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在的情商決定你的命運
成長需要內因的支持,而內在的情商決定你的命運,所以無論順境逆境你都必須控製自己的情緒,始終保持樂觀,這樣才能獲得繼續前行的勇氣。
人生如同一隻在大海中航行的帆船,掌握帆船航向與命運的舵手便是自己。有的帆船能夠乘風破浪,而有的卻經不住風浪的考驗,過早地離開大海,或是被大海無情地吞噬。之所以會有如此大的差別,不在於別的,而是因為舵手對待生活的態度不同。前者被樂觀主宰,即使在浪尖上也不忘微笑;後者是悲觀的信徒,即使起一點風也會讓他們心驚膽戰,讓他們祈禱好幾天。一個人或是麵對生活閑庭信步,抑或是消極被動地忍受人生的淒風苦雨,都取決於對待生活的態度。態度決定命運,態度決定人生。
生活如同一麵鏡子,你對它笑,它就對你笑;你對它哭,它也以哭臉相示。一個人持有什麼樣的心態,也就一定擁有什麼樣的人生結局。
悲觀主義者說:“人活著,就有問題,就要受苦;有了問題,就有可能陷入不幸。”即使一點點的挫折,他們也會千種愁緒,萬般痛苦,認為自己是天下最苦命的人。一如英國哲學家羅素所形容的“不幸的人總自傲著自己是不幸的”。悲觀主義者用不幸、痛苦、悲傷做成一間屋子,然後自己鑽了進去,並大聲對外界喊著:“我是最不幸的人。”因為自感不幸,他們內心便失去了寧靜。於是,不平、羨慕、嫉妒、虛榮、自卑等悲觀消極的情緒應運而生。是他們自己拋棄了快樂與幸福,是他們自己一葉障目,對快樂與幸福視而不見。
樂觀主義者認為:“人活著,就有希望,有了希望就能獲得幸福。”他們能於平淡無奇的生活中品嚐到甘甜,因而快樂如清泉,時刻滋潤著他們的心田。
任何事物本身都沒有快樂和痛苦之分,快樂和痛苦是我們對它們的感受,是我們賦予它們的特征。同一件事情,從不同角度去看待,就會有不同的感受。一個人快樂與否,不在於他處於何種境地,而在於他是否持有一顆樂觀的心。
對於同一輪明月,在淚眼朦朧的柳永那裏就是:“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美景虛設。”而到了瀟灑飄逸、意氣風發的蘇軾那裏,便又成為:“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同是一輪明月,在持不同心態的不同人眼裏,便是不同的,人生也是如此。
上天不會給我們快樂,也不會給我們痛苦,它隻會給我們生活的作料,調出什麼味道的人生,那隻能在我們自己。你可以選擇一個快樂的角度去看待它,也可以選擇一個痛苦的角度,如同做飯一樣,你可以做成苦的,也可以做成甜的。所以,你的生活是笑聲不斷,還是愁容滿麵,是披荊斬棘,勇往直前,還是畏手畏腳,停滯不前,這全不在他人,都在你自己。
與其生氣不如爭氣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成長得更優秀,人生更成功。可是每當遇到生活中的煩惱與挫折時,有的人心浮氣躁,甚至暴跳如雷,整天處於悲憤與怒火中,結果一事無成。相反,有的人卻能心平氣和地坦然麵對一切並積極地使自己做得更好,用自己的成功化解煩惱和憂愁。這是因為他們真正懂得生氣不如爭氣的道理。也隻有這樣,一個人才能積極進步,每一天都過得充實而快樂。
生氣有損健康,也無助於解決問題,還是不生氣的好。不生氣,有利於保持一個好的心情,輕鬆、愉快、理智地麵對生活,麵對人生,使人生活得更有情趣,更有價值,更有意義,更豁達,更瀟灑,更有氣質。
有人做了錯事,做了不應該做的事,做了對不起人的事,做了荒唐的事,甚至做了大逆不道的事,令人生氣、憤慨,使人長時間鬱悶不樂,憤憤不平,這樣的現象是不少見的。但是,細想一下這又何苦呢?有何用呢?又何必呢?生氣不過是用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這實在是沒有必要的,實在是劃不來的。
天要刮風,天要下雨,誰又能有什麼辦法。能避免就避免,避免不了也沒辦法。自己生閑氣又何苦呢?比如下崗、失業,是痛苦的事,怎麼就輪到自己頭上了?但既然企業破了產,這是社會問題,又有什麼辦法?生氣又有何用?任何事情都有它的發展規律,需要等待的時候還得等待,著急上火是沒有用的。
凡事想開一點,沒辦法的事就糊塗一點,落得個心寬、心靜。事情既然出現了,什麼大不了的,總有個解決的辦法。解決不了,是時機未到,又何苦自尋煩惱呢?
氣傷肝,往往釀成重病,甚至危及人的生命。有的人受了不公平的對待,遭到傷害,氣大傷身,一兩年便命歸黃泉,去了另一個世界。
鬱悶怨憤是奢侈品,還是不用的好!其實,在有些時候,麵對令人氣憤的事能夠沉默,報以輕蔑的一瞥,更容易理智地處理問題。大發雷霆,火冒三丈,正說明自己缺乏麵對生活和駕馭生活的能力,需要扭轉,改變這種局麵。人生本來就是複雜的,為何不想開一點?
《三國演義》中有一段講的是諸葛亮三氣周瑜的故事。結果,周瑜英年早逝,東吳損失一員大將。而孔子厄而作《春秋》,司馬遷遭宮刑後寫了《史記》,屈子逐而賦《離騷》。這些名賢前聖,在不公平待遇麵前,在遭厄運之際,沉著應對,做出了光照千秋的業績!
凡事隻要順其自然即可,沒有什麼大不了的。杞人憂天成為千古笑談。擔心天會塌下來,毫無必要,也毫無用處。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由亂而治,由治而亂,循環往複。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有誰能躲得開,免得了呢?那是不可能以個人的意誌為轉移的,還是順其自然的好。爭強好勝,恐怕隻落得個自尋煩惱。
情緒的好壞永遠是和人生相伴相隨的。保持一種平和平靜的心態,是人生修養的高境界。多些順其自然,少些人為的煩惱,多些對人生社會規律的認識,少些主觀盲目、自尋苦惱。中國古代有個說法,人經曆多了,磨煉多了,到了50歲就會知天命,到70歲就會耳順,能夠自如地麵對社會人生。年輕人加強修養,早日達到先賢的修養境界,早日進入耳順之期,自如地麵對社會人生,保持一個好的心境,應該是能夠做到的,也會是十分有益的。
記得有位詩人曾說“不讓自己快樂起來是人最大的罪過”,生氣那是跟自己過不去,這也正好證明了你還沒有讓別人信服和認可的資本。不懂得去爭取、去改變,隻會怨天尤人——那你便注定無法成為快樂的人。而爭氣就不同了。它會使你充滿鬥誌,會積極地改變現狀,擺正自己的心態,平心靜氣;使自己做得更好,用事實去贏得別人的尊重及喝彩!很多事我們其實是不必去生氣和計較的。愚蠢的人才會一味地去生氣,一味地跟自己過不去!而聰明的人就知道去爭氣,不會理會流言飛語!因為有一味去生氣的時間和精力,還不如放在學習或事業上。讓自己拓寬領域,讓自己睿智起來,這樣才會讓自己的實力增強。其他的一切就讓事實來證明吧!一個人最重要的是要學會滿足,這樣自己才會快樂起來、幸福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