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走出青春困惑,撥開成長迷霧(2 / 3)

首先,你看待父母的眼光變了。當你進入青春期後,急劇的身心變化打破了兒童期平和安寧的內心世界,從此,你看待自己、看待世界的眼光與以前截然不同。小的時候,你可能很聽話。在你的心目中,父母永遠是正確的、神聖的。你童年的乖巧溫順曾給父母帶來多少欣慰和快樂!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你的知識增加了,你與外界的接觸麵擴大了,你開始用自己的眼睛觀察世界,評判事物。於是,在你的眼裏,父母不再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人了。漸漸地,你與父母的關係不像小時候那麼親密無間了,仿佛正在有一條鴻溝不知不覺地橫臥在你與父母之間。

其次,你開始有了追求獨立的願望。你可能會覺得自己已經是一個大人了,應該和成年人一樣,擁有獨立自主的權力。於是,你開始討厭父母過多地幹涉自己的“隱私權”,希望自己決定穿衣戴帽的方式,自己決定與誰交朋友,自己決定如何利用課餘時間,希望父母把自己當成大人看待,希望自己能夠參加大人們的討論……當然,為了表示自己能夠獨立自主,不想完全受別人擺布,你也會常常故意與父母作對,即使明明知道父母說的話在理,也要自覺不自覺地頂撞。這種追求獨立的願望和努力是你走向成熟的必經之路。如果到了青春期,你還要事事依賴別人,沒有自己的主見,長大後恐怕還要在這方麵補課呢!由於青春期的你很難顧及父母的想法和心情,父母也還不了解你的願望,所以你追求獨立自主的努力和行動自然會經常與父母的關心發生衝突。

還有,你可能比以前更看重朋友的意見了。一般來說,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比任何時候都需要朋友和在意朋友的看法。對你來說,能夠被同齡人接納可能比讓父母滿意更重要。比如:父母可能不讚同你加入追星族,認為那是不務正業。可是,如果你讓父母滿意,可能在同齡人評論歌星的時候,你會感到少了共同的話題,擔心被同齡人排斥。於是,父母的幹涉很可能會引起一場衝突。

兩代人彼此缺乏溝通,也是引起青少年與父母衝突的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因素。現在,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父母和子女各自奔波忙碌,在一起相處的時間很少。即使父母能夠經常與你在一起,保證彼此之間的順暢溝通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另外,當家庭出現經濟上和感情上的變化,或者父母之間出現衝突時,青少年也會情緒不佳,心情黯然,從而使得其與父母和睦相處變得更加困難。相信此時你會對自己和父母有些理解,不再那麼怨恨父母了。但是,你與父母之間仍可能會發生衝突。不過,你需要知道,在所有的人際關係中,出現衝突是非常自然的。因為每個人的需求和看法並不總是一致的。而且,衝突並非總是壞事。在一定程度上,衝突是人與人關係的試金石,沒有衝突的關係是一種不健康的、膚淺的關係。在你與父母的關係中,重要的不是如何避免衝突,而是當衝突發生後,如何化解衝突。

平穩度過新生失衡期

高中畢業後,我們在親朋好友的祝福下和很多人的羨慕中走進了大學的校門。而經過一段時間的大學生活,很多人開始苦惱。因為自己在高中學習成績一直是名列前茅,現在卻發現自己是如此平庸,於是很多人開始為沒有鮮花和掌聲的大學生活而失落。從佼佼者到平凡者的適應,其實也是我們必經的一個成長曆程。

剛入學的大學生經常會出現各種不適應,專家將這段問題高發期稱為“大學新生失衡期”。相關研究表明,導致失衡的因素,首先是新生心目中的大學與現實中的大學有差距,從而產生心理落差;其次是新生對新環境,尤其是複雜的人際關係、不同的教學模式不適應,從而產生困惑並導致心理失調。另外,更重要的一點就是,新生作為大學中普通的一員,與他們以前作為佼佼者的優越感衝突,從而導致問題的產生。

此時一定要注意自我調整,新生不適應新環境,如不及時調整,會產生諸如失落、自卑、焦慮、抑鬱等心理問題。一般來說,這種因心理不適應而導致的心理失衡,存在時間會因新生心理素質的好壞而有所不同。有些新生因心理素質較差,又得不到外部支持,很可能需要長期調試才能度過心理失衡期。有的還可能因長期不能適應,而導致一些心理問題和疾病的產生,甚至因此退學。所以,新生入學後應注重對自己的心理調節。

若要安全度過心理失衡期,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進行調節:

1.新生要正確認識、評價自我

新生要正確認識、評價自我,重新給自己進行角色定位。大多數新生在中學階段,都有心理優越感。而入學後,作為大學中的普通一員,許多人很難接受這一角色,從而導致心理失衡。因此,新生首先要逐步接受成為普通一員的事實,接納自我。

新生在認識、評價自我時,也應對心目中的大學形象進行調整,使其回歸到現實中,以減少因理想大學與現實大學間的衝突而導致的心理落差和失衡。同時,新的角色定位也隻有建立在現實大學的基礎上,才會更準確。

2.新生入學後要有目標

經常要問自己“我來大學幹什麼”,“今後我應該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這樣的提問有利於進行角色定位,並適應新環境。新生在認識自我的過程中,應積極與他人作比較,通過比較發現自己的優缺點,恰當地評價自我,發揮自身的優勢,克服弱點,這樣會獲得自信,減輕心理壓力。

3.要學會與人相處,調整人際關係

新生入學後,常常會由於人際關係複雜和交往困難而引發自卑、焦慮等心理問題。大學生行為目標多元化,也是導致人際關係複雜的一個原因。為了與同學和睦相處,要了解自己和同學的優缺點和性格特性,找到相同點,這樣交往起來就較容易。與同學交往時,既要自尊,不要為了交往而有意委屈自己,同時也要尊重同學。與同學發生矛盾時,應換位思考,冷靜處理。

4.培養獨立學習、生活的能力,積極尋求外部支持

新生多為獨生子女,自理能力差,又遠離家庭,一般會不適應新的環境。所以,入校後,新生在生活上要逐步學會獨立、自理,如在生活、學習、作息上合理安排,學會自主理財。在學習上,要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索,學會獨立思考問題。

5.麵對學習上、生活上的不適應,除自我調節外,還可積極尋求外部支持

新生如對老師上課方法不能適應,應積極向老生請教;還可向老師反映,取得老師的理解與幫助。同時可積極參加各種文體活動,在活動中體驗集體的力量和溫暖,認同新集體。參加各種學生組織,在組織中展現自己的長處,獲得自信。

6.重新確立在大學的奮鬥目標

許多新生入學後,往往會有意放縱自己,導致目標、理想、方向的迷失,這是誘發心理問題的“病灶”。因此,新生在熟悉環境後,應立即確立一個新的奮鬥目標。同時,從心理學角度來說,有一個明確的目標,會使心理指向集中於一處,無形中轉移注意力,削弱心理問題的不利影響,並最終擺脫因不適應而帶來的心理問題。有了明確的目標,就有了內在驅動力,從而促使人變得積極向上,更有利於克服心理障礙和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