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選擇自己做主,盲從等於沒作選擇(3 / 3)

對於頭腦裏冒出來的想法,首先要重新評估一下,它是否真的是自己的意見。雖然需要花費較長的時間,但養成用自己的頭腦仔細思考事情的習慣是值得的。首先,你要把現在的想法一一加以檢討,想想看,是自己真的那麼想,還是照別人告訴你的去想的?會不會是偏見或錯誤的信念?就從這些問題開始思考吧!如果沒有偏見,希望年輕人能用自己的頭腦,聽聽各種人的意見,想想看是對或錯,或者有哪個地方不對,然後再綜合各種意見,歸納出自己的看法。

也有人認為:那些不隨波逐流的人,通常是一些性格古怪、喜歡嘩眾取寵或喜歡標榜“與眾不同”的人。在這方麵,愛默生所采取的堅定立場一向贏得人們的敬重。他在世的時候,有很多從事反奴隸製或其他種種改革運動的人希望得到他的支持,但都遭到拒絕。愛默生當然同情這些運動,也希望他們都能做得很好。但他卻不認為應該把自己的精神與能力放到這些運動上麵,因為那並不是他的專長。他非常認真地堅持這個原則,即使因此遭人誤解,也在所不惜。

洛克菲勒曾對他的兒子說:“與他人生活得不一樣,這是成功的必要條件之一,而敢於進行嚐試的人卻非常稀少。我所下的重要決定的大多數,都招致過朋友們的批評。他們全都出自善意警告我,我所進行的一切非常危險,缺少成功的希望,以及我的輕率程序是何等嚴重。我在取得律師的資格之後,為了進入一家毫不起眼的小公司工作,而辭去大企業的職位時,就遭到了同事的嘲笑。而今天我們的企業都是當時所作決定的直接結果。40歲開始學習開飛艇時,多數人都認為我很無聊,因為當時孩子們還很幼小。但依先前這一決斷之功,我們一家人長年歡樂陶陶。”

堅持一項並不獲人支持的原則,或不隨便遷就一項普遍為人支持的原則,都不是件容易的事。當一個不隨波逐流的人,並願意在受攻擊的時候堅持信念,的確需要極大勇氣。戴爾·卡耐基曾講過這樣一件事:

“有一次,我參加某個社交聚會,話題正轉入最近發生的某個議題。當時,在場的人均讚成某個觀點,隻有一位男士表示異議。他先是客氣地不表示意見,後來因為有人單刀直入地問他的看法,他才微笑道:‘我本來希望你們不要問我,因為我是與各位站在不同的一邊,而這又是一個愉快的社交聚會。但既然你們問了我,我就把自己的看法說出來。’接著,他便把看法簡要地說明一下,立即遭到大家的圍攻。隻見他堅定不移地固守自己的立場,毫不讓步。結果,他雖然沒有說服別人同意他的看法,卻贏得了大家的尊重。因為他堅守自己的信仰,沒有做別人思想的應聲蟲。”

如今,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專家的時代。由於我們已十分習慣於依賴這些專家權威性的看法,因此便逐漸喪失對自己的信心,以致不能對許多事情提出意見或堅持信念。這些專家之所以會這麼輕易取代我們的地位,都是因為我們讓他們這麼做的。

我們現今的教育趨勢,是針對一種既定的性格模式來設計,因此這種教育方式很難訓練出什麼領導人才。由於大部分的人都是跟從者,不是領導者,所以我們雖然很需要領袖人才的訓練,但同時也很需要訓練一般人如何有意識、有智慧地去遵從領導。如此,才不會像被送上屠宰場的牛群一樣,盲目地跟著走。

大部分人(無論是男是女),都沒有想到自己其實才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專家——在他們自己本身、家庭或事業的世界裏,他們做某些事,隻不過是因為某些“專家”這麼說,或因為那是一種流行,跟著做也可以湊個熱鬧。

愛德加·莫爾常常用所謂的“群體狀況”來警告我們——他認為這種東西“扼殺人類個體的珍貴價值”。莫爾曾說:“由於人類無法達到天使的境界,但這也並不是他們必須變成螞蟻的理由。”

