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心比金錢、勢力、家世、親友更有意義,它是人生最可靠的資本。它能使人克服困難,排除障礙,使人的冒險事業最終成功,它比什麼東西都更有價值。一個人能夠給予自己很高的估價,則他在做事時,將所向披靡,剛剛開始,就可得到一半的勝利,操一半的勝券了。一切橫在自卑自抑者麵前的障礙,在這種自信堅強的人麵前,是完全不存在的。假使我們去研究、分析一下“自造機會”的人們的偉大成就,就一定可以看出,他們在出發奮鬥時,一定是先有一個充分信任自己能力的堅定心理。他們的心情、誌趣,堅強到可以踢開一切可能阻撓自己的懷疑和恐懼,這使得他們能夠勇往直前。
戰勝內心最大的敵人
一個人如果不對自己失望,精神就永遠不會崩潰。實際上,戰勝困難要比打敗自己相對容易,所以有人說:“我”是自己最大的敵人。戰勝自己靠的是信心,人有了信心就會產生力量。人與人之間,弱者與強者之間,成功與失敗之間最大的差異就在於意誌力量的差異。人一旦有了意誌的力量,就能戰勝自身的各種弱點。
有兩個人同時到醫院去看病,並且分別拍了X光片,其中一個原本就生了大病,得了癌症,另一個隻是做例行的健康檢查。
但是由於醫生取錯了片子,結果給了他們相反的診斷,那一位病況不佳的人,聽到身體已恢複,滿心歡喜,經過一段時間的調養,居然真的完全康複了。
而另一位本來沒病的人,經過醫生的宣判,內心起了很大的恐懼,整天焦慮不安,失去了生存的勇氣,意誌消沉,抵抗力也跟著減弱,結果還真的生了重病。
看到這則故事,真的是哭笑不得,因心理壓力而得被醫生診斷出“重病”的人是該怨醫生還是該怨自己呢?有人曾經說過:“自認命中注定逃不出心靈監獄的人,會把布置牢房當做唯一的工作。”以為自己得了癌症,於是便陷入不治之症的恐慌中,腦子裏考慮更多的是“後事”,哪裏還有心思尋開心,結果被自己打敗。而真的癌症患者卻用樂觀的力量戰勝了疾病,戰勝了自己。
更多的時候,人們不是敗給外界,而是敗給自己。俗話說,“哀莫大於心死”。絕望和悲觀是死亡的代名詞,隻有勇於挑戰自我、永不言敗者才是最大的贏家。
戰勝自己就是最大的勝利。與其說是戰勝了疾病,不如說是戰勝了自己。工作不順利時,我們常常會找種種借口,認為是領導故意刁難,把不可能完成的工作交給自己;認為最近健康狀況欠佳,才導致效率不高;等等。心中想偷懶,卻把偷懶理由正當化,總認為期限還有三天,明天、後天拚一下就可以,今天不妨放鬆一下。
我國遊泳教練張健用50個小時橫渡渤海海峽成功了,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連續遊泳超過100公裏的人。然而,在這成功的背後,卻曾經隱藏著失敗的危機,張健在遊至中程時曾有過放棄的想法。前幾年報道說,世界上著名的遊泳健將弗洛倫絲·查德威克,在第一次從卡得林那島遊向加利福尼亞海灣時,見前麵大霧茫茫,便放棄了挑戰,而此時距岸僅1海裏。很顯然,他並不是不具備能力,而是心理出了問題。
任何時候都應該信任獨一無二的你。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人也是這樣,每個人都是上帝的寵兒,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我們應該相信自己。
我們每個人在世界上都是不可替代的。從生理學上說,每個人都具有與眾不同的特征,包含DNA、指紋等。從社會學上講,每個人的社會關係也是與眾不同的。所以,在這個社會上,每個人的存在都是有意義的,因此我們應該自信,隻有自信才能自強,隻有自強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不管是主角還是配角。
