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答莊充書(2 / 2)

〔15〕百家之說:即先秦的諸子百家。

〔16〕孰若:誰如。馬遷:即司馬遷。相如:即司馬相如。他倆與賈誼、劉向、揚雄都是西漢著名文學家。

〔17〕揚子雲:揚雄,字子雲。取覆醬瓿:用來蓋盛醬的瓦罐。《漢書·揚雄傳》載:揚雄著《太玄》、《法言》,劉歆看到他的書對他說:你這不是自討苦吃嗎?現在的學者有祿利驅使還不能通曉《易》,又怎會來研究你這體裁上模仿《易》的《太玄》呢?恐怕後人要用它去蓋醬罐呢(當時還用竹簡著書)。

〔18〕自有誇目:自我誇耀。

第一段論述文章以意為主,其他的氣勢、辭采、章句等皆是完成文章的必要因素,但它們總是處於“輔”和“兵衛”的位置:“意能遣辭,辭不能成意”,為文之旨大抵如此。

第二段肯定友人之作遵循“以意為主”的原則,並認為隻要他朝著這一方向努力並不斷充實自己,就一定會達到前人的水平。然後說明自古序文者皆是後世宗師其人而為之,這也正解釋了自己不能為友人作序的原因。

內容決定形式,形式反作用於內容,這是現實主義文學的基本觀點之一,也是我國優秀的文學傳統一個主要特征,孔子不是早就提出“詩言誌”、曹丕不是也提出“文以氣為主”的論斷了嗎?杜牧的這篇答友人書,從正反兩方麵充分論述了這一文學主張,他不僅強調“凡為文以意為主”、“意能遣辭,辭不能成意”——即內容決定形式;而且也認識到形式對內容的反作用:“未有主強盛而輔不飄逸者,兵衛不華赫而莊整者”,隻不過在這方麵闡述較少而已。杜牧強調“文以意為主”,不但指出了任何時代文學必須遵循的一般規律,而且在當時具有現實的針對性,因為自中唐以來出現了孟郊、賈島、盧仝、劉叉等一批以“苦吟”為特點的詩人。這些作家致力於語言的艱深險怪,追求意境的幽逸新奇,用人為的刻鏤代替自然的流露,為了追求“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境界而走入曲折晦澀的羊腸小路。到了晚唐更出現了一股華靡柔弱的詩風,其風格形式日益向綺豔纖巧的形式主義發展。在這種情勢下,杜牧反複強調“文以意為主”的重要性就具有矯正文壇“不正之風”和迷途歧路的積極作用,對文學沿著正確的道路發展具有曆史的進步性。此外杜牧強調友人“苟為之不已,資以學問,則古作者不難到”,“苟有誌,古人不難到”,這並不是主張複古,而是要友人遵循韓愈、柳宗元所倡導的“古文運動”的道路,打破駢文講究音律排偶和典故辭藻的束縛,恢複散文的自由抒寫。他特意提出司馬遷等大家並高度評價他們的“聲勢光明”自兩漢以來無以倫比,就表明杜牧完全讚同韓柳文學主張,大力倡導繼承“古文運動”的傳統。另外此文以種種形象的比喻闡述自身的理論主張,不僅言簡意明,而且增加了說理文的閱讀興味,達到了深入淺出的效果。

§§第三章 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