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選擇理財方式,懂得如何駕馭財富(3 / 3)

第四點,別把運氣作為貧窮的借口。關於發財的故事每個人都聽過不少。比如一個老太太,托人買了張彩票,結果中了500萬元的大獎,惹得已經多年不往來的兒子兒媳們紛紛巴結。

很多貧窮者把自己的命運都歸於運氣,恨自己怎麼就沒有這麼幸運,否則自己早就發財了。“運氣不好”是所有失敗者的療傷“良藥”。

對他們而言,即使中了500萬元,依然難以長久維持富人生活。因為他們缺少把錢變成資本的能力,最終免不了坐吃山空,再次變窮。總之,他們的理財習慣不同。

第五點,重視在教育上的投資。就整個社會來說,學曆高的人成為富人的機會更大。經濟收入的懸殊,已經造成實際上的社會地位的差別。在當今社會,要想過上稍稍像樣一點的生活,就最好有個高學曆。

對很多貧窮者來說,改變自己的命運離不開教育,而教育也確實給許多貧困者指出了一條出路。

第六點,對自身能力的投資。我們知道,一個人的價值大小,不是看他向社會索取多少,而是看他貢獻多少。相比之下,按勞分配並不是按你的勞動量來分配,而是要你創造出更多的價值。隻要你願意,你勞動的能力越強,創造的價值越多,就越可能獲得高的收入。多勞多得的根本是質而不是量,貧窮者最根本的投資是對自身能力的投資。

親愛的朋友,資本市場是向每一個人開放的,其中也有你的一片天地。

做點相對安全的基金投資

基金這個名詞,在中國市場上剛剛出現十餘年的時間,到目前為止普及率比較高,中國的基民數以千萬計,但是真正認識基金、懂得基金的人還是少數。基金其實是一種理財的方式,是一種契約。通過購買基金產品,投資者跟基金公司之間建立委托理財的關係,達到讓專家幫個人投資的目的。

我國基金投資發展非常迅速,甚至一些對基金毫無概念的投資者也迫不及待地加入了基金交易中。

“我要買基金。”一位老年人在銀行朝櫃台小姐說道,似乎怕對方聽不明白,特意強調了最後一個詞,“基金,你們有嗎?”

“噢,”銀行工作人員熟練地答道,“那您要買哪隻基金啊?”

“這個……”老人明顯有點迷糊,“我也不知道啊,都有哪些啊?”

櫃台小姐剛想遞上一疊基金產品介紹,就聽得老人口出驚人之語:“要不,你拿一個基金出來我看看?”

那麼什麼是基金?基金投資應該怎樣操作呢?具體策略是什麼呢?

簡單說來,基金就是你投出一部分錢交給基金公司,基金公司的操盤手再用你的錢去投資,一般都是股票的形式。也可以總結為,你花錢雇專業人士替你炒股。掙了,會按你買的股數、當天的單位淨值和贖回日期的淨值差給你相應的紅利。賠了,你同樣要以所購股數和淨值差分攤損失。

購買的時候會收取一定的手續費,一般是0.012元每股,贖回的時候手續費是0.005元,打個比方,如果你購買當天的單位淨值是1元,你買了10000股(一共是1萬元),你一共需要交170元的手續費。如果用網上銀行購買,會有相應的折價,大概手續費是110左右,當然這一點上各銀行規定得不一樣。

基金操作一般分為認購期、運作期(封閉期)、申購期三個階段。剛開始的時候是認購期,一般是半個月左右,在這半個月裏你隻能購買不能贖回(賣出),買入價一般是1元。然後進入運作期(封閉期),在這段時間裏基金公司拿你的錢去建倉,也可以說是一個準備期,一般不超過三個月,打開之後大部分基金會有所漲跌。接下來進入申購期,此時你已經可以自由買賣了。

在國內投資者的眼中,明星基金是投資的重點,但這種想法並不正確,因為即使有人能夠預見市場未來的絕對收益,也不可能預測出個別基金的相對市場收益,至多是預測出指數型基金的收益。

一般來說,很有可能預測準確的隻有兩種情況:一是高成本基金的業績,通常劣於相應的市場指數;二是曆史業績顯著優於市場指數收益的明星基金,會向市場平均值回歸,甚至低於後者。

那麼在做基金投資時,投資者應采取怎樣的投資策略呢?