自信的人,不會貶低自己,也不會把自己交給別人去評判。
自信的人,不會逃避現實,不做生活的弱者,他們會主動出擊,迎接挑戰,演繹精彩人生。
自信的人,不會跟自己過不去,隻會鼓勵自己。他們會既承擔責任,又緩解壓力,他們會在生活的道路上遊刃有餘,笑看輸贏得失。
自信是一種心理狀態,可以通過自我暗示培養起來。如果通過反複不斷的確認,覺得自信會使自己得到想要的東西,然後傳遞到潛意識裏麵去,它就會帶來這樣的成功,因為它的主要任務就是讓你實現自己想得到的人生目標。積極的自我暗示,意味著自我激發,它是一種內在的火種,一種自我肯定。它可以使我們的心靈歡暢,建立自信,走向成功。
自我暗示的方法很多,每個人遇到的壓力不同,自我暗示的方法也不會相同。具有東方艾柯卡之稱的夏目誌郎曾提出達到自我暗示的六個條件,分別是:
(1)經常輸入偉人的事情。把自己推崇的偉人的資料輸入自己的大腦,經常用他們的奮鬥精神來激勵自己。
(2)相信語言的力量。經常用一些諸如“我能行”“我一定能渡過難關”之類的話語來激勵自己,增加自信。
(3)了解重複的重要性。連續不斷地重複某種想法,不但內心深處能相信其發生的可能性,也會讓自己排除壓力,充滿自信。
(4)保持強烈的欲望。若有很強的欲望,則會為了要實現的目標而付出行動,縱使有障礙物,也決不改變目標。不改變目標,可以改變超越障礙的方法。
(5)決定終點線。量化目標,讓自己經常品嚐成功的喜悅,能有效增強自信。
(6)設定預想的困難。事先把困難考慮到,當障礙物真的橫亙麵前時,便不會氣餒、灰心,即使受到挫折,因為心理上事先有準備,也不會輕易放棄。
有一位姑娘在一家旅館工作,負責登記旅客的住房。不知什麼時候,姑娘染上一個毛病,當著眾人寫字手就發抖,抖得或者把字寫得一塌糊塗,或者幹脆就寫不下去了。然而,姑娘的手寫字抖動的程度是分人的,遇到比她文化程度高的人,如大學生、研究生時,她心裏一有自卑感,手就抖得格外厲害;反之,遇到文化程度不如她的(姑娘是高中畢業),她則有了“自信”,此時再寫字就輕鬆自如多了。
為了克服消極、否定的態度,我們應該試著采取積極、肯定的態度。如果認為自己這不行那不行,身邊的事也拋下不管,情況就會漸漸變得如自己所想的一樣。缺乏自信時,我們更應該給自己打氣。
巧妙利用自卑補償法
自信是一種積極的對自我的認識,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自信的人對自己的能力充滿信心,相信通過自己的努力一定能夠實現既定的目標。他們相信自己對於社會和他人的價值,也相信自己一定會受到別人的重視。他們相信自己是獨特的人,不是可有可無的人。他們尊重別人,也相信自己能受到別人的尊重和愛戴。
與自信正好相反,自卑則是一種消極的自我認識和一種消極的人生態度。自卑的人在遇到問題時往往無所適從,總是覺得自己不如別人,不相信自己有能力處理好所麵臨的問題,甚至破罐子破摔,自暴自棄。
研究發現,每一個人在幼兒時期都有過自卑的經曆,因為他們不依賴成年人就無法生存,這種依賴總是建立在成人的強大與他們的弱小形成的巨大反差上。但是,兒童並不永遠自甘於這種依附的地位,正如現代著名精神分析學者阿德勒所言,“所有的兒童都有一種內在的自卑感,它刺激兒童的想象力並誘發兒童試圖去改善個人的處境,以消除心裏的自卑感”。
這就是著名的自卑補償法。也就是說自卑有巨大的補償作用,對於那些具有深深的自卑感的人來說,自卑有時有如一盞指路明燈,亦是一種巨大的精神鼓舞。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補償”的例子。如雙目失明的人會全力發展他的聽覺和觸覺;下肢殘疾的人會全力發展他的上肢;聾啞人會全力發展他的肢體表達能力。阿德勒認為,一個人的缺陷感越大,自卑感越重,就會越敏感,個體尋求補償的願望也就越迫切,因此孱弱的兒童往往比健全的兒童更好勝。
