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宮藏有一個與此相同的鼻煙壺。此外,清乾隆禦製料胎畫琺琅一路榮華鼻煙壺估價也達18萬~25萬美元。用琺琅彩在玻璃胎上作畫是清中期禦用匠師們的創新之作,難度極高,宮廷畫家和設計師做好設計圖案後先要呈交皇上批閱,待皇帝首肯後方能交內府琺琅廠燒製。尤其在乾隆時期,國家昌盛繁榮,工藝上加入了不少創新元素。此壺繪以一對憩息池塘中的白鷺,旁邊的荷花含苞待放。另一件值得關注的是清乾隆禦製銅胎畫琺琅西洋人物圖鼻煙壺,估價25萬美元,壺體通景繪西洋人物,一麵繪有英國紳士,一麵則繪淑女,帶著小童向紳士們舉手回應。遠處山脈延綿,河水蕩漾,黃花遍野。
山茶花的藥用
傳說中國在遠古時代有位司農業、醫藥的神叫神農,又稱炎帝。他曾嚐百草,辨明平、毒、寒、溫種種賦性,用為藥品治病。神農氏後來被民間百姓奉為藥王菩薩。而成書於秦漢時以神農的名字命名的《神農本草經》,就是中國第一部有著最古老淵源的藥物學典籍。它彙集了先秦及兩漢時期中國的藥物學成就,所載植物數百種,其中許多屬於顯花植物,對後世有深刻的影響。
迄今發現最早記載茶花作為藥品的,是成書於隋開皇十年(590年)的《野藥集》。它記載產於廣東等地的“南山茶”可入藥,把南山茶列為野藥之一。
茶花含有花白甙及花色甙等斂止血劑,有涼血、止血、散瘀、消腫、清熱和養心等功效,主治咯血、鼻血、血痢、血崩、腸風下血、痔瘡出血、血淋及燒傷、燙傷、跌打損傷、創傷出血等症。中國古人早就發現了茶花這方麵的藥用價值。比如:醫藥書《玄方》記載了茶花的藥用功能。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記載:“子主治婦人發,研末摻之。”“子”即茶花種子。這是說茶花種子可治婦人頭發粘結。卷三十六“山茶”部曰:“花主治吐血、衄血、腸風下血。並用紅者為末,入童溺,薑汁及酒調服,可代鬱金。湯火傷灼,研末麻油調塗。”即說明茶花療疾的內服外用處方。
明王象晉的《群芳譜》也載:“寶珠山茶可代鬱金,研末麻油調,塗湯火灼傷。”王玷桂的《不藥良方》介紹了茶花治“吐血咳嗽”的良方:“寶珠山茶瓦焙黑色,調紅砂糖日服,不拘多少。”又方:“寶珠山茶十朵,紅花五錢,白芨一兩,紅棗四兩,水煎一碗服之,渣再服;紅棗不拘時,亦取食之。”清乾隆時藥物學家趙學敏的《本草綱目拾遺》,詳記了“寶珠山茶”的藥用功能:“雲溪方以落地花仰者為貴,山茶多種,以千葉大紅者為勝,入藥。《百草鏡》:‘山茶多種,惟寶珠入藥,其花大紅四瓣,大瓣之中,又生碎瓣極多。味澀,二三月采,陰幹用之。若俱是大瓣,千葉者名洋茶,不入藥;單瓣者亦不入藥。’”“味微辛甘,性寒,破血消癰,跌打吐血症用之;又治腸風瀉血,湯火傷,鼻衄炙瘡,均焙研七朵,空心酒服。《百草鏡》雲:‘涼血、破血、止血,澀劑也。消癰腫跌撲,斷久痢、腸風下血、崩帶、血淋、鼻衄、吐血,外敷炙瘡。’”該書引作者的另一醫藥著作《救生苦海》治“赤痢”的處方:“用大紅寶珠山茶花,陰幹為末,加白糖拌勻,飯鍋上蒸三四次服。”又引了四個處方:治“鼻中出血”,“用千葉大紅山茶花,二三月采,陰幹,用時取五六朵,煎服即止”,或“用寶珠山茶大紅者,焙研三五錢,砂糖滾水和服”;治“痔瘡出血”,“用寶珠山茶研末衝服”;治“乳頭開花欲墜,疼痛異常”,“用寶珠山茶花焙研為末,用麻油調搽立愈”。蔣儀的《藥鏡拾遺賦》曰:“山茶花,吐血、衄血、腸風下血之良將。”清乾隆時名醫吳儀洛的《本草從新》和植物學家吳其浚的《植物名實圖考》,也都記述了茶花的藥用功能。
