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鍾彪(網絡作者)
在王彬彬批評汪暉、強調“學風”的時候,他隻是通過自己的詞語釋義就確定了一條分辨是否“抄襲與剽竊”的學術規範,而從目前已有的學術規範來看,並無王彬彬這種將部分“參見”式注釋視為抄襲的明確規定或者慣例。就此而言,究竟是誰的“學風”有問題呢?
在王彬彬所指出的例子中,的確存在3處脫注現象,但它們都緊鄰“參見”式注釋。這三處脫注是作者的疏失,日後修訂《反抗絕望》時可以補充完善。疏失和剽竊,是完全不同性質的問題。
(當代文化研究網,3月24日)
◎錢理群(北京大學中文係教授)
以今天的學術標準來看,《反抗絕望》可能確實在引文等方麵存在不夠規範的問題,但這不能簡單稱之為剽竊。這需要考慮到當年的學術規範遠不如現在嚴格,在當時看來,隻要大致標注出你引用了哪些資料就可以,不像現在,每引用一句話都得加引號。
(《京華時報》3月25日)
◎趙京華(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
王彬彬舉的那些例子,80%屬於引文、注釋不規範,是技術層麵的問題,不是道德層麵的剽竊。這兩個概念要劃分清楚。他在最後舉的那個例子,汪暉在書中使用了張汝倫《意義的探究》這本書的一段話,確實是有問題的。
(《京華時報》3月26日)
◎韓東(作家)
王彬彬這人火氣特別大,一貫喜歡罵人,他經常站在道德角度“高屋建瓴”地指責別人。現如今學術腐敗現象屢見不鮮,王彬彬能不清楚這是很普遍的現象?他找誰做靶子不好?為什麼這次偏偏選中了汪暉?為什麼錢理群用“引文不規範”進行反駁,他就說別人無恥?用南京話來說,(王彬彬)就是“不上路子”。
(《現代快報》3月28日)
◎梁文道(香港牛棚書院院長)
那些指控鐵證如山,即便是汪暉本人一時間也沒什麼話好說。隻不過我仍然寬容,或許是因為中國大概連讀書人抄東西算不算抄也有一套自己的“中國模式”。
(豆瓣網,3月28日)
◎陳村(作家)
汪暉首先應該感謝王彬彬,至少王彬彬作為讀者認真讀過他的作品。他如果不承認抄襲,那就應該出麵給出解釋,或者是反駁對方,如果承認自己存在抄襲的話,那就該直接道歉。總要給出一個說法,來主動回應這件事。別人再怎麼替他回應、發言和反駁,都不能代替他本人。
(《現代快報》3月28日)
◎葉開(《收獲》雜誌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