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成後,於娟娟借了2萬元,租了一間20平方米的門麵,開了隻有兩張美容床的“娟娟美容院”。
有了自己的目標,有了自己的天空,於娟娟更加努力,摸索出一套自己的洗臉按摩手法,更在化妝、文眉上有了突飛猛進的提高。從此,於娟娟的生活步入坦途,生意越做越大。
後來,於娟娟的美容院更名為美容美發形象中心,有240平方米,上下兩層樓:有員工10餘人,美容床21張,有自己的美容美發培訓學校。於娟娟成功了。
奮鬥之後迎來輝煌也是大自然的規律。世上的路很多,歸根結底隻有兩條:上坡路和下坡路。走上坡路,沿途可能會有荊棘刺破你的雙腳,你付出了汗水、淚水和血水,也不一定走得很高;走下坡路就顯得很容易,你無須把握自己,任他人把你帶向未知的方向。
我們不能借口運氣不佳就不去成長,那背離了自己生命的本質,是消極厭世。你或許無法獲得輝煌的成功,但一定要以一顆平常心麵對這浮躁的世界,踏踏實實地成長,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好人生路。不過,人生路從沒有一帆風順的,所以,不妨“有意發展,無意成功”,鍥而不舍,功到自然成。
牢騷太盛防腸斷
在街談巷議、茶餘飯後的聊天中,常常可以聽見一些人牢騷滿腹。他們往往都認為自己是世界上最委屈的一個。他們抱怨工作職位低,賺錢少,老板苛刻;抱怨生活上老婆不體貼、不溫柔……總之,生活中一切讓他不滿意的地方他都要發一通牢騷以泄憤。
人畢竟是有感情、有欲望的,不能像豬那樣,隻要吃飽,啥也不想,不會去想看電視,更不會想著去創業;不能像獅子那樣不論生熟,不論是煎炒烹炸,不論是國產的還是進口的,隻要有肉吃即可。人總會有灰心氣餒、不滿意的時候,此時發點牢騷倒也未嚐不可,但如果整天牢騷滿腹,不論大事小事、好事壞事,隻要不合我意就怨天尤人,就未免有點不太正常了。
有這樣一個故事:
相傳,有個寺院的住持給寺院裏立下了一條特別的規矩:每到年底,寺院裏的和尚都要麵對住持說兩個字。第一年年底,住持問新和尚心裏最想說什麼,新和尚說:“床硬。”第二年年底,住持又問他心裏最想說什麼,他回答說:“食劣。”第三年年底,他沒等住持問便說:“告辭。”住持望著新和尚的背影自言自語地說:“心中有魔,難成正果,可惜!可惜!”
新和尚對待世事都持一種消極的心態,所以才會不滿於現狀,一味報怨。而他的抱怨,也讓他失去了修成正果的機會。
牢騷也好,報怨也罷,都是因為抱有的心態不對,看問題的角度不對,如果能夠以積極的心態,換個角度看問題,相信人的心情會一下子好起來。事物在一個人心中的好壞,決定於此人的心態,而不是事物本身,正所謂“以我觀外物,外物皆著我色”。牢騷滿腹者,不妨轉換一下心情,讓樂觀主宰自己,心情肯定會一下子好起來。下麵這個故事講的正是這樣的道理:
中國著名畫家俞仲林擅長畫牡丹。
有一次,某人慕名求得他親手所繪的一幅牡丹圖,回去以後高興地將其掛在客廳裏。
此人的一位朋友看到了,大呼不吉利,因為這朵牡丹沒有畫完全,缺了一部分,而牡丹代表富貴,缺了一角,豈不是“富貴不全”嗎?
此人一看也大為吃驚,認為牡丹缺了一邊總是不妥,拿回去預備請俞仲林重畫一幅。俞仲林聽了他的理由,便告訴這個人,既然牡丹代表富貴,那麼缺一邊,不就是富貴無邊嗎?
