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六計 指桑罵槐(1 / 1)

“指桑罵槐”,謂指的是桑樹,罵的是槐樹,比喻表麵上罵這個人,實際上是罵那個人。與指著張三罵李四、指東罵西是一個意思。實際也是“殺雞儆猴”的方法,即抓住個別壞典型,從嚴處理,就可以震懾其他人。

《三十六計》中將它演繹成間接訓誡部下,以使其敬服的謀略。將帥們為了在下級麵前樹立自己的威嚴,多使用“殺雞儆猴”、“敲山震虎”的權術。有時也指勢力強大者要使弱小者屈服,又不想暴露痕跡,於是就委婉地提出警告,是一種間接的指責方法。對於比較強大的對手也可以旁敲側擊地威懾他。如春秋時期,齊相管仲為了降服魯國和宋國,就運用了此計。他先攻下弱小的遂國,魯國畏懼,立即謝罪求和;宋見齊、魯聯盟,也隻得認輸求和。管仲“敲山震虎”,不用大的損失就使魯、宋兩國臣服。

大淩小者〔一〕,警以誘之〔二〕。剛中而應,行險而順〔三〕。

【按語】

率數未服者以對敵,若策之不行,而利誘之,又反啟其疑。於是故為自誤,責他人之失,以暗警之。警之者,反誘之也,此蓋以剛險驅之也。或曰:此遣將之法也。

〔一〕大淩小者:意謂強大者欺淩控製弱小者。淩,欺淩,欺壓。

〔二〕警以誘之:意謂用警戒的辦法去誘導他。誘,引誘。

〔三〕剛中而應,行險而順:語出《易經·師卦》。《師》,卦名。本卦為異卦相疊(坎下坤上)。本卦下卦為坎為水,上卦為坤為地,水流地下,隨勢而行。這正如軍旅之象,故名為“師”。本卦《彖》辭說:“剛中而應,行險而順,以此毒天下,而民從之。”毒,“治”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剛健中正而上下相應,行於險地而順利,用這樣來治理天下,人們都會聽從他的。以此卦象的道理督治天下,百姓就會服從。這是吉祥之象。

【譯文】

強大者欺淩控製弱小者,用警戒的辦法去誘導他。主帥剛強中正就會上下相應,行於險地也會順利。

【按語譯文】

率領一個還沒有順服你的軍隊去對敵作戰,如果你的策略不能執行,這時若用利益來引誘他們,反而會引起他們的懷疑。在這種情況下,你可以故意製造事端,借此懲罰別人發生的過錯,借以暗示警告那些不服從命令的人。所謂“警告”,就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誘導製服他們,這是一種以剛猛險詐的手段驅使他們服從管製的方法。也有人說:這也是一種調兵遣將的方法。

【點評】

“指桑罵槐”和“含沙射影”一樣,都是不直接指明問題,而是繞個彎子,采取這種隱蔽曲折的罵法,迂回地表達自己的不滿。用在軍事上,有時也指間接地訓誡部下,以使其敬服的謀略。

此計還引申為運用各種政治和外交謀略,“指桑”而“罵槐”,向對手施加輿論壓力以配合軍事行動。對於弱小的對手,可以用警告和利誘的方法,不戰而勝;對於比較強大的對手,則可以旁敲側擊威懾他。

在日常生活中,“指桑罵槐”也有意在挑釁者,對這種人,最好的方法是不要以牙還牙。以牙還牙非但解決不了問題,而且可能更加混亂,讓別人更加懷疑。如果你一直不予理睬挑釁者,這本身是對他的最大懲罰,讓他無法繼續罵下去,他的“指桑罵槐”自然會漸漸平息,也就達不到他挑釁的目的。

【曆史戰例】

春秋時期,齊景公任命田穰苴為將,帶兵攻打晉、燕聯軍,又派寵臣莊賈作監軍。穰苴與莊賈約定,次日中午在營門集合。第二天,穰苴早早到了營中,命令裝好作為計時器的標杆和滴漏盤。約定的時間一到,穰苴就到軍營宣布軍令,整頓部隊。可是莊賈遲遲不到,穰苴幾次派人去催促,直到黃昏時分,莊賈才帶著醉容到達營門。穰苴問他為何不按時到軍營來,莊賈托辭說什麼親戚朋友都來為我設宴餞行,我總得應酬應酬吧,所以來得遲了。穰苴聽了非常氣憤,斥責他身為國家大臣,有監軍重任,卻隻戀自己的小家,不以國家大事為重。莊賈以為這是區區小事,仗著自己是國王的寵臣親信,對穰苴的話不以為然。穰苴當著全軍將士,叫來軍法執行官,問:“無故誤了時間,按照軍法應當如何處理?”軍法執行官答道:“該斬!”穰苴即命拿下莊賈。莊賈嚇得渾身發抖,他的隨從連忙飛馬進宮,向齊景公報告情況,請求景公派人救命。在景公派的使者還沒有趕到之前,穰苴即令將莊賈斬首示眾。全軍將士看到穰苴斬殺了違犯軍令的大臣,個個嚇得發抖,誰還敢再不遵將令。這時,景公派來的使臣騎馬闖入軍營,拿景公的命令叫穰苴放了莊賈。穰苴沉著地應道:“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他見來人驕狂,便又叫來軍法執行官,問道:“在軍營裏亂跑馬,按軍法應當如何處理?”軍法執行官答道:“該斬。”景公的使臣嚇得麵如土色。穰苴不慌不忙地說道:“君王派來的使者,可以不殺。”於是下令殺了他的隨從,然後讓使者回去報告景公。穰苴軍紀嚴明,軍隊戰鬥力旺盛,果然打了不少勝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