪漫的詩人更少能恪守慣常的道德禮法。特別是在那個男尊女卑,將一夫多妻製視為合法的封建時代,文士與歌妓的交往更乃司空見慣,這一點上對杜牧也不必有特意的原諒和過多的指責。然其可貴之處在於:對身為下賤者有一種平視的尊重和真摯的感情,並從其特殊的處境中發現一種出汙泥而不染的美——人性的閃光,這可以說是包括杜牧在內的中國文學中人文關懷的傳統之一,也是世界文學中普遍肯定的人道主義精神的表征。

洛陽長句二首(選一)

此詩當作於開成元年(836),即作者在洛陽任監察禦史(分司東都)之時。詩中描寫了東都洛陽的冷落氣氛。元·方回在《瀛奎律髓》中說:“唐自天寶以後,不複駕幸東都,此詩有望幸之意。”實際上是希望唐王朝能重振開元時興盛富強的局麵。

草色人心相與閑,是非名利有無間。

橋橫落照虹堪畫,樹鎖千門鳥自還。

芝蓋不來雲杳杳,仙舟何處水潺潺。

君王謙讓泥金事,蒼翠空高萬歲山。

草色人心相與閑,是非名利有無間——這兩句寫詩人自己的心境:我的心和草色一樣地悠閑;是非名利於我已是似有還無、淡泊如水。前句中“相與”是共同、相互之意,說自己的心和草色相互都覺得閑,這就把草色也人格化了,和李白“相看兩不厭,隻有敬亭山”一樣。後句中“有無間”可作若有若無、似有還無解,實際是沒有的意思。

橋橫落照虹堪畫,樹鎖千門鳥自還——這兩句是在上述心境下對洛陽宮殿皇苑的觀照:橫空的長橋在夕陽照耀下像彩虹般美麗如畫;在密密的樹陰中宮殿千門關鎖,隻有飛鳥自去自還。這裏“虹”與“鎖”兩字用得極好:“虹”極顯出橋在夕照中的形象和色彩;“鎖”前加個樹字,既寫出宮殿被樹遮蔽,又寫出殿門關鎖,一字多義又富想像力。

芝蓋不來雲杳杳,仙舟何處水潺潺——芝蓋,車蓋,本借指仙家之車,這裏指帝王的車駕。仙舟,用東漢末年李膺、郭泰事。李郭係當時太學生首領,並為好友。兩人同乘一船渡黃河,士大夫車騎數千相送,遠遠望去如神仙乘仙舟一般。這兩句意為:皇帝不再來巡幸,隻有白雲杳杳;仙舟也無處可尋,隻聞水聲潺潺。

君王謙讓泥金事,蒼翠空高萬歲山——泥金,古代帝王舉行封禪大典時要把皇帝的印璽纏以金繩,封以金泥,所以“泥金事”指舉行封禪。萬歲山,這裏指嵩山(在洛陽附近登封縣北)。漢武帝元封元年登嵩山,隨從人員聽到空山中高呼萬歲的聲音三次。這兩句意思是說:君王由於謙讓不舉行封禪之事,所以蒼翠的嵩山隻能空空高聳,聽不到山呼萬歲。

洛陽是唐代的陪都,號稱東都。在玄宗天寶之前,皇帝經常來此遊幸,武則天當政時期甚至成為較長安更為重要的政治中心。公卿貴胄在洛陽建有別墅園林數以千計,其繁榮盛況可見。然自中唐以來,藩鎮割據,洛陽幾遭破壞,皇帝也再無興致餘裕來此遊幸,遂日趨冷落。杜牧以詩人的敏感和政治家的識見抓住這一典型現象,由其表麵的榮謝透視到盛衰的本質,因而率爾命筆。詩人由自身的心境、眼前的景象以及曆史的傳統掌故構成一幅時空交叉的圖畫,使人在審美聯想中悟出其思想內核。同時又寫得如此含蓄策略:在讚美君王的“謙讓”中,在期盼皇帝的“重幸”中,奏出一曲時代的哀歌,揭示了晚唐社會不可逆轉的衰微和沒落。

故洛陽城有感

這首詩可能與《洛陽長句二首》作於同時,即大和九年(835)杜牧以監察禦史分司東都到洛陽任職之時。此詩由洛陽故城的荒廢景象引發一番思古之幽情,借以傾吐現實的憂時傷世之歎。

一片宮牆當道危,行人為汝去遲遲。

硔圭苑裏秋風後,平樂館前斜日時。

錮黨豈能留漢鼎,清談空解識胡兒。

千燒萬戰坤靈死,慘慘終年鳥雀悲!

一片宮牆當道危,行人為汝去遲遲——這兩句寫故洛陽城廢圯的宮牆聳立於當道,擋住了行人來去之路,使人行走不便。故洛陽城指漢魏時洛陽舊城,在今洛陽市白馬寺東洛水北岸。危,形容高聳。

圭苑裏秋風後,平樂館前斜日時——此兩句寫故城荒涼冷落的氛圍。圭(bì弈uī)苑,東漢靈帝光和三年(180)築,有東西兩苑,周圍各一千五百步、三千五百步,中有魚梁台。平樂館,在洛陽城西,東漢靈帝中平五年(188)講武於平樂館,自號“無上將軍”,親出閱兵。作者隻用“秋風”、“斜日”加以點染,由讀者想像其荒索。

錮黨豈能留漢鼎,清談空解識胡兒——這兩句是由上述景象想及當時(東漢)政治史實。前句“錮黨”是指東漢桓帝時世家大族李膺、陳蕃和太學生郭泰、賈彪聯合抨擊專權跋扈的宦官集團,二百餘人被捕。靈帝即位後起用“黨人”擬誅滅宦官,事敗露,李膺等百餘人被下獄處死,六七百人遭囚禁流放。這件事史稱“黨錮之禍”。鼎是古代帝王傳國的重器。這句意為:禁錮黨人難道就能使漢朝國運長久?後句兼用兩個典故:一是西晉時羯人石勒曾叫賣於洛陽上東門,清談名士王衍發現了他,立即派人尋找,已無蹤影,後來王衍被石勒俘虜殺死。二是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派安祿山為平盧討擊使、左驍衛將軍討伐契丹,大敗。宰相張九齡堅決主張將他處死,免除後患。玄宗卻認為張錯把安祿山當成石勒了,以致釀成“安史之亂”。這句意為:清談者隻能空識胡兒叛逆本質卻不能及早消除後患。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