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身邊有試圖搶你利益的人時,該怎麼辦?第一,要尋找恰當的機會向對方澄清功勞是你的。第二,不妨誇讚搶你功勞的人,然後重申功勞是自己的。這種方法對下屬和職業女性來說特別適用。第三,退出爭奪戰。初看起來,這似乎不是一種方法,但對某些人來講,這或許是最好的。你應該問一問自己:哪個更重要,是暫時的利益,還是長久的人際關係利益?如果你看重的是與人長期相處的利益,不如把功勞讓給對方,或“以德報怨”,讓對方感到你是個大度的君子。
在為人處世上,我們切不可搶人功勞,占取他人的利益。一時之歡,片刻的滿足,埋下的往往是長久的禍患,要明白世上有種人是“記仇”的,你今天占取了他的一點利益,他明日可能要加倍討回。
己所不欲不要強施於人
孔子在《論語》中提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忠恕原則,意思就是自己所不願意承受的,不要去加在別人頭上。這條原則被認為是道德的底線和黃金律,被認為是做人的起碼標準。
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要用自己的心推及別人。自己希望怎樣生活,就想到別人也會希望怎樣生活;自己不願意別人怎樣對待自己,就不要那樣對待別人。
總之,從自己的內心出發,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對待他人。這句話所揭曉的是處理人際關係的重要原則,同時也是做人的一個基本準則。
大家都知道大禹治水的故事。遠古時代,天地茫茫,人民飽受大水浸泡之苦。這時候大禹挺身而出,率領群眾經過多年的奮戰,疏通了九條大河,使洪水流入大海,消除了水患,完成了流芳千古的偉大業績。
但是偏偏就有人對大禹不服氣,這個人叫白圭。他跟孟子談起大禹治水這件事的時候就誇口說:“如果讓我來治水,一定能比禹做得更好。隻要我把堤岸築好,讓洪水流到鄰近的國家去就行了,那不是省事得多嗎?”孟子聽後對他說:“你這不是損人利己嗎?治水是為了什麼?是為了除水災,救黎民。如果救一個地方的人民而損害另一群人,結果等於零。這就好比說你家著火了,你不去撲火,反而趕緊把著火的東西一股腦兒扔到隔壁家去,這能算救火嗎?”
其實,“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與我們現在常說的“換位思考”的概念相仿,都是一種為人著想的理念。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出於各種原因,與人意見不合的事情時有發生。如果不加注意,就可能引發衝突。每當這時,我們說話前就需要先想一下:如果別人這麼說自己,自己感覺會怎樣?這樣想一下,有些說來傷人的話自然就不會脫口而出了。
許多的時候,尊重別人並不是讓我們放棄原則。尊重是相互的,如果一味地考慮別人的感覺,放棄自己做事的原則,那也是大錯而特錯的。我們這裏所說的原則,必須是符合社會的公共利益,符合社會整體的道德規範,並在法律的許可範圍內的。一個人不能隻為了考慮別人的感受,而做違背法律或有損公共利益的事情。
因此,“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又有其相對性。那麼我們再反過來講,己所欲的就能施於人嗎?其實,這種觀念也是錯誤的。世間萬物,各有其各性,人也如此,你喜歡的,並不一定別人也喜歡。如果自己想當然地懷著一顆所謂的好心,將自己認為的最為快樂的事情強行推於別人,那也同樣會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弄得不可收拾。