我們應該做的是:保持自己的真麵目。普林斯頓大學前校長哈洛·達斯對順應群體與否的問題十分關切。他在1955年的學生畢業典禮上,以“成為獨立個體的重要性”為題發表演說,指出:“人們隻有在找到自我的時候,才會明白自己為什麼會到這個世界上來、要做些什麼事、以後又要到什麼地方去等這類問題。”

要有自己的生活準則

無論是什麼性質的活動,總會對周圍的人、周圍的世界產生一定的影響,也就必然會受到來自周圍世界的評論。這些評論可能是褒揚,也可能是非難。但不論是褒揚還是非難,都有理解與不理解、公正與歪曲的成分在其中,所以,對於這些評論,不能一概地接受,跟著它們團團轉。

許多人做一件事想做得麵麵俱到,別人叫他怎樣做他就怎樣做,誰有主意就聽誰的,沒有一點個性。可是麵麵俱到的結果呢,卻是沒有人滿意,反而也將自己置於無所適從的境地。

從前,有一個農夫養著一頭小毛驢。一天,農夫用驢馱著一袋土豆到集市去賣。賣完後,他牽著毛驢,哼著小曲往家走。

有人見他牽著毛驢走,說道:“真笨,有驢不騎,偏要走路。”

農夫聽了覺得有道理,便騎上毛驢,果然很舒服,農夫非常高興。

不久,迎麵走來一人,見他騎著驢,就說:“真不像話,毛驢每天為你辛辛苦苦幹活,你竟然還要騎它。”

農夫一想,說得對呀!自己真是沒有良心。

他趕忙從驢背上跳下來,卻不知如何對待驢子,騎吧,不對,不騎吧,也不對,最後他決定扛著毛驢回家。行人見狀都指著他說:“瞧,那個大傻瓜。”

可憐的農夫!本來他牽著毛驢走的時候很快樂,沒有什麼不對——假如沒有在意第一個人的話;本來他騎著毛驢也很舒服,也沒什麼不對——假如沒有在意第二個人的話。可事實上,他聽信了所有人的意見,唯獨沒有堅持自己的意見,最終失去了快樂。

從前,有一位畫家想畫出一幅人人見了都喜歡的畫。畫完畫後,他拿到市場上去展出。畫旁放了一支筆,並附上說明:每一位觀賞者,如果認為此畫有欠佳之處,均可在畫中標上記號。

晚上,畫家取回了畫,發現整個畫麵都塗滿了記號——沒有一筆一畫不被指責。畫家十分不快,對這次嚐試深感失望。

畫家決定換一種方法去試試。他又拿了一張同樣的畫到市場展出。可這一次,他要求每位觀賞者將其最為欣賞的妙筆都標上記號。

當畫家再次取回畫時,他發現畫麵又被塗遍了記號——一切曾被指責的地方,如今卻都換上了讚美的標記。

“哦!”畫家不無感慨地說道,“我現在發現了一個奧妙,那就是:我們不管幹什麼,隻要使一部分人滿意就夠了。因為,在有些人看來醜惡的東西,在另一些人眼裏卻恰恰是美好的。”

我們要努力支配自己的命運。自己的未來,不要放在別人的手中,要自己發掘自己想要的,並且想辦法獲得它。我們要從別人手中拿回自己的畫筆,以雄渾的筆力描畫自己的人生。人生是我們自己的,我們當然要自己去把握,這樣才能感覺到它的價值。

做人麵麵俱到,既想討好每一個人,又想不得罪每一個人,那是絕對不可能的。因為在為人方麵,我們不可能顧及到每一個人的麵子和利益,你認為顧到了,別人卻不一定這麼認為,甚至有的人根本不領情。再者,每一個人對同一件事的感受和看法都有所不同,你讓這個人滿意,就會令那個人不滿意。

你想做得麵麵俱到,其結果卻隻有兩種可能:第一,自己累得半死;第二,被人捏住軟肋,任人擺布。如何防止這兩種可能發生呢?如何做得讓大家盡量滿意呢?答案隻有一個,做你自己。你自己認為對的,就努力去做。

你不必考慮怎樣按別人的說法去做人做事,因為一個人不可能使所有的人都滿意。如果去“以一身就(順從)眾口”,那就會活得非常累。我們可以將古人常說的中庸之道作為自己立身行事的標準,並堅持自己的生活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