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酒
傳說古時候兩英山下,住著一個賣山葡萄酒的寡婦,她為人豪爽善良,釀出的酒,味醇甘美,人們尊敬她,稱她仙酒娘子。 一年冬天,天寒地凍。清晨,仙酒娘子剛開大門,忽見門外躺著一個骨瘦如柴、衣不遮體的漢子,看樣子是個乞丐。仙酒娘子摸摸那人的鼻口,還有點氣息,就把他背回家裏,先灌熱湯,又喂了半杯酒,那漢子慢慢蘇醒過來,激動地說,\"謝謝娘子救命之恩。我是個癱瘓人,出去不是凍死,也得餓死,你行行好,再收留我幾天吧。”仙酒娘子為難了,常言說,\"寡婦門前是非多”,像這樣的漢子住在家裏,別人會說閑話的。可是再想想,總不能看著他活活凍死,餓死啊!終於點頭答應,留他暫住。果不出所料,關幹仙酒娘子的閑話很快傳開,大家對她疏遠了,到酒店來買酒的一天比一天少了。但仙酒娘子忍著痛苦,盡心盡力照顧那漢子。後來,人家都不來買酒,她實在無法維持,那漢子也就不辭而別不知所往。仙酒娘子放心不下,到處去找,在山坡遇一白發老人,挑著一擔幹柴,吃力地走著。仙酒娘子正想去幫忙,那老人突然跌倒,幹柴散落滿地,老人閉著雙眼,嘴唇顫動,微弱地喊著:“水、水、……”荒山坡上哪來水呢?仙酒娘子咬破中指,頓時,鮮血直流,她把手指伸到老人嘴邊,老人忽然不見了。一陣清風,天上飛來一個黃布袋,袋中貯滿許許多多小黃紙包,另有一張黃紙條,上麵寫著: 月宮賜桂子,獎賞善人家。福高桂樹碧,壽高滿樹花。采花釀桂酒,先送爹和媽。吳剛助善者,降災奸詐滑。仙酒娘子這才明白,原這癱漢子和擔柴老人,都是吳剛變的。這事一傳開,遠近都來索桂子。善良的人把桂子種下,很快長出桂樹,開出桂花,滿院香甜,無限榮光。心術不正的人,種下的桂子就是不生根發芽,使他感到難堪,從此洗心向善。大家都很感激仙酒娘子,是她的善行,感動了月宮裏管理桂樹的吳剛大仙,才把桂子酒傳向人間,從此人間才有了桂花與桂花酒。
丹桂
傳說好久好久以前,鹹寧這個地方發了一場瘟疫,人都差不多死去了三分之一.人們用各種方便都不見效果.掛榜山下,有一個勇敢、忠厚、孝順的小夥子,叫吳剛,他母親也病床不起了,小夥子每天上山采藥救母。一天,觀音東遊歸來,正趕回西天過中秋佳節,這天路過,見小夥子在峭壁上采藥,深受感動。晚上托夢給他,說月宮中有一種叫木樨的樹,也叫桂花,開著一種金黃色的小花,用它泡水喝,可以治這種瘟疫;掛榜山上到八月十五有天梯可以月宮摘掛。
這天晚上正好是八月十二,還有三天就八月十五中秋節了。可要上到掛榜山頂要過七道深澗,上七處絕壁懸岩。最少需要七天七夜,可時間不等人,過了今年八月十五,錯過了桂花一年一次的花期,又要等一年。長話短說,這個吳剛花了千辛萬苦,終於在八月十五晚上登上了掛榜山頂,趕上了通向月宮的天梯。八月正是桂花飄香的時節,天香雲外飄。吳剛順著香氣來到桂花樹下,看著金燦燦的桂花,見著這天外之物,好不高興,他就拚命的摘呀摘,總想多摘一點回去救母親,救鄉親。可摘多了他抱不了,於是他想了一個辦法,他搖動著桂花樹,讓桂花紛紛飄落,掉到了掛榜山下的河中。頓時,河麵清香撲鼻,河水被染成了金黃色.人們喝著這河水,疫病全都好了,於是人們都說,這哪是河水呀,這分明就是一河的比金子還貴的救命水,於是人們就給這條河取名為金水。後來,又在金字旁邊加上三點水,取名”淦河”。這天晚上正是天宮的神仙們八月十五大集會,會上還要賞月吃月餅。這時桂花的香氣衝到天上,驚動了神仙們,於是派差調查。差官到月宮一看,見月宮神樹、定宮之寶桂花樹上的桂花全部沒有了,都落到了人間的“淦河”裏,就報告給了玉帝。玉帝一聽大怒。你要知道,玉帝是最喜歡吃月桂花做的月餅了的,今年一樹的桂花都沒了,他就吃不成月餅了,於是就派天兵天將將吳剛抓來。
吳剛抓來後,把當晚發生的事一五一十的對玉帝說了。玉帝聽完也不好再說什麼,打心眼裏敬佩這個年輕人;可吳剛必競是犯了天規,不懲罰他不能樹玉帝的威信。問吳剛有什麼要求,吳剛說他想把桂花樹帶到人間去救苦救難。於是玉帝想了一個主意,既可懲罰吳剛,又可答應吳剛的要求,他說,隻要你把桂花砍倒,你就拿去吧。於是吳剛找來大斧大砍起來,想快速砍倒大樹,誰知,玉帝施了法術,砍一刀長一刀,這樣吳剛長年累月的砍,砍了幾千年。吳剛見砍樹不倒,思鄉思母心切,於是他在每年的中秋之夜都丟下一支桂花到掛榜山上,以寄托思鄉之情.年複一年,於是掛榜山上都長滿了桂花,鄉親們就用這桂花泡茶喝,鹹寧再也沒有了災難。
再說吳剛同村有個叫嫦娥的姑娘,和吳剛是青梅竹馬,兩小無猜,情投意合.自從吳剛上月宮之後,她都一直照顧著吳剛的老母.直到老人辭世。吳剛、嫦娥相隔天上人間,相思之情與日俱增,吳剛砍不到桂花樹不能回來,嫦娥也隔著天地,不能前去與吳郎相會。終於有一天,王母娘娘帶著她的七個女兒到掛榜山下的鳴水泉洗澡,嫦娥看到了,偷偷的拿了七仙女的回天仙丹,拿回家去吃了,帶上她的玉兔,上天和吳剛相會去了。