人類文明已有幾千年,其間人們的好多觀念都隨著時間的推進而有了新的寓意,古老的文化也時時刻刻受到新思想和新觀念的衝擊。因此,“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觀念也要辯證地看了,不僅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而且己所欲也不要強施於人。
誠信幫你贏得朋友成就事業
誠,就是要實事求是,不擴大,不縮小;信,就是要一言九鼎,說到做到,不朝秦暮楚,不朝令夕改。誠信是立業之本,是做人的準則,是企業和人的第二張身份證,其中道理不言而喻。
東漢時期,有一對好朋友,一個叫閻敞,一個叫第五常。兩人來往密切,交情深厚。特別是閻敞,為人端正,誠信無私,深得第五常敬佩。
一天,第五常到閻敞家裏做客,說到自己即將到京城任職,路途遙遠,且限日到京,行程匆忙,錢物攜帶很不方便,想在閻敞這裏寄存一百三十萬貫錢,等安頓好了,再來取。閻敞非常愉快地答應了,還說:“我一定會為你妥善保管的,你放心去吧!你什麼時候來取都可以。”於是,第五常就把一百三十萬貫錢送到閻敞家中。閻敞當麵把錢封存起來。
臨別的那天,閻敞親自去送第五常,送了一程又一程。第五常再三勸他留步,兩人才依依惜別。臨走前,第五常對閻敞說:“我那筆錢,兄長如果有需要,盡管用就是了。”
第五常到京後不久,京城突然爆發了瘟疫,第五常全家都不幸染上了病症,先後死去,隻留下他的一個小孫子。第五常在臨終的時候拉著小孫子的手,斷斷續續地說:“你……如果能夠……活下來,年紀……那麼……小,將來……怎麼……生活啊?我有……三十萬貫錢……寄存在……家鄉你……閻敞爺爺的家中,你……可以取來……維持生計……”說完,就咽氣了。
第五常死後,他的小孫子牢牢記住了爺爺的話,知道了他在家鄉的閻敞爺爺家中寄存了三十萬貫錢。但當年小孫子年幼,路途遙遠,根本無法取回這筆錢,隻能靠他家在京城的親戚朋友接濟度日。
十幾年過去了,第五常的小孫子長大成人了,這才準備回鄉。為了安置家業,他想去找閻敞爺爺取回爺爺生前寄存在他那裏的錢,但是又覺得心裏不踏實,這麼多年過去了,人家還會承認嗎?況且當年爺爺也沒有和人家簽訂任何字據,空口無憑,人家會給我錢嗎?
不管怎樣,第五常的小孫子還是來拜見閻敞。那天,閻敞正在書房看書,忽然家裏人進來說,有一位年輕的公子來拜訪。閻敞到客廳一看,覺得這個公子似曾相識,隻是一時又想不起在什麼地方見過。那個公子見了閻敞,說起自己的爺爺第五常,閻敞才知道原來他是第五常兄弟的孫子。
閻敞聞聽了第五常一家的不幸,回想起過去兩個人的友情,百感交集,為朋友而悲傷。第五常的孫子還沒有開口提錢的事情,閻敞就說:“你的生計暫時不要發愁,你爺爺當年在我這裏存了一百三十萬貫錢,你現在拿回去用吧!”
第五常的孫子一聽,頓時愣住了,說:“爺爺說在您這裏存了三十萬貫,不是一百三十萬貫啊!”於是,他就把爺爺臨死前的話又說了一遍,問閻敞:“您是不是記錯了?沒有那麼多吧?”
閻敞忙說:“沒有錯,沒有錯!孩子,我琢磨肯定是你爺爺在重病之中,頭腦不清醒把話說錯了。”說著,忙命人到儲藏室中把第五常存放的一百三十萬貫錢搬了出來,親手交給第五常的孫子。
第五常的孫子帶著錢含淚告辭。他想:閻敞爺爺不愧是我爺爺的好朋友。這真是誠信無價啊!
待人貴在誠,真誠地對待朋友,應該講信用,守諾言。第五常奉命去京城任職,之所以把一百三十萬貫錢交給閻敞保管,就是因為他相信朋友,知道他是個人品端正、誠信無私的人,而後來發生的事情也證實了這一點。
一個誠信的人,一定會贏得別人的尊重和愛戴,即使是敵人也會產生敬佩之情。羅曼·羅蘭在《約翰·克裏斯朵夫》裏這樣形容誠信:誠信是人間最溫柔的枕頭。我們都不希望失去這一個溫柔的枕頭,不是嗎?讓我們用坦誠相對、真心關懷建立起誠信,用誠信守住我們的人品,升華我們的人格,給誠信一個一輩子的承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