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是我們對於生活的態度,理得好與壞暫且不論,但是隻要我們從小錢開始,科學地管理金錢,我們的目標就會明確,生活就不會茫然無序。“富爸爸”係列叢書的作者羅伯特·T清崎告訴我們:“理財的最終目標就是讓自己能更早地獲得財務自由,為自己挖出一口源源不斷產生財富的‘油井’。如果等到哪一天,你的資產在你的良好管理之下,已經在為你自動地產生更多財富的時候,你需要休息或者想去馬爾代夫度假,就不用擔心因為不去上班而被老板炒魷魚了,因為那意味著你開始收獲到了理財的果實——財務自由。”
對於個人來說,理財通常要經曆以下六個環節:
1.賺錢——收入
一生的收入包含運用個人資源所產生的工作收入,及運用金錢資源所產生的理財收入;工作收入是以人賺錢,理財收入是以錢賺錢,由此可知理財的範圍比賺錢與投資都還要廣。它包含:①工作收入:包括薪資、傭金、工作獎金、自營事業所得等。②理財收入:包括利息收入、房租收入、股利、資本利得等。
2.用錢——支出
一生的支出包括個人及家庭的生活支出,及因投資與信貸所產生的理財支出。有人就有支出,有家就有負擔,賺錢的主要目的是要支應個人及家庭的開銷。它包含:生活支出,包括衣食住行等家庭開銷;理財支出,包括貸款利息支出、保障型保險保費支出、投資手續費用支出等。
3.存錢——資產
當期的收入超過支出時會有儲蓄產生,而每期累積下來的儲蓄就是資產,也就是可以幫你錢滾錢,產生投資收益的本金。當人年老無法繼續工作創造收入時,就要靠錢產生理財收入或變現資產來支應晚年所需。它包含:①緊急預備金:保有一筆現金以備失業或不時之需。②投資:可用來產生理財收入的投資工具組合。③置產:購置自用房屋、自用車等提供使用價值的資產。
4.借錢——負債
當現金收入無法支應現金支出時就要借錢。借錢的原因可能是暫時性的入不敷出,購置可長期使用的房地產、汽車、家電以及拿來擴充信用的投資。借錢沒有馬上償還,會累積成負債,要根據負債餘額支付利息,因此在貸款還清前。每期的支出除了生活消費外,還有財務上的本金利息攤還支出。它包含:①消費負債:如信用卡欠款、商品分期付款等。②投資負債:如融資融券保證金、證券價格下跌。③自用資產負債:如購置自用資產所需房屋貸款與汽車貸款。
5.省錢——節約
在現代社會中,不是所有的收入都可用來支應支出,有所得要繳所得稅,出售財產要繳財產稅,財產移轉要繳贈與稅或遺產稅。因此,在現金流量規劃中如何合法節省所得稅,在財產移轉規劃中如何合法節省贈與稅或遺產稅,也成為理財中的重要一環,對高收入的人來說更成為理財的重要考慮。它包括:①所得稅節稅規劃。②財產稅節稅規劃。③財產移轉節稅規劃(目前境外較多采用)。
6.護錢——保險與信托
護錢的重點在風險管理,是指預先作保險或信托安排,使人力資源或已有財產得到保護,或當發生損失時可以獲得一定的財富來彌補損失。保險為當發生事故使家庭現金收入無法支應當時或以後的支出時,仍能有一筆金錢或收益可彌補缺口,降低人生旅程中意料外收支失衡時產生的衝擊。為得到彌補人或物損失的壽險與產險保障,必須支付一定比率的保費,一旦保險事故發生,理賠金所產生的理財收入可取代中斷的工作收入,來應付家庭的生活支出,或以理賠金償還負債。此外,信托安排可以將信托財產獨立於其他私有財產之外,不受債權人的追索,有保護已有財產免於流失的功能。它包括:①人壽保險:壽險、醫療險、意外險、失能險。②產物保險:火險、責任險。③信托。
調整觀念讓自己成為富人
許多人不明白,為什麼自己一直努力工作也還是窮人,越忙越窮?為什麼富人卻能在一生中積累巨大的財富?他們究竟擁有什麼特殊技能,是那些天天省吃儉用、日日勤奮工作的上班族所欠缺的?翻翻那些富翁的財富積累曆程,你就會知道,窮人和富人的思維差距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大。隻要你掌握正確的思維觀念,並且用到實踐中,若幹年之後,你也可能成為百萬富翁。
先來看一看,什麼製約著你成為一個有錢人?
