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
——《素問·五髒生成》
“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補氣養血
氣和血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兩大基本物質。但氣為主,血為輔;氣為重,血為輕。如果要補氣養血的話,應該是補氣在先,養血在後。中醫學認為,氣是構成人體的最基本物質,也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因此,《黃帝內經》認為治病以氣為首務。《素問·五髒生成》說:“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血盛則形盛,血衰則形萎,血敗則形壞。血沿脈管循行於全身,為全身各髒腑組織器官的功能活動提供營養。血的濡養作用還可以從麵色、肌肉、皮膚、毛發等方麵反映出來,表現為麵色紅潤,肌肉豐滿壯實,肌膚和毛發光滑等。當血的濡養作用減弱時,機體除髒腑功能低下外,還可見到麵色不華或萎黃、肌膚幹燥、肢體或肢端麻木,運動不靈活等臨床表現。《靈樞·營衛生會》說:“血者神氣也。”血的這一作用是古人通過大量臨床觀察而認識到的。無論何種原因形成的血虛或運行失常,均可以出現不同程度的神誌方麵症狀。心血虛、肝血虛常有驚悸、失眠、多夢等不安的表現,失血甚者還可出現煩躁、恍惚、昏迷等神誌失常的改變,可見血液與神誌活動有著密切關係。《靈樞·平人絕穀》說:“血脈和利,精神乃居。”血液供給充足,則人的神誌活動正常。冬天寒冷,最容易傷動陽氣,致使氣虧血滯,血液循環不佳。因此,必須要補氣養血,使氣暢血和,才可以抵禦嚴寒的侵入。
養陰先藏陽
陰陽具有相互依存、互為根本的關係。即陰和陽任何一方都不能脫離另一方而單獨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對的另一方的存在作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條件,如上為陽,下為陰,沒有上也就無所謂下,沒有下也就無所謂上。熱為陽,寒為陰,沒有熱也就無所謂寒,沒有寒也就無所謂熱等等,所以說陽依存於陰,陰依存於陽。中醫學把陰陽的這種相互依存關係,稱之為“互根”。陰陽是對立統一的,陽依存於陰,陰依存於陽。陰陽都以對立的存在為條件,任何一方都不能脫離對方而單獨存在,這就是陰陽的互根作用。陰陽互根作用既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條件,又是陰陽轉化的內在根據。因此,雙方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轉化的。
“互用”是指陰陽雙方不斷地資生、促進和助長對方。如《素問·生氣通天論》說:“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就是說藏於體內的陰精,不斷地化生為陽氣;保衛體表的陽氣,使陰精得以固守於內。《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指出陰精在內,是陽氣的根據;陽氣在外,是陰精所化生的。
要養精首先要藏陽。什麼是藏陽呢?白天時,陽氣支持著人們的一切活動。到了晚上,人覺得困了,想睡覺,這時陽氣收斂,就是藏陽了。白天的時候陽氣大部分用於身體的活動,晚上睡覺時,陽氣大部分用於滋養身體器官,這就是藏陽的過程。
血的功能
血的功能可以簡單地概括為兩個方麵:一是滋潤(因含有津液),二是營養(因含有營氣)。血液在脈中循行於全身,內至髒腑,外達肢節,為生命活動提供了營養物質,發揮營養和滋潤作用。在一些因素的作用下,血液不能在脈內循行而溢出脈外時,稱為出血,即“離經之血”。由於離經之血離開了脈道,失去了其發揮作用的條件,所以它喪失了血的生理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