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洞禪一角——開國宰相耶律楚材的無量功德(1 / 1)

中國佛教禪宗與淨土宗是兩個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流派,禪淨合流(又稱“禪淨雙修”)是宋金以來中國佛教發展的主流。

從意旨看,“禪”講究佛法之般若、內省、理、因;“淨”講究佛法之慈悲、利他、事、果等。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二者都追求佛教般若智慧與慈悲普度的一麵。從修行法門的角度來看,參禪是禪宗的主要修行手段。曆史上禪淨之間的分歧很明顯,涉及的問題有唯心淨土與西方淨土、自力與他力、當下解脫與臨終往生、參禪與念佛等。禪宗主張依靠自力,強調三學(戒、定、慧)、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強調“不立文字,頓悟成佛”。淨土法門(特指西方淨土)則主要依靠他力(佛力)救度,強調信、願、行,稱名念佛,臨終往生,方法簡便易行。作為佛教宗派的發展曆史來看,兩派從對立到融合,宗派矛盾逐漸淡化,互補性漸增。反映在宗教生活的組織上,禪修與念佛共同成為中國寺院普遍采納的最為通行的修行方式。

交城縣最早的“禪寺”應推王山圓明寺,它是唐僧自在的根基。其次才是卦山天寧寺。金代,在晉中區域最早推廣“一花五葉”之一葉的禪門曹洞宗者,首推王山覺體(1119—1171年)。覺體,曹洞宗青原下二十世裔,上承大明寶,下傳雪岩滿(?—1206年)、萬鬆行秀(1166—1246年)、雪庭福裕(1201—1275年)、耶律楚材(1190—1244年)等一批金元佛教的重量級人物,交城縣的王山圓明寺亦名揚全國。其間,金章宗的叔父冀王完顏永功、元開國宰相耶律楚材曾作為圓明寺的“功德主”,直接影響到中國佛教淨土宗祖庭玄中寺(北魏隋唐)、中國佛教華嚴宗道場(唐)、禪宗古刹王山圓明寺(唐)的“革律為禪”。一個問題應當提出,號稱淨土宗祖庭的玄中寺,從中唐以後就已轉變為律宗叢林,並建起了全唐三大戒壇之一的北都“甘露壇”,曆經中晚唐、北宋,直到金末,時間約為500年。元初的窩闊台太宗三年(1231年)才在惠信和尚的鬥爭下,耶律楚材、粘合重山兩位重臣的支持下,實現“革律為禪”,使玄中寺從律宗轉為洞禪,真正納入“禪淨合流”的軌道。

元《天寧寺命予為功德主因作疏碑》

《萬卦山天寧萬壽禪寺命予為功德主因作疏》,元太宗三年(1231年),中書令耶律楚材撰文,公元1995年重刻,當代書法家張啟之書丹。

《萬卦山天寧萬壽禪寺命予為功德主因作疏》

惟萬卦之古刹,實萬鬆之舊遊。有虛己(原注:彥公道號)飛書,請湛然作主,勉為提領,良慰殷勤。

耶律楚材(1190—1244年),字晉卿,號湛然居士。是元成吉思汗重用的謀臣,後世譽為“開國宰相”。出身契丹貴族後裔,其父耶律履為遼國尚書右丞。他17歲中進士,24歲就受章宗委任開州同知。蒙古大軍南下,他在燕京被俘,成吉思汗久聞他的才學,留在帳下,以備谘詢。成吉思汗死後,他又被繼承大汗位的窩闊台任為中書令,相當於宰相的官職。他曾拜金代禪宗(曹洞宗)名僧萬鬆行秀為師,皈依佛教。耶律楚材博覽群書,能文善詩,其作品有《西遊錄》《湛然居士文集》。

碑文中提到的萬鬆,即金代末期的萬鬆行秀(1166—1246年),他是王山圓明寺覺體(1119—1171年)和尚的徒孫,在交城縣三大寺院中均有行跡。他的嫡傳弟子福裕又是文水縣人,因而在兩河三晉佛教徒中有較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