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選擇自己做主,盲從等於沒作選擇(2 / 3)

到了下午5點多,應聘者都走了,文子最後一個走進老板的辦公室。他進入辦公室後,老板麵帶微笑對他說:“恭喜你,你被錄取了。”

這是令文子沒有想到的事,他沒有多想便說:“我隻是中專文憑啊!”

老板說:“你的精神很讓我感動。今天來應聘的都是大學生,而你卻能從早上8點一直堅持到下午5點,這表明你這個人很有信心、耐心。你中午能想到賣盒飯,證明你很有經濟頭腦,而我們公司裏正需要善於抓住機會的人才,小夥子,你好好幹吧!”

文子之所以能夠成功,是因為他有足夠的主見,他知道抓住合適的時機,發揮自己的能力,成就自己,使自己做出一些有所受益的事情。

而沒有主見的人,想做好一件事是很難的。他們往往會沒有自己的想法,而使工作難以進行下去。他們一生可能都會存在於沒有主見的猜疑中,即便給了他們成功的機會,他們要想達到成功也會是很困難的。

別讓模仿變成了盲從

一位大藝術家曾對他的模仿者說:“學我者生,似我者死。”這實在是智者之語。學習,免不了要模仿,模仿或許是必不可少的一個學習階段,但若止於模仿,就變成了盲從。

成績卓著的人,擅長在模仿中汲取精華,絕不生硬地模仿,因為他們清楚地知道:模仿隻是用來拓展自己的思路、增強自己的鑒別力的。

許多精英之所以能夠鶴立雞群,在於他們模仿之後有所創新。他們會從優秀者的身上發現最核心的優勢,加以學習,於是身邊的人越優秀他們自身也越優秀。不過,他們決不會隻是生硬地模仿優秀人士的外部行為。

亨利·福特出身寒微,所學無幾,又毫無靠山,但是在短短10年間,他就克服了這些缺陷,在25年之內,成為全美乃至世界頂級富豪,這些都是人人皆知的。可是,你是否深究過他成功的奧秘?從福特的個人發展來看,自從他與愛迪生結為至交後,個人發展開始突飛猛進,而他最卓越的時代,始自於結識弗史東、柏勞斯和伯班克之後,這些人都是智能超群之輩。而福特將他們的聰明才智、知識經驗和精神力量集合起來,以自己的腦力整合。但他並不是一味地模仿,否則為什麼隻有他成了汽車大王?

巧妙、有效地模仿是經過大腦整合的,不諳此道、一味模仿的人會窘態百出。

斯迪克快畢業時,叔叔給他講了一個故事。

有一個孩子家境貧窮。一天,他走進一家銀行,希望找一份工作,但被拒絕了。他抽泣著,嚼著從好心的姑媽那裏偷來的一分錢買來的甘草糖,一聲不吭地沿著銀行的大理石台階跳下來,彎腰從地上撿起一樣東西。銀行家以為他要用石頭擲他,於是躲到了門後,卻看到那個孩子將撿起的東西裝進口袋。

“過來,孩子!”銀行家叫道,“你撿的是什麼?”“一個別針唄!”孩子回答。“你是個乖孩子嗎?上過學嗎?”銀行家又問。“是的。”孩子回答。於是銀行家用金筆寫了個“St.Peter”,問小孩是什麼意思。“鹹彼得。”小孩並沒上過學,所以他把“Saint”的縮寫“St”誤認為是“Salt(鹹的意思)”了。

銀行家並沒有責備這個小孩,反而讓他做了自己的合夥人,分給他一半的利潤並把女兒嫁給了他。後來,他擁有了銀行家的一切。

斯迪克認為這個故事對他很有啟發。於是,幾個星期裏他每天都去一家銀行的門口找別針兒,他盼著銀行家把他叫進去,問:“你是個乖孩子嗎?”然後問“St.John”是什麼意思,他就會回答是“鹹約翰”,接著銀行家請他做合夥人並把女兒嫁給自己。

終於有一天,一位銀行家問斯迪克:“小孩兒,你撿什麼呀?”