這七仙女沒了仙丹回不了天庭了,隻有等她的姐姐們三天後再來洗澡時給她帶來,才能上天。你要知道,天上一天,人間一年,在這三年裏,七仙女遇上了董永,於是就有了眾所周知的那個動人故事。
桂花史話
自古以來,即是我國廣大人民喜聞樂見的綠化樹種之~。十八世紀七十年代,桂花由我國廣州傳到英國,之後歐洲一些花園和公園很快進行了引種。不過露地栽培成功的,首先為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國家。近半個多世紀以來,桂花在世界各地已成為重要的觀賞植物。桂花在我國栽培已有二幹多年的曆史。有關桂花的文字記述最早見於屈原《楚辭·九歌》“接北鬥今酌桂漿,辛夷車兮結桂旗”“奠桂酒今椒漿”等詞句。爾後東漢班固在《漢書禮樂誌》有“尊桂酒,賓八鄉”的記載。晉葛洪《西京雜記》記有“漢初修上林苑,群臣遠方各獻名果異樹,有掏桂十株”。目前,陝西南鄭聖水寺尚存漢桂一株,相傳為公元前206年,漢高祖劉邦的臣下蕭何手植。其主幹直徑達232cm,樹冠覆地麵積400多平方米。貴州錦屏還有更大的一株,胸徑達247cm,至今枝葉繁茂、樹形優美,十分壯觀,開花季節香飄數裏,歲有華實,至今不衰。這都是我國早期栽培桂花的活的見證。至於庭園中栽植桂樹,在唐代一些詩詞中就有許多膾炙人口的佳句,如唐元宗“小山秋桂馥”,白居易“山寺月中尋桂子”、“秋月晚生丹桂實”,李商隱“昨夜西池涼,露滿桂花吹斷月中香”,宋之向“桂子日中落,天香雲外飄”等。由此可見,唐宋以來桂花已進入私人園林。明《客座新聞》記載“衡神寺,其徑綿亙四十餘裏,夾道皆合抱鬆桂相間,計其數雲一萬七千株。連雲蔽日,人行空翠中,秋來香聞十裏,真神幻佳境”。可見這時桂花已作行道樹種植了。桂花作為經濟植物栽培比較集中的產區,有江蘇蘇州的光福,植桂始於唐,明代開始大麵積栽培,1982年有桂花1634畝,8萬餘株,產鮮花300噸。湖北鹹寧的柏圩栽培桂花始於明代,至今也有500餘年的曆史,1983年產鮮花92.5噸。此外如杭州、武漢、長沙、桂林、成都、南京等地,都有相當數量的栽培,成為這些城市重要的園林綠化樹種。桂花原產我國西南部,喜馬拉雅山脈東部一帶。因久經人工栽培,分布極為廣泛。作為園林綠化樹種,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城鄉各地普通種植,近年黃河中下遊以南各城鎮亦大量引種,並且獲得初步成功,北方多行盆栽。除我國外,日本、南亞以及東南亞一帶也有相當數量的栽培。桂花久經人工栽培,在長期自然雜交、人工選擇以及環境條件影響下,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栽培品種。但目前尚缺乏係統的整理。習慣上還是按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的記述,謂“花有白者名銀桂,黃者名金桂,紅者名丹桂,有秋花者,春花者,四季花者,逐月花者”。
桂花的源起與園林的結緣
根據考古資料證實,桂花在我國的生長曆史達到一萬年以上。廣西桂林南郊甑皮岩洞穴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中,曾發掘出桂花花粉化石。但文獻中最早有關桂花的記載,則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山海經南山經》中提到:“招搖之山多桂”;《山海經西山經》提到:“之山,其山多桂木”;楚屈原《九歌》中有:“援北鬥兮酌桂漿,辛夷車兮結桂旗”的詩句。這些文獻中記載的桂樹植物,當包括桂花在內。當時桂樹還是美的化身,《呂氏春秋》讚稱“物之美者,招搖之桂”,說招搖山的桂樹是最美好的東西。桂花與園林的結緣則是在西漢時期。《西京雜記》載:“漢武帝初修上林苑,群臣所獻奇花異木兩千餘種,其中有掏桂十株”;《三輔黃圖》載,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武帝破南越後,在上林苑中興建扶荔宮,廣植奇花異木,其中有桂一百株;還載甘泉宮以南的昆明1995~2005TsinghuaTongfangOpticalDiscCo.,Ltd.Allrightsreserved.池,池中有靈波殿,以桂為柱,風來自香。司馬相如《上林賦》中也有“桂菱木蘭”之賦句。可見,在西漢時期桂花就被引種在帝王宮苑。陝西漢中市南鄭縣聖水寺院中有株西漢初年相國肖何手植的漢桂,1980年經14C測定,該樹樹齡為1840年±350年,上述史料表明,在西漢時期桂花就與中國傳統園林結緣,進入宮苑,庭院,成為觀賞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