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這是千古不變的法則,因為一旦驕傲,若不改正,將會禍端驟起,於己不利。
五代時,晉王李克用帶著對梁、燕、契丹的遺恨而死。臨終前,李克用留給兒子李存勖三支箭,囑其複仇。李存勖不忘父親的遺誌,出征時將三支箭裝入錦囊,凱旋後則祭祀在祖廟,以此激勵自己奮發圖強。在此強大的推動力下,李存勖攻城略地,滅燕破梁,又打敗契丹。“意氣之盛,可謂壯哉!”可是當後來天下已定,大功告成時,李存勖卻變得驕傲自滿,縱情聲色,致使上下離心,國運日衰,三五年後就禍端驟起,他最後被亂箭射死。
謙虛是中國的傳統美德,它造就了中華民族曆史上那麼多的偉大人物。但謙虛太過,則會被誤解為虛偽。
馬東是一名科員。無論做什麼事情,馬東總是表現得很謙虛。
當受到上級表揚時,他總是說,我差得還很遠。當大家誇獎他時,他會說,本人愚蠢透頂,傻瓜一個。當他有問題請教別人時,他會說,麻煩您,請多多指教。別人有了成績,他總是好好地讚賞一番。他有了成績,從不在別人麵前提起。
可以說,馬東的腰經常都是呈弓字形的。當他見到領導就全力把腰弓下來,也就是常說的點頭哈腰,以此表示對領導的“尊重”。
可是後來他發現,人們不但沒有因此而誇獎他,反而離他越來越遠了。因為他的過分謙虛讓大家覺得他很虛偽,總是用缺乏人情味的“謙虛”拒人於千裏之外。
謙虛與虛偽不同,謙虛是內在的、真摯的,虛偽是外在的、口頭的。謙虛是一個人正確對待自己,其本質特征是實事求是的真誠,而不是矯揉造作。如果一個人時時處處說自己不如人,卻又時時處處想成為眾人關注的焦點,別人稍不如己意就哭哭鬧鬧,這不是謙虛,而是地道的虛偽。虛偽的謙虛,僅能博得庸俗的掌聲,而不能求得真正的進步。
真正的謙虛是對虛榮心進行反思後的產物,是一種內心謙和、外表柔順的精神和行為,是一種有了功名仍然保持低調,不斷學習和上進的高尚品質!
豁達大度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
人隻要活在社會群體當中,就要時刻與他人交往。在處世哲學中有一對矛盾的概念,那就是大度和小氣。大度不同於小氣,大度是一種胸懷的坦蕩,無私無畏,也是一種行為的無拘無束,更是一種心靈境界的無塵無染。
在“負荊請罪”這個故事中,廉頗與藺相如的不同行為傳遞著這樣一個事實:在顧全國家利益麵前,個人的大度能化幹戈為玉帛。藺相如所承受的委屈,所表現出的忍讓,是一種別樣的寬容和豁達,也正是他的忍與讓,避免了朝廷重臣間的傾軋,確保了國家的安寧。
大度不僅是一種社交的藝術,更是一種做人的藝術。明代朱袞在《觀微子》中說過:“君子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處人所不能處。”法國作家雨果說:“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人的胸懷。”可見,以度量襟懷比喻人的寬容,歌頌人的氣度,中外皆然。
明代學者楊繼盛有一次在寫給兒子的書信中說:“寧可我讓人,不要使人讓我;寧可我容人,不要使人容我;寧可我吃虧,不要使人吃虧;寧可我受氣,不可使人受氣。別人有恩於我,我終生不忘;別人有怨於我,我及時丟掉。看到別人的好處,就稱讚不已;聽到別人的缺點,就守口如瓶。有人向你說某人對你要感恩報答,就說他有恩於我,我無恩於他,這樣就使感恩的人感激更深。有人對你說某人惱恨毀謗你,就說他平時與我最要好,怎麼會有惱恨毀謗我的道理,這樣就使惱恨毀謗的人聽後怨恨自然化解。”
楊繼盛這段話堪稱是高明的做人原則,如果每一個人都做到這一步,天下怎會不美好?人類怎會不和平共處?
然而,生活中許多人對於別人一些無關緊要的小錯誤總是糾纏不休,結果弄得大家都不愉快。其實對於無關緊要的小錯誤我們沒有必要去抓著不改,放過去也無傷大雅。因為這樣做不僅是為自己避免不必要的煩惱和人事糾紛,而且也顧及了別人的名譽,不致給別人帶來無謂的煩惱,同時還體現了做人的胸懷和度量。
微軟一位程序員發現公司的軟件中的著色功能有缺陷,他花了好幾天時間才改好。然後,他得意地找到總裁比爾·蓋茨說:“比爾,你看看這個,我找到了一處設計錯誤。”蓋茨問他:“錯在哪裏?”程序員回答說:“你看,就在這裏。我真不能想象是哪個沒有腦子的混蛋寫了這段程序。”蓋茨又問:“你能證明你修改後的程序沒有問題嗎?”“我敢肯定現在沒有問題。”程序員回答說。“你做得很好!”蓋茨微笑著點點頭。
很久以後,那個程序員才聽說寫錯軟件中的著色功能程序的“沒有腦子的混蛋”竟然就是他的老板比爾·蓋茨。
從比爾·蓋茨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做人不事事計較,才能夠成就大事業。在人際交往中,產生誤解和矛盾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因此,遇事不要斤斤計較,而要謙讓大度;不要在意對方過激的態度或言辭,而要勇於承擔自己的責任,做到“宰相肚裏能撐船”。
為什麼宰相的度量大,就是因為他們日理萬機,管的事多,不大不行;再者,當了宰相,站得高望得遠,原本以為是大事的,現在一看,算不上什麼大事,也就不再計較。正因為是宰相,當然清楚“胸襟不寬大,永遠就別想做成大事”的道理,所以也就能約束自己,比以前更有度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