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所受氣者,穀也。穀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穀氣血之海也。”
——《靈樞·玉版》
“五髒者皆稟氣於胃。胃者五髒之本也。”
——《素問·玉機真髒論》
胃
胃,又稱胃脘,分上、中、下三部。胃的上部稱為上脘,包括賁門;胃的中部稱為中脘,即胃體;胃的下部稱為下脘,包括幽門。胃是受納、腐熟水穀的,胃以降為和。五髒六腑,所以能夠進行正常的生理功能,其來源都是由於胃所供應的水穀精微所產生的動力。
主受納、腐熟水穀
受納,是接受、容納的意思。腐熟,是飲食物經過胃的初步消化,形成食糜的意思。飲食物入口,經過食管,容納於胃,故稱胃為“太倉”、“水穀之海”。機體氣血津液的化生,都需要依靠食物的營養,故又稱胃為“水穀氣血之海”。如《靈樞·玉版》說:“人之所受氣者,穀也。穀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穀氣血之海也。”容納於胃中的水穀,經過胃的腐熟後,下傳於小腸,其精微經脾之運化而營養全身。所以,胃雖有受納和腐熟水穀的功能,但必須和脾的運化功能配合,才能使水穀化為精微,以化生氣血津液,供養全身。脾胃對飲食水穀的運化功能,對於維持機體的生命活動至關重要,所以《素問平人·氣象論》說:“人以水穀為本,故人絕水穀則死”。《素問·玉機真髒論》說:“五髒者皆稟氣於胃。胃者五髒之本也。”說明胃氣之盛衰有無,直接關係到人體的生命活動及其生死存亡。李東垣在《脾胃論·脾胃虛實傳變論》中說“:元氣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氣無所傷,而後能滋養元氣。若胃氣之本弱,飲食自倍,則脾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亦不能充,而諸病之所由生也。”臨床上診治疾病,亦十分重視胃氣,常把“保胃氣”作為重要的治療原則。
主通降,以降為和
胃為水穀之海,食物入胃,經胃腐熟後,必須下行小腸,才能將食物作進一步消化,並將其中的營養物質徹底吸收,化為氣血津液,輸送至全身,所以說胃主通降,以降為和。由於在藏象學說中常以脾升胃降來概括整個消化係統的功能活動,所以胃的通降還包括小腸將食物殘渣下輸於大腸,以及大腸傳化糟粕的功能活動在內。胃的通降,相對於脾的升清而言,則是降濁。胃的通降是繼續受納的前提條件,所以胃失通降,不僅可以影響食欲,而且因濁氣在上而發生口臭、脘腹脹悶或疼痛、以及大便秘結等症狀。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濁氣在上,則生脹。”若胃氣不僅失於通降,進而形成胃氣上逆,則可出現噯氣酸腐、惡心、嘔吐、呃逆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