1.人窮還是智窮
在猶太人的家庭中,孩子的媽媽會問到孩子一個問題:“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燒了,你的財產就要被人搶光,那麼你將帶著什麼東西逃命?”孩子們的回答各式各樣:錢、鑽石、各種珍寶。可這些都不是母親想要的答案。真正的答案是什麼:是一種沒有形狀、沒有氣味的寶貝——智慧。
智慧是任何人都搶不走的,它是永恒的財富,將引導人走向成功。
2.你認清自己了嗎
你為什麼會是個窮人?因為你沒有認清自己,沒有認真思考自己是否能夠成功。如果一個人心誌不高,沒有什麼遠大的目標以及對錢的積極態度,恐怕就很難創造出什麼財富上的奇跡。
3.你敢想敢做嗎
欲望對一個人的能力有很大的牽引作用。要想在三十歲左右成為一個有錢人,心中要有一些“非分之想”,這種“非分之想”會激發出你的本能。
很多人因為沒有把握住機會,致使財富與自己擦肩而過。富人不會輕視自己身邊的每一件小事,這些小事中往往暗含著機會。小事都做不好的人,遇到好的機會也會白白浪費掉的。
4.你有懶惰的習慣嗎
隻有勤奮,才有可能換來金錢。如果你的起步比別人晚,從現在開始,每天都要更勤奮。你要積極地去思考,如何比別人捷足先登,這就是前瞻性的思考。做每一件事情都要比別人早一步,都要比別人更迅速地掌握未來的動態、未來的資訊、未來的走向。麵對加班,麵對難以完成的工作,如果一味抱怨,消極怠工,就會被勤奮的人遠遠地甩在後麵。
5.你是否安於現狀
“隻要安安穩穩地過一輩子,錢再多也帶不走。”很多窮人都會這樣做自我心理安慰,這種想法阻止他們去賺更多的錢。安於現狀會讓一個人失去追求卓越的原動力。一個人本來可以用十分的熱情去工作,卻因安於現狀,導致一點激情也沒有;一個人本來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卻因安於現狀而打不起精神;一個人本來可以把工作做到最好,卻因安於現狀,沒有做到好就舉杯慶賀了……這一切都是因為安於現狀,從而導致一批又一批才華橫溢的人失去更大發展機會,導致一批又一批充滿生機的企業走向衰落,甚至永遠消失。
有些人就是因為安於現狀,才看不到更高的目標。在取得一點點成績之後,他們隻會沾沾自喜,從而停止前進的步伐,結果被更多不安於現狀的人超越。
猶太人中富人眾多,實際上就是由於他們有富人的思維方式。這不是什麼實用技術,而是一種處世哲學。
由窮到富的轉變是大多數人憧憬的,但如果沒有致富的思想和手段,富有殷實就隻能是聊以自慰的幻想。窮人不能隻是慨歎命運不濟,而應汲取富人的致富思想,激發自己成功的鬥誌,比肩他們成功的狀態,這樣才能真正實現致富的目標。
貧窮是可以改變的。當你知道窮人和富人之間隻有0.1%的差距後,通過自身的一些學習和努力,你就可以選擇改變自身的不利現狀。
一個人用100元買了50雙拖鞋,拿到地攤上每雙賣3元,一共得到了150元。另一個人很窮,每個月領取100元生活補貼,全部用來買大米和油鹽。同樣是100元,前一個100元通過經營增值了,成為資本。後一個100元在價值上沒有任何改變,隻不過轉化成了一筆生活費用。
由窮變富的關鍵在於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點,將生活費用變成“第一資本”,並在投資過程中享受賺錢的樂趣,同時也要積累資本意識與經營資本的經驗與技巧,以獲得最後的成功。
擺脫貧窮的命運,剛起步時可能會有困難。財智學中有一則財富定律:對於白手起家的人來說,如果第一個百萬花費了10年時間,那麼,從100萬元到1000萬元,也許隻需5年,再從1000萬元到1億元,隻需要3年就足夠了。
這是因為當你有了豐富的經驗和啟動的資金後,就可以用錢掙錢,所以接下來會越來越有樂趣,且越來越容易。
第二點,改變貧窮者的大腦。對於一個窮人來說,最寶貴的財富是什麼?不是有限的那一點點存款。窮人與富人之間最根本的差別不是高矮胖瘦,而是裝著經營知識、理財性格與資本思想的大腦。改變貧窮,要學會將理財的理念深入心底,提高自己的財商和理財能力。
第三點,知本向資本靠攏。有個故事講一個國王要獎賞發明象棋的人。國王問他需要什麼獎賞。這個人說:“我的要求不高,隻要在棋盤的第一個格子裏裝1粒米,第二個格子裏裝2粒,第三個格子裏裝4粒,第四個格子裏裝8粒,以此類推,直到把64個格子裝完。”國王一聽,覺得這個要求太低了,於是答應了他的要求。不久,棋盤就裝不下了,改用麻袋,麻袋也不行了,改用小車,小車也不行了,糧倉很快告罄。數米的人累昏無數,那格子卻像個無底洞,怎麼也填不滿……
貧窮者的起步難,發展難,堅持更難。一件事情的成功,往往就在於最後一步。貧窮者不僅要有一定的資本(即使資本很少)做基礎,還要有知識來擴大資本。但是世界上聰明的人很多,有知識的人遍地都是,但真正能發大財的卻不多,要把知識變為知本,隻有和資本聯姻才行。富人靠資本生錢。一個人如果隻依靠知本,肯定無法擺脫貧窮者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