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2月21號,晚上五點左右,天已經擦黑兒,位於北京天壇東路的國家體育總局訓練局運動員餐廳來了一撥人,不明就裏的人犯起了嘀咕:“這幫人是哪來的?胖的不像舉重的,瘦的不像田徑隊的,高的不像打球的,矮的不像練體操的。”原來,這些人都是幹廣播的,他們正在布置會場,北京人民廣播電台體育廣播開播儀式暨新聞發布會將在這裏舉行。
眾所周知,國家體育總局訓練局可是冠軍的搖籃,據說中國的201塊奧運金牌中,有七成以上是從這兒訓練出的運動員獲得的。這麼一個“高精尖”的地方,考慮到安全和健康等問題,運動員食堂是從來不對外開放的,在這裏舉辦活動更可以說是破例了。
再過一個星期,中國第一家體育電台將在北京開播,當天的儀式是北京體育廣播的首次亮相。首都新聞界和體育界人士濟濟一堂,時任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李富榮、競技體育司司長楊樹安等國家體育總局領導和北京市體育局領導紛紛到場祝賀,世界冠軍李永波、劉國梁、田亮等體育明星也來助陣捧場,再加上當時聲名顯赫的中國足球隊主教練米盧蒂諾維奇的到場,使得開播儀式顯得非常熱鬧。李永波說:“聽到北京廣播電台要創辦體育廣播的消息時我就非常激動,我們體育人終於有了自己的廣播頻率。今後,我會鼎力幫助體育廣播,希望它越辦越好。”
擴展閱讀
體育廣播的稱謂
過去,北京人民廣播電台各個係列台對外呼號曾為“北京人民廣播電台××台”,如:“北京人民廣播電台新聞台”、“北京人民廣播電台經濟台”、“北京人民廣播電台音樂台”。1998年改為“北京人民廣播電台828千赫”、“北京人民廣播電台1026千赫”、“北京人民廣播電台97.4兆赫”等。從2000年7月12日起,各頻率呼號統一為“北京人民廣播電台××廣播”,但對內仍習慣性地延續“××台”的稱呼。書中的“體育廣播”是對外呼號和稱呼,“體育台”是機構名稱和內部稱呼。
開播儀式後,部分記者與米盧合影(左起:翁曉萌、米盧、王異、李凱、王鬱佳)
開播儀式結束後,大家就地圍著長條桌吃起了冠軍飯。席間,食堂大師傅還出來介紹說:“能進這屋的可都是世界冠軍啊!”食堂裏頓時響起一片笑聲。
在食堂辦開播儀式,按北京人講話——有點兒“各”。後曉軍,體育廣播第一任台長,經曆了體育廣播的籌備、開播和磨合階段,他回憶說:“開播時間特別緊,大家一合計,覺得在運動員食堂搞活動,既符合體育台特色,又簡樸實在,還能讓大夥兒嚐嚐‘冠軍灶’,一定會別開生麵。”
時任國家體育總局宣傳司新聞處處長曹康給體育廣播幫了大忙,從聯係訓練局食堂,布置會場,張羅“冠軍灶”,到邀請領導,安排儀式的程序,都是他忙前忙後,親力親為。
從開播到現在一直擔任體育廣播副台長的張友信說:“冠軍灶就是冠軍造,這是多好的彩頭呀!體育台是全國第一家,換句話說,也就是全國冠軍。我們就是要與眾不同,就是要敢為天下先。”
至今仍堅守在節目一線的主持人梁言,是體育廣播創辦的“先鋒戰士”。他回憶說:“當初之所以選擇在運動員食堂舉行開播儀式,不僅是因為形式新穎、獨特,更重要的是體現了我們對運動員、教練員的尊重。體育台隻有貼近體育、貼近體育人,才能得以生存和不斷發展。”
現在擔任體育廣播節目策劃的李軒,是北京電台資格最老的體育記者,也是體育廣播的創辦者之一。想起當初的開播儀式,他開玩笑地說:“那時候都覺得‘冠軍灶’神秘,我們主要是為了滿足自己和一些同行的好奇心,不僅辦了儀式,還體麵地解了饞,嚐了鮮兒。”
就像人一樣,基因決定了脾氣秉性。體育廣播的那股勁兒,好像在它誕生之前就被孕育出來了,十幾年過去了,至今未曾改變,時隱時現地存在於體育廣播的行事方式、節目風格和人情世故中。
時任北京人民廣播電台台長降鞏民和總編輯汪良都出席了體育廣播的開播活動。創造了“京城廣播熱”的北京電台,有著運作北京音樂台、北京交通台的成功經驗和驕人業績,在全國廣播電台專業化改革中一直勇於實踐,敢為人先。新世紀伊始,又推出一個似乎更專業、更小眾的體育廣播,北京電台的舉動再次在業界引人關注。作為電台的掌門人,兩位領導都很清楚,辦體育廣播不僅是一個嚐試和創新,更是順應大勢,這個大勢就是北京奧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