“別針兒呀。”斯迪克謙虛有禮地說。

“讓我瞧瞧。”銀行家接過了別針。

斯迪克非常興奮,他摘下帽子準備跟著銀行家走進銀行,變成他的合夥人,再娶他女兒為妻。

但是,事情並沒像他想象的那樣發展,銀行家說:“這些別針是銀行的,快點離開,要是再讓我看見你在這兒瞎轉悠,我就放狗咬你!”

斯迪克走開了,那別針也被吝嗇的老頭沒收了。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別人能做好的,你未必能行。聰明的人會探究別人做得好的深層原因,而不隻是模仿著去“撿別針”。

當你投入洶湧澎湃的盲從激流之中時,便喪失了你的個性。一味地模仿,隻會讓你迷失真我,淪為被盲從激流所駕馭的提線木偶。因此,你必須選擇自己做主,不盲從或過度模仿他人,這樣你會更快地走向成功!

真我可貴何必隨波逐流

人們順應環境,往往最後卻成了環境的奴隸。“要想成為真正的‘人’,必須先是個不盲從因襲的人。你心靈的完整性是不可侵犯的……當我放棄自己的立場,而想用別人的觀點去看一件事的時候,錯誤便造成了……”這是最不盲從的拉爾夫·瓦多·愛默生所講的名言。真我是可貴的,我們應當永遠維護自己的判斷力,盲從等於沒作選擇。

也許,我們可以把愛默生的話作如下詮釋:“要盡可能由他人的觀點來看事情——但不可因此而失去自己的觀點。”假如成熟能帶給你什麼好處的話,那便是發現自己的信念及實現這些信念的勇氣——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因素。

年輕人或涉世未深的人,常常會害怕自己與眾不同……無論是穿著、行動、言談或思考模式,都盡量與自己所屬圈子中的其他人保持一致。小孩喜歡與同年齡人做相同的事,他們很在乎朋友或玩伴對自己的看法。他們需要被自己的同伴接受——這是他存在的最重要證據。當我們身處不熟悉的環境,又沒有過往的經驗可以參考的時候,最好的方法便是順應一般人的標準——直到我們自己的經驗和信心足以給我們力量,然後才能照著自己的信念和標準去做。

但是,就算是基本原則也有受到考驗的時候。尤其是一些不隨波逐流的人會提出要進行改革——這便是文明進步的動力。

要想不隨波逐流也並不容易,至少不是件愉快的事。有時,甚至還有危險性。大部分的人寧願順應環境,躲在人群當中接受保護,對各種統治者的領導毫不質疑或提出反對——他們不敢做與眾不同的事。但是,他們並沒有體認到,這種安全其實是虛偽的。大眾心理其實最脆弱,最容易被牽著鼻子走。像追求安全感一樣,人們順應環境,往往最後變成了環境的奴隸。

其實,生活中很多人到了十六七歲的時候,也還不曾自己獨立自主思考過。自那以後,雖然也變得稍微懂得一點思考,但是所想的卻都是一些雞毛蒜皮的事。隻是在一個勁兒囫圇吞棗地吸收著所讀的書的內容,對於朋友們所說的話,也不斟酌是否正確,就一味地接受。與其費盡周折地去追究有真實意義的東西,倒不如隨大流來得省事,這就是很多人懶得思考的原因。這樣,當發現自己擁有判斷力時,已經被偏見誤導了。雖然自己並未察覺,但是卻養成了錯誤的思考習慣,它已取代了對於真理的追求。

“要是我早點開始用自己的判斷就好了!”這是很多人到了一定年齡後的感歎。為了避免將來後悔,最好及早開始。當然,人的判斷力不可能永遠正確,偶爾也有失誤的時候。不過,以失誤最少者為指針,則是不變的方法。能夠彌補這種失誤的,就是看書和與人交往。可是,也不能過於相信這兩者而囫圇吞棗。因為,這兩者終究隻是上天賦予人的判斷力之補益。而良好的判斷力主要來自人的獨立、深入的思考能力。

當一個人立誌自我思考,並開始嚐試時,對事物的看法就會有驚人的改變。與過去用別人教的想法去看事情,以及把抽象的幻覺誤當做真實的事物比起來,此時我們對任何事物的看法都顯得井然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