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生活與生死(2 / 2)

所以,煩惱隨時會遇到,煩惱在我們生命的每一念當中,我們每一念都有生死,所謂“念念相續,無有間斷”。煩惱是“念念相續,無有間斷”,修行也同樣要如此,要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而且還要不能有疲厭,不能有滿足感。這個很現實啊!我們不管是年老的人也好,年輕的人也好,是出家修行也好,在家修行也好,一定要把生死問題和生活問題同時來解決。要在生活中解決生死問題,在解決生死問題的同時來生活。這樣才是我們修道者、求道者的生活。若能如此,我們一天24小時都沒有空過的時候。如果一天24小時都在觀照自己,我們一天24小時都能生活在圓滿、幸福、安詳之中。

實際上不是因為這樣的推理才有這個問題存在,你當下去體會這個問題也是存在的。因為沒有一念一念的遷流,哪有生死啊?這個念念遷流是從我們有這一期生命、從你生的那一天起就開始了。如果把這個念念遷流往前延伸,那就可以延伸到過去的生中,一直可以延伸到過去的無量劫中;而把它往後延伸、往未來延伸,也是一直可以延伸到未來的無量劫中,這就是我們這一念心。我們這一念心就叫法界性,法界性就是法身,法身是無始終、無內外的。我們人人具足此法身。雖然在迷失當中你不能確知,但是這一點靈明不昧的覺知覺照,永遠沒有離開你,永遠是你最親密的朋友,也可以說永遠都是你的本來麵目。當我們還沒有覺知的時候,他是我們的朋友;當我們一念回光返照的時候——啊!原來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本來麵目從來都沒有離開過自己。所以學佛的人要從根本上來學,要立足在根本。既得本,何愁末?本是體,末是用,得了體,自然就能起用。

人類的這個問題,科學家也存在,農民也存在,做大官的也存在,而且他的這個問題更突出,因為凡是做大官的人應該說都是世間最有智慧的人。所以,人們經常看到那些偉人麵對茫茫苦海時也會發出長歎。什麼是茫茫的苦海?就是我們這一念的迷失,我們不要以為在我們心之外有個苦海,苦海就在我們方寸之間,把方寸之間的問題解決好了,那就是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回頭是很快的,一步也不用走動,就到了彼岸。學佛要學到這樣的地步了,那麼對佛法可以說有些了解了,那就可以修行了。如果沒有學到這個地步,認為從苦海到極樂世界有很遠很遠的路,要搭飛機輪船,可以說你永遠到不了,你要知道回頭是岸。所以,再建議大家認真地讀《六祖壇經》,讀《金剛經》,讀《普賢行願品》。我們在家教徒時間寶貴,不可能讀很多的經典,讀這三本經,就能夠真正體會到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修行要經常看經典,經常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能夠經常得到善知識的啟發,修行就可以少走彎路,就能夠沿著一條捷徑來修。不過,這雖然是個捷徑,不離寸步就能從苦海到達極樂世界,但又是難度最大的一種修行方法。如果把這個方法比作革命的話,它是要革自己當下的命,不是等待很久,不是革別人的命,而是革自己的命。你當下的煩惱怎麼解決?一事當前你是怎麼麵對的?人家打了你一個嘴巴,你是跟人家沒完沒了,還是問問自己他為什麼會打我?如果你能反問自己,就不會去想對方怎麼樣怎麼樣,你就會想到你自己有什麼不對。

我們很多的事情往往總不知道要求自己,總是要求別人;不知道自己應該怎麼做,總是希望別人做的事事都滿你的意,怎麼可能呢?我們每個人回想一下:有家庭生活的人,希望家庭所有的人都聽你的話,家裏人所想的一切問題,都跟你想的一樣。我們出家人,沒有家庭,住在寺院,住在佛學院,也希望常住的所有的事情都滿我的意,老師教書滿我的意,管事的人滿我的意,一切的事情都不要違背我的意願。怎麼可能呢?一百個人就有一百條心,滿了你的意就不大可能滿第二個人的意,張三這麼想,李四那麼想,王五又是一個想法,怎麼辦呢?大家總要取得一些妥協,取得一些諒解,能做到大體上過得去就可以了。

在生活中了生死,這一法門就是我提倡的生活禪。修生活禪這一法,大家一聽起來好像有些庸俗,但是你仔細思考一下,生活當中要有禪,要在禪悅當中生活,並不是容易的事情,而是最難最難的法門。但是,你如果真正實行起來,那是最有味道的、最活的法門,時時刻刻、在在處處都用得上,都有力量。

今天我講的就是我們人類麵對的兩大問題——生死問題和生活問題。佛教的根本出發點是把這兩個問題放在一起來考慮,因為解決好了生活問題也就解決了生死問題,解決了生死問題也解決好了生活問題。用什麼方法來解決?就是時時覺照,念念覺照。因為生死在念念中,所以需要念念覺照,一念相應就最容易,一念相應就能念念相應,如果你一念不相應,你念念都不相應,那就成了最難的法門。希望大家能夠很好地去思考,很好地去體會,真正做到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了生死,在了生死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