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2 / 3)

詩畫裏的蘭花

蘭文學

由於曆代名人對蘭文化的賞愛和推波助瀾,蘭花成了文學創作的重要題材,曆代愛蘭者,往往植蘭、采蘭、育蘭,同時又賞蘭、寫蘭、詠蘭,兩者並舉,方成雅事,從而形成了名篇如林、代有佳作的蘭文學景觀。曆代詠蘭、寫蘭之作,美不勝收,難以計數,完全可以編一本《曆代詠蘭文學作品選》的論著。本書僅按文體對曆代詠蘭名作擇要鑒賞,以窺一斑。

屈原在《離騷》中把蘭花當成知音和精神的化身、崇高和聖潔的象征來歌頌,蘭花成了敢於追求理想,具有善美品位的象征。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追求理想的精神,激勵了一代代人,正象魯迅所說,自古以來,這些追求理想的人是中國的脊梁。

張九齡作《詠蘭詩》:“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此詩以蘭桂各自榮而不媚,不求人知的品性來比喻賢人君子的潔身自好,進德修業。

蘇轍作《次韻答人幽蘭》:“幽花耿耿意羞春,紉佩何人香滿身。一寸芳心須自保,長鬆百尺有為薪”。此詩以蘭鬆對比,強調自身修養的保持和提高,揭示了社會學上的一個道理:做人的起點即使很高,如蘭如鬆,但如果不自重自愛,保持操節,同樣會變質從俗,為人不齒。

陸遊作《蘭》:“南岩路最近,飯已時散策。香來知有蘭,遽求乃弗獲。生世本幽穀,豈願為世娛?無心托階庭,當們任君鋤。”此詩通過對幽蘭本性的詮釋與讚頌,寄寓自己潔身自好,決不隨從流俗的美好品德。

古人賞蘭是欣賞人格,畫蘭更講究人格修養。鄭思肖在宋朝滅亡之後,隻畫無根蘭、露根蘭和無土蘭,以寄托愛國之情和操節之守。他在傳世名作《墨蘭圖》上題詩“向來俯首問羲皇,汝是何人到此方?未有畫前開鼻孔,滿天浮動古馨香。”,以表現自己的民族操節。

餘同麓作《詠蘭》:“百卉千花日夜新,此君竹下始知春。雖無豔色如嬌女,自有幽香似德人。”此詩寫出了蘭德的高尚,道出了人生哲理。

魯迅是蘭花的知音。在其“椒焚桂折佳人老,獨托幽蘭展素心。豈惜香馨遺遠者,故鄉如醉有荊榛。”詠蘭詩中,我們可以體會魯迅鍾愛蘭花的情懷和忠貞堅定的高尚人品。

朱德生前酷愛蘭花。其“幽蘭吐秀喬林下,仍自盤根眾草旁。縱使無人見欣賞,依然得地自含芳”詠蘭詩,是朱德人格修養的真實寫照。

蘭詩

曆代詠蘭詩共有800餘首,在我國歌詠花卉詩詞中量居首位,是蘭文學中最為壯觀、最為突出、最能體現蘭文化詩性特質的部分,幾乎所有的名人、文人、詩人,都有詠蘭之作。

陶淵明《飲酒》詩雲:“幽蘭生前庭,含薰待清風。清風脫然至,見別蕭艾中,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覺悟尚念還,鳥盡廢良弓。”此詩以庭蘭自喻品質天性,繪景詠物,借花詠懷,抒情言誌,道出了對人生意義的感悟。

陳子昂《詠蘭詩》:“蘭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獨空林色,朱蕤冒紫莖”。此詩以“芊蔚”與“青青”形容花葉的茂盛,以“朱蕤”寫花色之美,以“幽獨”寫花品之美,以“空”字寫出了蘭花的卓然風姿。

李白《詠蘭詩》:“為草當作蘭,為木當作鬆。蘭秋香風遠,鬆寒不改容。鬆蘭相因依,蕭艾徒豐茸”。此詩以蘭鬆懷抱操節相同而相互依存,相隨遠行,來說明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道理。

張羽《詠蘭詩》:“能白更兼黃,無人亦自芳。寸心原不大,容得許多香。”此詩用蘭花清淡素麗的色和清幽持久的香,寫出了蘭花獨具的品格。張羽另一首《詠蘭詩》:“泣露光偏亂,含風影自斜。俗人那解此,看葉勝看花。”此詩不僅寫出了蘭花的靜態美和動態美,還開創了蘭花的整體審美觀。