狄摩西尼出生於雅典的一個富裕家庭。不幸的是,他的父親在他7歲那年去世了。隨著父親的去世,不幸接踵而至,母親改嫁,巨額的家產被監護人侵吞。一夜之間,他由一位大人物的寶貝兒子,成為一個一貧如洗的孤兒。狄摩西尼本來就天生口吃,加上因為家庭破裂的原因,他一直沒有受過良好的教育成年後,他的口吃越發嚴重。不過,在狄摩西尼了解到自己家庭的真相後,決心向法庭提出訴訟,討還被奪取的家產。可是,由於他沒有能力在法庭上清楚、流利地陳述自己的意見,隻好暫時放棄。換了別人,可能會由此感到深深的自卑,向命運屈服。但狄摩西尼卻選擇了向命運挑戰,向自己的生理缺陷挑戰。據說,他為了戰勝自己的口吃,每天要大聲誦讀一百多頁文章,站在海邊含著石子迎風練習辯術。最後,他居然戰勝了自我,不但討回了自己的家產,還成了雅典著名的演講家,使在常人眼裏不可能的事情成為了現實。他常在公民大會上憑借自己雄辯的口才發表政治演講,得到了人們的熱烈擁護。作為雅典民主派的領袖,狄摩西尼領導雅典人民進行了近三十年的反對馬其頓侵略的鬥爭。在馬其頓入侵希臘時,狄摩西尼發表了動人的演說,譴責馬其頓王腓力二世的野心。他被公認為是曆史上最傑出的演說家之一。狄摩西尼故事的意義在於,當厄運快要扼住你喉嚨的時候,你選擇了自卑和屈服,就等於選擇了100%的失敗;你選擇了自信和抗爭,可能就爭取到了那0.01%的希望。原來自信和自卑隻有一步之遙。
甚至可以說,自卑感是個人取得成就的主要推動力:在人際鏈上,幾乎每個人都處於一種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地位,與上麵的人相比,他感到自卑,於是,一種要求補償的動力會推動他去奮鬥;當他達到補償與“卑劣地位”的平衡後,他又處於人際鏈的一個新的節點上,這時若與別人更大的成就相比,又會使他產生自卑感,從而又激發他去爭取更大的成就。這種不斷要求補償的動力,正是人類地位之所以增進的原因,我們人類的文化很多以自卑感為基礎的。自卑感之所以成為個體發展的動力,是因為每一個個體身上都潛藏著與生俱來的追求優越的向上意誌。而追求優越是每一個人的基本動機,它是生活本身的一種固有的需要,從“低”到“高”的欲求也永無休止。正因為每一個個體身上都有著這樣一種與生俱來並與生長過程並駕齊驅的基本動機,因而自卑感才成為個體不斷彌補不足、不斷進取、不斷超越的潛在動力。因此,自卑是一個不能隨意就定性的東西,無所謂好,也無所謂壞,關鍵是自卑向何處發展。如果自卑感在一個人成年以後的生活中一直延續下去,逐步走向意誌消沉、不思進取、甘於落後、自暴自棄,這時正常的自卑感就變成了“自卑情結”,而自卑情結對於個體的正常生活和發展是一種障礙。但是,隻要自卑感不變成自卑情結,那麼,它就會推動個體去追求補償,因而對於個體的發展就是一種激勵因素。所以,有自卑感並不可怕,隻要個人始終努力克服自卑,追求優越,自卑就會轉化為自信。不然,自卑就會向自棄、自毀和自滅的方向發展。
自卑心理多產生於畏懼,產生於對社會及未知事物的不確定感。要想征服畏懼,徹底戰勝自卑,不能誇誇其談止於幻想,而必須付諸實踐。建立自信最快、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去做一些自己不敢嚐試的事,直到獲得成功為止。
1.永遠挑前麵的位子坐
在各種形式的聚會中,在各種類型的課堂上,後麵的座位總是先被人坐滿。大部分占據後排座位的人,都希望自己不會“太顯眼”,而他們怕受人注目的原因就是缺乏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