第一,不要持有太多股票型基金。我們知道,在股票投資中持有超過五隻股票將會產生巨大風險,國際著名基金評級機構的一項調查也顯示,隨機選取4~5隻股票型基金建立組合,並不能達到降低風險的效果。因此沒有必要持有超4~5隻的股票型基金,因為過度分散投資的效果類似一隻指數型基金,但由於股票型基金的高成本,最終的收益很可能低於指數。此外,分散持有不同風格的股票型基金也未必是個明智選擇。約翰·鮑格爾認為,假設建立由大市值混合型和小市值成長型基金構成的基金組合,這個組合將具有比市場更顯著的波動性,這種比市場指數更具風險的組合沒有意義。單一持有大市值混合型基金的風險,比任何基金組合更低。

第二,長期持有優秀基金。該策略是買入幾隻優秀的基金並無限期持有的做法。建立在合理組合投資基礎上的長期投資策略,是一種可靠易行的獲取股市平均收益的投資方式。

第三,定期定投消除波動。定期定投具體操作是:選定某種具有長期投資價值且價格波動較大的基金,在一定的期間內,不論股價是上漲還是下跌,都堅持定期以相同的資金購入該種基金。如果拿出3000元作為定期定額的基金投資,按照國際上成熟市場開展基金定投平均每年10%收益率計算,10年以後,他的資產會增值為61.4萬。

第四,分批買賣不錯過時機。分批買賣策略是指在不同價位平均投入資金,即每隔一段固定的時間或達成固定的條件(如股市漲跌50個點)向市場投入等量的資金。當無法判斷市場時機時,可分批購進基金,而當基金淨值上漲到一定高度後,則開始分批售出。投資者的良好願望是能夠以最低價買進和以最高價售出,但是真正能在市場上如願以償的投資者卻為數不多。

第五,固定目標收益率。固定目標收益率策略是基金投資策略之一。這種投資策略的簡單操作是,投資者設定一個固定目標收益率(例如10%)的漲幅為獲利目標,隻要所購基金的漲幅超過10%,就立即予以賣出而不去考慮其他相關情況的變化。

利用複利的力量讓資金快速生長

影響財富積累的因素有三個:一是具備增值能力的資本,二是複利的作用時間,三是加速複利過程的顯著增長。顯然,盡早開始投資並享受複利,是讓資金快速生長的最好方式。

那麼,生活中投資者應該怎樣做複利投資呢?

我們先明確一下複利的定義。複利是與單利相對應的經濟概念。單利的計算不用把利息計入本金;而複利恰恰相反,它的利息要並入本金中重複計息。複利就是複合利息,它是指每年的收益還可以產生收益,具體是將整個借貸期限分割為若幹段,前一段按本金計算出的利息要加入到本金中,形成增大了的本金,作為下一段計算利息的本金基數,直到每一段的利息都計算出來,加總之後,就得出整個借貸期內的利息,簡單來說就是俗稱的利滾利。

複利的力量有多麼強大呢?看過下麵的小故事你就知道了。

1777年嚴冬,當時的美國聯軍統帥華盛頓將軍所率領的革命軍彈盡糧絕,華盛頓為此向所困之地的賓州人民求援,大地主哈德文借出時值5萬元的黃金以及40萬元的糧食物資,這筆共約45萬美元的貸款,借方為大陸國會,年息為6厘。

1988年,45萬美元連本帶利已滾成1416億美元……

“國際金融之父”羅斯柴爾德曾說過:“我不知道世界七大奇跡是什麼,但我知道第八大奇跡是複利。”複利的力量無處不在。大到社會,小到個人投資。經濟學家凱恩斯曾經在一篇題為《我們後代在經濟上的可能前景》的文章中曾重點談到過複利的作用。當時的西方正值30年代大蕭條時期,許多人認為,未來世界繁榮將不會再現,但凱恩斯卻指出,蕭條不過是兩次繁榮周期中間的間歇,支撐西方經濟發展的“複利的力量”並沒有消失。凱恩斯在當時已經發現,近代社會的崛起是從16世紀的資本積累開始的,而這個崛起導致人類進入“複利時代”。有趣的是,凱恩斯毫無隱晦地告訴我們:“英國對外投資的始端可追溯到1580年德雷克從西班牙盜竊的大批財寶”。隻不過經過長年的複利累加,“德雷克在1580年帶回來的財寶中,每一鎊現在已變成了10萬鎊。”複利的力量就有如此之大!

在投資領域,如果將銀行利率作為社會資金回報的基準,投資人通過投資於盈利能力強於基準的金融品種就可以創造超額收益。這樣長年疊加下去,複利的效應終會顯現。

雖然複利公式並不困難?但若是期數很多,算起來還是相當麻煩,於是市麵上有許多理財書籍,都列有複利表,投資人隻要按表索驥,很容易便可計算出來。

不過複利表雖然好用,但也不可能始終都帶在身邊,因此,若是遇到需要粗略計算複利報酬的情況,這就要用到前文已提到過的“72法則”。

所謂的“72法則”就是以1%的複利來計息,經過72年以後,你的本金就會變成原來的2倍。這個公式好用的地方在於它能以一推十,例如:利用5%年報酬率的投資工具,經過14.4年(72/5)本金就變成原來的2倍;利用12%的投資工具,則要6年左右(72/12),就能讓1元錢變成2元錢。

因此,今天如果你手中有100萬元,運用了報酬率15%的投資工具,你可以很快知道,經過約4.8年,你的100萬元就會變成200萬元。

雖然利用72法則不像查表計算那麼精確,但也已經十分接近了,因此當你手中少了一份複利表時,運用簡單的72法則,或許能夠幫你不少的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