徐渭《詠蘭詩》:“莫訝春光不屬儂,一香已足壓千紅。總令摘向韓娘袖,不作人間腦麝風。”此詩以“一香已足壓千紅”的名句寫出了蘭以幽香取勝的特點。

孔尚任《盆蘭》:“誰采芳蘭江上村?蕭齋取供綠瓷盆。齊抽紫幹藏肥葉,旋長青苔培舊根。曾否幽人堪作佩,淡濃香味果消魂。閑曹遲起春猶冷,靜譜琴聲午閉門。”此詩寫出了蘭香神秘撩人,沁人心脾,令人陶醉銷魂的特點。

陳毅《幽蘭》:“幽蘭在山穀,本身無人識。隻為馨香重,求者遍山隅”。此詩寫出了蘭花香的魅力。

齊白石《蘭》:“一春穀口雨如麻,水洗風吹葉倒斜。移入室中須坐久,自聞香氣勝群花。”此詩寫出了人蘭和諧的意境

宋代曹組《卜算子·蘭》:“鬆所翠蘿寒,遲日江山幕。幽徑無人獨自芳,此根憑誰訴?似共梅花語,尚有尋芳侶。著意聞時不肯香,香在無心處。”

現存趙孟堅《墨蘭圖》長卷,紙本,縱34.5cm,橫90.2cm,現存北京故宮博物院。《墨緣江觀》稱此圖:“作淡墨幽蘭兩本於草坡叢草之間,覺清氣侵人,筆法飛舞”。上有作者自題詩:“六月湖衡暑氣蒸,幽香一噴冰人清;曾將移入漸西種,一歲一華一兩莖”。此圖花葉皆用淡墨撇出,筆法蕭散閑淡,鬆秀明快,含蓄豐富,頗有韻致,雖水墨為之,遠勝著色。

現存鄭思肖《墨蘭圖》,長卷,紙本、縱25.7cm,橫42.4cm,藏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此圖用水墨繪蘭一株,不著地,不畫根,構思寓有深意。所撇蘭葉,運筆流暢婉轉,簡逸之中具粗細頓挫變化,恰當表達了蘭葉挺拔而又富韌性的剛柔相兼之質。畫右自題詩一首:“向來俯首問羲皇,汝是何人到此方?未有畫前開鼻孔,滿天浮動古馨香。”此幅詩畫相映,具有深沉的思想感情和鮮明的時代氣息,亦反映了畫家耿直不阿的為人與品格。

古代詠蘭花詩、寫蘭花畫最多的當推鄭板橋,其蘭花詩、畫作品流傳至今的有近百件。鄭板橋寫蘭是寫心中之蘭,借詠蘭與寫蘭歌唱心聲,達到了人蘭合一的境界。他說:“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變之石,千秋不變之人。”他吟詩曰;“竹石幽蘭合一家,乾坤正氣此間賒;任渠霜雪連冰凍,蒼翠何曾減一些。”這些都充分體現了他忠貞不渝的高風亮節。

我國曆代畫蘭名家,還有許多,如:趙子昂、文征明、徐謂、石濤、朱耷、汪士慎、李複堂、任伯年、李道坤、駱綺蘭等。所有的畫蘭名家,其實是將欣賞中國蘭花的心得以繪畫的形式記錄下來,通過藝術進行再創作。

§§§第二節 蘭之名地

紹興蘭

紹興是中國植蘭最早的地方之一,素稱“蘭花故鄉”。南宋寶慶《會稽續誌》載:“蘭,《越絕書》曰:句踐種蘭渚山。舊經曰:蘭渚山,句踐種蘭之地。”蘭渚山,在今漓渚蘭亭,仍以盛產春蘭而馳名中外。紹興蘭花,品種繁多,其花形、色彩、香味,均屬獨特。一枝在室,清香四溢,沁人心脾。明代書畫家徐渭詠《蘭》詩雲:“莫訝春光不屬儂,一香已足壓千紅。總令摘香韓娘袖,不作人間腦麝風。”蘭花傳統名種“宋梅”、“樓梅”、“環球荷鼎”、“簪蝶”等,均出自紹興。紹興奇種“綠雲”,屬國家級保護珍稀資源。1959年,紹興奇瓣名蘭一株,被北京中山公園命名為“中山蝴蝶荷”。1982年,紹興市人大常委會定蘭花為紹興市花,並成立了全國第一個蘭花協會,即紹興市蘭花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