那人聽了他的解釋,覺得有理,高高興興地捧著畫回去了。
同一幅畫,因為心態不同,便產生了不同的看法。所以,凡事都應持一種積極的心態,往好處想,不要看什麼都不順眼,這樣就會少些煩惱、苦痛、牢騷,多些歡樂、平安。
牢騷太盛防腸斷,人間正道是滄桑。現實就是如此,我們必須坦然麵對,不能隻知發牢騷。否則,如果在牢騷中錯過了人生正點的班車,那又將會在報怨中錯過下一次坐正點班車的機會。
收斂一下你的不滿情緒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身邊到處充滿著矛盾,不可能事事都一帆風順,不可能使每個人都對我們笑臉相迎、洗耳恭聽。因此,把什麼都“看開了”,是最好的自我調節方法。就像人們常在心裏描繪出理想的結婚對象,但現實很少與理想吻合,到頭來就會發現理想歸理想,現實歸現實,理想和現實根本就是兩碼事兒。如果能看開一點,就不妨找個雖然與自己的理想相差甚遠但又可以接納的人結婚吧!又如許多文學創作者,他們很想創作出格調高雅的作品,一方麵滿足自己的創作欲望,另一方麵可以獲得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但事實上,往往因為曲高和寡,不具備商品價值,其作品不被大眾所接受。所以,我們最好凡事都想開些,把“陽春白雪”改為“下裏巴人”,這不失為一種明智的為人處事選擇。
當然,做個完美的理想主義者本身沒有錯,但是要結合自己所處的境況。一切不切實際的幻想都是毫無用處的,無異於白日做夢。由此不難發現,人活著總會有向現實妥協的地方,這不是懦夫的表現,而是以退為進。
有時候,我們也會受到他人的誤解,甚至嘲笑或輕蔑。這時,如果我們不善於控製自己的情緒,就會造成人際關係的不和諧,對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都將帶來很大的負麵影響。所以,當我們遇到意外的溝通情景時,就要學會控製自己的情緒,輕易發怒隻會取得反效果。
這種看得開的心理傾向,有時也被用來處理自己無法滿足的欲望。比方說,某人在公司裏工作幹得不理想,卻覺得自己不受領導的賞識和重用,在他無法出人頭地的時候,可以這樣勸慰自己:這又有什麼呢?到公司上班隻不過是為了生計而已,至於自己未來的前程,一定會比目前的情況好得多。也就是說,在現實生活中,當人的強烈欲望無法得到滿足時,就把現實當做“假想的現象”或“非現實世界”。同時告誡自己,未來的世界絕不是如此,將現實與理想加以簡單區別,不如意的現實隻是暫時的,並非永久的,這樣就會使情緒變得好起來。
一般而言,使用這種方法排解不滿情緒的人,隻要一離開所處之地,就會表現得無所謂,心情也能保持平靜,不會因不滿意而說出許多不好聽的牢騷話。如此看來,一離開公司就不談公事的人,以及不在家裏抱怨工作辛苦的人,可以說他們都想得開、看得開。這種類型的人不覺得辛苦,因為他們能將對現實的不滿從自己的意識中完全排除掉。
凡是允許其情緒控製其行動的人,都是弱者,真正的強者會迫使自己的行動控製其情緒。一個人受了嘲笑或輕蔑,不應該窘態畢露、無地自容。如果對方的嘲笑確有其事,就應該勇敢承認,這樣對你不僅沒有損害,反而大有裨益;如果對方隻是橫加侮辱,盛氣淩人,且毫無事實根據,那麼這些對你也是毫無損失的,你盡可置之不理,這樣會更加顯現出你的人格。
有的人在與人合作中聽不得半點“逆耳之言”,隻要別人的言辭稍有不恭,不是大發雷霆就是極力辯解。其實這樣做是不明智的,這不僅不能贏得他人的尊重,反而會讓別人覺得不易相處。不輕易顯露自己的不滿情緒,采取虛心、隨和的態度,將使你與他人合作得更加愉快。
美國前總統羅斯福年輕時體力比不上別人。有一次,他與人到野外去伐樹,到晚上休息時,他們的領隊詢問白天各人伐樹的成績,同伴中有人答道:“塔爾砍倒53株,我砍倒49株,羅斯福使勁咬斷了17株。”這話對羅斯福來說可不怎麼順耳,但他想到自己砍樹時,確實和老鼠咬斷樹樁一樣,不禁也覺好笑起來。
反過來說,假如能刻意地表現某種情緒或某種行為,那麼你就能利用這種感情本身營造某種變化,正如你有意讓態度變得積極,情緒就會跟著開朗起來一樣。再配合雄壯有力的歌曲,精神飽滿地踏著步伐,本來情緒還是很低沉,但隨後就會高漲起來。這是以行動來影響心理的一種方法,它有助於個人的情緒調控。
誠然,能否很好地控製自己的不滿情緒,取決於一個人的氣度、涵養、胸懷、毅力。曆史上和現實中氣度恢弘、心胸博大的人都能做到有事斷然、無事超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正如一位詩人所說:憂傷來了又去了,唯我內心的平靜常在。
扔掉庸人自擾的煩惱
在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今天,我們不是感覺快樂與日俱增,而是憑空增加了許多煩惱,笑聲越來越少。這是為什麼?
心是煩惱的關鍵。現代人一心追逐名利,心中充滿欲望,整天患得患失,自然會有煩惱。一個為追求名利而苦惱的人,是因為他的心不肯停止追求,才會苦惱;一個為失戀而痛苦的人,隻是因為他不肯放棄失去的愛,痛苦就成了必然的結果。正如高爾基所說:“對一個人來說,最大的痛苦莫過於心靈的沉默。”整日勞苦奔波,身不得閑,而心靈欲念膨脹,被雜念糾纏,故亦不得閑,煩惱便由此而生。
一個年輕人四處尋找解脫煩惱的秘訣。他見山腳下綠草叢中一個牧童在那裏悠閑地吹著笛子,十分逍遙自在。年輕人便上前詢問:“你那麼快活,難道沒有煩惱嗎?”
牧童說:“騎在牛背上,笛子一吹,什麼煩惱也沒有了。”
年輕人試了試,煩惱仍在。於是他隻好繼續尋找。
他來到一個小河邊,見一老翁正專注地釣魚,神情怡然,麵帶喜色,於是便上前問道:“您能如此投入地釣魚,難道心中沒有什麼煩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