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一般都隱藏在草裏,隻要草被打擾,蛇就會驚跑,這就是“打草驚蛇”的本義。後來比喻某些事情相似,如果甲受到懲處,就會使乙感到驚慌。再後來就用“打草驚蛇”來比喻因做事不密,反使對方得以警戒預防。
語出宋代鄭文寶《南唐近事·類說二一》。《南唐近事》裏說:唐代當塗縣令王魯貪贓斂財,搜刮老百姓的民脂民膏。一天,當地百姓聯名告發他手下的一個人受賄。王魯見了狀子,十分恐慌,生怕自己的不法行徑也被揭露出來,便不由自主地在狀子上批了八個字:“汝雖打草,吾已驚蛇。”後來,人們就把這八個字簡化為“打草驚蛇”這個成語。
“打草驚蛇”作為謀略,是指敵方兵力沒有暴露、行蹤詭秘、意向不明時,萬萬不可輕敵冒進,暴露我軍的意圖,應當查清敵方主力配置、運動狀況再說。
疑以叩實〔一〕,察而後動〔二〕;複者〔三〕,陰之媒也〔四〕。
【按語】
敵力不露,陰謀深沉,未可輕進,應遍探其鋒。兵書雲:“軍旁有險阻、潢井、葭葦、山林、翳薈者,必謹複索之,此伏奸之所藏也。”(《孫子兵法·行軍篇》)
〔一〕叩:問,查究。“疑以叩實”就是發現了疑點就應當詢問清楚。
〔二〕察:察看。
〔三〕複:反複。陰:此指某些隱藏著的、暫時尚不明顯或未暴露的事物、情況。媒:媒介。“複者,陰之媒也”,意謂反複叩實查究,是發現隱藏之敵的重要手段。
【譯文】
對於有疑問的要予以詢問核實,察看清楚後方可行動。反複察看詢問,是發現隱情的重要手段。
【按語譯文】
當敵人的情況沒有暴露出來,而且將其陰謀深藏不露,此時萬萬不可輕視敵人而貿然前進,應該采用各種方式從不同的側麵探明其鋒芒所在。《孫子兵法》裏說:“行軍的路旁如有重險關隘、湖沼、蘆葦、灌木茂盛的地方,必須謹慎地反複進行搜索,因為這些地方都是敵人可能隱匿伏兵和奸細的地方。”
【點評】
“打草驚蛇”之計是一種間接的引誘之法,也叫投石問路、引蛇出洞。還可以理解為:一是指對於隱蔽的敵人,我們不得輕舉妄動,以免敵方發現我軍意圖而采取主動。二是指用佯攻等方法來“打草”,目的是“引蛇出洞”,中我埋伏,聚而殲之。三是“打草”的目的就是為了“趕出蛇”,“趕走蛇”,在不便或不願與敵人直接接觸、隻需將其趕跑的時候,使用這種間接驅趕的方法,也會取得很好的效果。
在現實生活裏,“陰謀詭計”也像草叢中潛伏下來的毒蛇,時不時地有無辜者被傷害,正直者遭打擊。隻有在事先把陰謀探明與揭露,才能保護無辜者與正直者。探明與揭露陰謀的最好方式就是“打草驚蛇”,因為大多數搞陰謀的人,和做賊一樣,心是虛的,隻要我們“打動草”,藏在草裏的“蛇”就會暴露出來,“陰謀詭計”就會破產。
【曆史戰例】
春秋時期,秦穆公發兵攻打鄭國,他打算和安插在鄭國的奸細裏應外合,奪取鄭國都城。大夫蹇叔以為秦國離鄭國路途遙遠,興師動眾,長途跋涉,鄭國肯定會作好迎戰準備。秦穆公不聽,派孟明視等率部出征。蹇叔在部隊出發時痛哭流涕地警告說:“恐怕你們這次襲鄭不成,反會遭到晉國的埋伏,隻有到崤山去給士兵收屍了。”
果然不出蹇叔所料,鄭國得到了秦國襲鄭的情報,逼走了秦國安插的奸細,做好了迎戰的準備。秦軍見襲鄭不成,隻得回師,但部隊長途跋涉,十分疲憊。部隊經過崤山時,仍然不作防備。他們以為秦國曾對晉國剛死不久的晉文公有恩,晉國不會攻打秦軍。哪裏知道,晉國為防秦軍襲擊晉國,早在崤山險蜂峽穀中埋伏了重兵。一個炎熱的中午,秦軍發現晉軍小股部隊,孟明視十分惱怒,下令追擊。追到山隘險要處,晉軍突然不見蹤影。孟明視一見此地山高路窄,草深林密,知道不妙。這時鼓聲震天,殺聲四起,晉軍伏兵蜂擁而上,大敗秦軍,生擒孟明視等。秦軍不察敵情,輕舉妄動,“打草驚蛇”,終於遭到慘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