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都要謀定而後動
成長應該是讓自己的心智慢慢成熟,戒除幼稚和衝動。“三思而後行,謀定而後動”是克服衝動的最佳良藥,是古代先賢留下的不朽名言。這兩條警句不但應該讓那些衝動型的人熟記,而且也應該讓所有中國人都深刻領悟。
三思而後行,思考些什麼東西呢?思考的是問題的根源和起因。問題發生後,就需要知道發生問題的根源是什麼,導致問題的誘因是什麼。隻有當這些問題的正確答案都找到後,才能考慮解決的方法。
之所以要三思,是因為問題的發生是很多原因導致的,其背景是複雜的,單憑直覺很難得出正確結論,往往需要一段時間的分析歸納或者調查研究,才能理出頭緒。而且也有被人製造假象或有人提供虛假線索的可能,一不小心就有誤入歧途的危險。所以,思維必須要精細縝密。思考一遍還不夠,還需要檢查一遍,然後在行動之前還要複查一遍,確保行動萬無一失。
三思以後,在解決問題的方案上,還要再考慮,這就是“謀定而後動”的道理。謀就是製訂計劃,製定方略,即確定解決問題的方針和策略。隻有行動方針確定了,才能采取行動。這種行動方針是思考的產物,而不是那種憑本能衝動想到的。謀略思考是為了尋找合適的方案。本能衝動型的人總是隻想到一種行動,隻考慮解決麵上的問題,對後續行動和影響卻不考慮。仔細考慮對策後,就有可能既把問題解決,又避免出現副作用。這樣才能使問題得到圓滿的解決。
謀定而後動就需要在發生問題時沉著冷靜,不急於立即采取行動,而是先靜下心來想一想。心急的人往往會不耐煩地催促趕快采取行動,因為他們總是擔心時間緊急,再不采取行動就來不急了,其實,越忙就越容易出差錯。如果事先沒有考慮好,路子沒走對,反而會耽誤時間。所以,中國古代有句俗話,叫“磨刀不誤砍柴工”。先把刀磨快了,看起來耽誤了工夫,但是在砍的時候由於刀口鋒利,效率高,反而節省了工夫。也像出門開車,事先把地圖看好了,順著標誌一路開去,就可以不繞彎路,節省時間。如果慌忙上路,看起來節省了看地圖的時間,但是一旦走錯了路,可能就會浪費比看地圖長很多倍的時間。
雖然說“條條大路通羅馬”,但是肯定有最便當、路程最短的捷徑。我們不可能一條條地找,然後才發現最短的路。如果事先花時間研究,問清路線,就可以免去在路上摸索的時間,這樣一出發就能登上最佳的路線。解決問題也是這樣,一個問題可能會有許多解決方案,但是肯定有的方案是不好的,有的方案則可以省時省事,而且其中肯定有一個最佳方案。而謀定就是要找到最佳方案。
所以,凡是衝動型的人,一定要認識到自己莽撞行事往往會帶來更多更大的麻煩。要時刻記住這樣的話:“在任何處境下都保持從容理性的風度。心存製約,遇事三思,留有餘地。”讓自己成為有勇有謀的人。
誘惑眾多更要三思而行
阿爸帶著自己的三個兒子去草原打獵。四人來到草原上,這時阿爸向三個兒子提出了一個問題。
“你們看到了什麼呢?”
老大回答說:“我看到了我們手中的獵槍,在草原上奔跑的野兔,還有一望無際的草原。”
阿爸搖搖頭說:“不對。”
老二回答說:“我看到了阿爸、哥哥、弟弟、獵槍、野兔,還有茫茫無際的草原。”
阿爸又搖搖頭說:“不對。”
老三回答說:“我隻看到了野兔。”
這時阿爸說:“你答對了。”
一個能順利捕獲獵物的獵人會隻瞄準自己的目標。我們有時之所以不成功,是因為看得太多,想得太多,禁不住太多的誘惑,失去了自己的目標和方向。一個人隻有專注於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才更有可能得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