近期出版的藥用花卉著作,介紹了不少茶花的處方。如顧奎琴、沈衛著,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出版的《鮮花保健與食療》,就記載了茶花治咳嗽咯血的兩個便方,治痔瘡出血的兩個便方,治痢疾的三個便方,治崩漏的兩個便方,治白帶的兩個便方和治胃出血、跌打損傷的便方。王鑒鈞、麥英傑著,廣西科技出版社出版的《藥用花卉》,也記載了茶花治咳嗽咯血的另一個便方、治鼻出血的一個便方、治跌打損傷和燒傷燙傷的便方。袁君等著,中醫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百花彙——花卉的食療與美容》,記載了茶花治咳嗽咯血的又一便方、治鼻紅肺風的一個便方。該書還介紹了茶花美容處方。馬文飛著,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花草治病》,則記載了茶花治燒傷燙傷的另一便方。
更有價值的是,廣西學者對金花茶資源進行綜合研究後,發現金花茶的花、果,特別是葉片中,含有鍺、硒、錳、鋅等多種微量元素,且鍺、硒含量較多。鍺具有極高的生理活性,能刺激機體產生抗腫瘤因子,從而吞噬和殺傷癌細胞,抑製癌細胞的生長和擴散,提高機體免疫功能,起到防癌、抗癌的作用。硒的抗氧化劑作用,能消除人體中的有害自由基,減少人體細胞和細胞膜成分的氧化損傷,抗衰老,保護心髒和細胞膜,降低膽固醇,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和自我保護能力,從而延長人的壽命。
現代藥理研究證明,亞硝胺是一種強烈的致癌物質,是胃、食道、咽喉、鼻和肝發生癌變的病因之一。金花茶飲料可以降低胃內亞硝胺含量,阻止或減少亞硝胺的合成,因而也可以起到防癌、抗癌的作用。
山茶花的食用
明太祖朱元璋之孫朱有,襲封周王,諡憲。他寫了一本醫藥專著《救眾本草》,記述“山茶嫩葉炸熟,水淘可食,亦可蒸曬作飲”。這是說茶花可作菜蔬、飲料。
明代鮑山經親自實踐,“備嚐各類野蔬,別其性味,詳其調製”後所著的《野菜博錄》,在“山茶科”中載其食法:“采葉炸熟,水浸淘淨,油鹽調食,或蒸曬幹作茶煮飲可。”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也記載了茶花的飲用:“其葉類茗,又可作飲,故得茶名。”把茶花葉類似茶葉的飲用功能和茶花得名的由來都說清楚了。
明徐光啟的《農政全書》引了《周憲王救荒本草》(按:《救荒本草》係《救眾本草》之誤)中關於山茶食用的記載,隻是與原文略有不同:“采嫩葉炸熟,水淘洗淨,油鹽調食。亦可蒸曬幹做茶煮飲。”
清代詩人陳維崧的詞《醉鄉春·詠茶花》曰:“鼎內乳花將溜,瓶裏玉花選逗,真皓潔,太伶俜,雪暗花園如繡。”寫了茶花的食用、茶花的插花和茶花園的景色。“鼎內乳花將溜”,從字麵看不出是寫茶花,“乳花”是指油炸後產生的泡花。但從全詞看,可知它是專寫茶花的一種菜肴。“溜”是原料經油炸後再加芡粉烹調的一種烹飪方法。“溜茶花”的具體製法,陳維崧沒有具體寫明,但這種美食流傳至今:用茶花花瓣拖油或拖麵油煎後糝糖製成點心,或加配料製成菜肴。
吳其浚在1849年發表的《植物名實圖考》中說:“山茶,……葉可食及作茶飲,其單瓣結實者,用以榨油。”
歸納起來,茶花的食用價值有三:
重要的油料植物
山茶不但是重要的觀賞花木,而且是重要的油料植物。它們的種子,幾乎都含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油,俗稱茶子油,尤其以江西、湖南一帶的白花油茶和雲南騰衝所產的紅花油茶最為著名,成為我國最重要的木本油料植物之一。山茶具有優質、高產、壽命長的特點,是山區寶貴的\"鐵杆莊稼\"。以騰衝紅花油茶為例,每株單產的最高產油率達30千克,產淨子100千克左右,該縣最高的年產量(產子)達75萬千克。茶油為半透明,茶褐色,半幹性,富含亞油酸,主要供食用,特別適合心血管病患者食用,上等的茶油冬季會凝成乳白色的粒晶。榨油後的油枯,可作洗滌、肥料和殺蟲用。果殼富含單寧,可提取栲膠,也可提取皂素製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