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屍還魂”,是指迷信的人認為人死後,靈魂還可以附在別人的身體上而複活。用來比喻某些已經死亡的事物又假托別的名義或借著另一種形式得以出現。

此計名出自中國古代的一個民間故事。從前,一個名叫李玄的人,拜太上老君為師,學長生不老之術。一天,他隨太上老君魂遊太空,留下凡胎肉體叫徒弟看守,說七日便回。到了第六天,徒弟忽然得到母親病危的消息,匆忙將李玄的屍體焚化後離去。李玄的靈魂回來後無屍可投,不得不借路邊一個剛死的乞丐的屍體還了魂,成了人形。這樣,李玄就變成了蓬頭垢麵、跛腳禿頭的“鐵拐李”了。

“借屍還魂”作為一種計謀,指的是已經衰落或死亡的事物借另一種形式重新出現。用在軍事上,引申指處於被動或麵臨失敗的局麵時,善於利用一切有利條件,扭轉局勢,爭取主動,實現原先的意圖。這些都可視為“借屍還魂”。

在曆史上,尤其是在改朝換代的時候,都喜歡推出亡國之君的後代,打著死者的旗號來號召天下,用這種“借屍還魂”的方法,達到奪取天下的目的。

有用者,不可借〔一〕;不能用者,求借〔二〕。借不能用者而用之,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三〕。

【按語】

換代之際,紛立亡國之後者,固借屍還魂之意也。凡一切寄兵權於人,而代其攻守者,皆此用也。

〔一〕有用者:這裏是指“有作為”的意思。借:這裏是“駕馭”的意思。意為世間有許多看上去很有用處的東西,但不可以去駕馭而為己用。

〔二〕不能用者,求借:此句意與上句相對而言。意謂有些事物看上去沒什麼用途,但有時也還可以借助它而為己發揮作用。在兵法上,是說兵家要善於抓住一切機會,使無用的東西變為有用的東西。

〔三〕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語出《易經·蒙卦》。本卦是異卦相疊(下坎上艮)。上卦為艮為山,下卦為坎為水為險。山下有險,草木叢生,故說“蒙”。這是《蒙卦》的卦象。這裏的“匪”同“非”,不是。童蒙,指幼小無知的孩兒,喻童子弱昧,必求師教誨以強立,故曰“童蒙”。此句意謂不是我求助於愚昧之人,而是愚昧之人有求於我。

【譯文】

凡有作為的,就難以駕馭,不可利用;凡無作為的,必然會求助於我以自立。駕馭無作為的人來為我所用,這就是《蒙卦》所說的:不是我求助於愚昧之人,而是愚昧之人求助於我。

【按語譯文】

每當改朝換代的時候,有人會紛紛擁立亡國之君的後代,這是打著死者的旗號來“借屍還魂”的計策。凡是把一切兵力都寄托給別人,並讓別人代替進攻或防禦的,也都屬於這一計謀的運用。

【點評】

“借屍還魂”的計策用在軍事上,就必須要求指揮官要善於分析戰爭中各種力量的變化,要善於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有時,我方即使受挫,處於被動局麵,如果善於利用敵方矛盾,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就能轉被動為主動,改變戰爭形勢,達到取勝的目的。

大凡失敗之後,一般有兩種態度:一是一蹶不振,自暴自棄,破罐破摔;二是永不認輸,尋找機會,東山再起。“借屍還魂”顯然屬於後者。此計在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領域用處甚廣。如果用在不景氣或即將倒閉的企業上,就要求企業要善於抓住一切機會,借用一切可借用的力量,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資金,甚至是看上去沒有什麼用處的東西,來壯大自己,努力爭取主動,即時轉不利為有利,轉被動為主動,達到“起死還魂”、“東山再起”的目的。

【曆史戰例】

赤壁大戰之後,劉備的勢力雖然增強,但還不夠雄厚。他和孫權都把眼睛盯住四川,那裏地理位置好,資源豐富,是個可以大展宏圖的好地方。但是,曹操統一中原的決心已定,虎視眈眈,牽製住了孫權的力量。劉備、孫權一時都對四川無法下手。公元215年,曹操進攻漢中,張魯降曹。益州劉璋集團形勢危急。這時,劉璋集團內部爭權奪利,分崩離析。劉璋生怕曹操進攻四川,心想,不如請劉備來,共同抵禦曹操。劉備得訊,喜不自勝,正中下懷,這不正是他進軍四川的大好時機嗎?於是,他派關羽留守荊州,親自率步卒萬人進入益州。劉璋推舉劉備為大司馬領司隸校尉,自己為鎮西大將軍兼益州牧。

劉備、劉璋的這段合作肯定時間長不了。一日,劉備接到荊州來信,說曹操興兵侵犯孫權。劉備請劉璋派三萬精兵、十萬斛軍糧前去助戰。劉璋怕削弱了自己的力量,隻同意派三千老兵出川。劉備乘機大罵劉璋:“我為你抵禦曹操,你卻吝惜錢財,我怎能和你這種人合作共事!”於是向劉璋宣戰,乘勝直搗成都,完成了占領四川的計劃。劉備就是借劉璋這個“屍”,擴充了實力,占據了四川,為以後建國打下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