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政治觀
姚舜欽先生在《秦漢哲學史》中認為《淮南子》政治上是道治,他從以中製外、無治與智治、人治與法治、道德與刑法以及民本主義等多方麵揭示了其豐富的內涵。金春峰先生認為“《淮南子》的社會政治思想,駁雜而矛盾,可謂‘掇拾各家’而無所統,而其基本傾向是消極的”,但又肯定其有價值的思想方麵,如民本思想、廣泛納諫、置法以限製君權等措施。馮友蘭先生通過對董仲舒和《淮南子》的比較認為“奉天法古”是董仲舒所提出的統治者進行統治的最高原則,《淮南子》提出的是“法道”,表現在政治上就是無為,並指出“無為是《淮南子》的社會政治思想的核心。”這些觀點的不同正反映出關於《淮南子》對諸子政治思想的選擇和融會所造成的多種理解。
(4)社會曆史觀
《淮南子》崇羨莊子的至德之世,但較先秦道家的崇古斥今的曆史觀有很大的不同,它承認曆史有進步性的一麵。叔孫平先生指出“《淮南子》不可能有真正科學的曆史觀,但他描摹了由原始公社到階級社會轉變的軌跡,描摹了階級社會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兩極對抗,肯定了技術的進步和法製的與時推移。這種進步的曆史觀,在他那個時代,是可貴的。”這種評價正是源於道家在新的曆史時期對儒法進步曆史觀積極吸收的結果。
以上幾個方麵大致可以看出對《淮南子》一書思想觀點的不同評論基本上源於此書思想的複雜性,對其有無主導思想及主導思想與所吸納思想的關係認識的不同引起的眾說爭議,由此看出其體係的開放性、包容性及綜合性的特點,這正符合此書“統天下”的思想要求以及作為帝王所應具有的貫通一切、海納百川的胸襟與氣度。
3.研究狀況概述
目前對《淮南子》進行的研究中有徐複觀先生所著的《兩漢思想史?〈淮南子〉與劉安的時代》。徐先生對《淮南子》的研究方法上提出應從儒道思想的分野這一新角度來探索全書的結構,認為“當劉安及其賓客們,馳騁於觀念的世界時,自然進入到老莊的分野,當他們麵對著現實世界時,便不知不覺進入到儒家的分野。”並分析了儒道抗爭的表現。而對於老莊之間的思想分野,作者具體提出了五種辨別分析的方法,得出此書中《莊子》的思想較《老子》的更占優勢。從道家的天人性命、政治理想實現的可能性及事實上的融會貫通進行分析,認為《淮南子》從君道的角度實現了儒道法三家的融合,並指出“儒家思想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子思這一係統。”認為《泰族訓》是由儒家所作的對全書的一個總結,通過對“法天”、“神化”、“以‘因’說明禮的起源”和“由無為到簡、大”等幾個認為是處於儒道兩家“邊際”的關鍵點進行了說明,此外還認為《泰族訓》對六經的提出使老莊之道的地位轉到了儒家之經上。徐先生主要是從儒道分野的視角分析《淮南子》,而不是對《淮南子》的整體思想進行分析,因此沒有反映《淮南子》思想的全貌。其次,金春峰先生所著的《〈淮南子〉的思想特點及其政治上的消極傾向》一文認為,《淮南子》的思想特點是以道家為主旨,多承襲莊子,且以莊解老。論道時強調天人的對立,進而對政治持否定的態度,認為這與黃老積極治國思想不同。指出《淮南子》的五行與陰陽並沒有如《春秋繁露》那樣是相配的,且五行的運行是機械的。此外通過對《淮南子》與王弼就“關於道是無形、無名”、“道是一”、“以無為體、以無為用”、“自然無為”、“以靜製動”、“崇本息末”六個方麵進行排列對比之後,認為《淮南子》的思辨因素與王弼思想確有著繼承與發展的關係,是“王弼本體之學的前驅與先導”,並指出了《淮南子》在思想史和哲學史上的重要貢獻。但金春峰先生的分析是就某幾個方麵展開的。此外,牟鍾鑒先生所著的《〈呂氏春秋〉與〈淮南子〉思想研究》一書中有關《淮南子》的部分從對“道”的深入分析、對“無為”的詳細說明、《淮南子》的生命觀和曆史辯證法等方麵的內容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細致地剖析,展現出《淮南子》獨特的思想內涵。並揭示了二書在思想內容和思想特點方麵諸多內在的聯係及差異之處。但就《淮南子》豐富的思想與目前整體研究水平來說,學術界對《淮南子》係統深入的研究還有待進一步展開。
另外,就《淮南子》思想研究的專著,如楊有禮所著的《新道鴻烈――〈淮南子〉與中國文化》介紹了《淮南子》多方麵的思想內容;雷健坤的《綜合與重構:〈淮南子〉與中國傳統文化》視此書為“政論之書”,主要以“無為而治”作為《淮南子》的中心思想進行論述。另有就書的某一篇或某一方麵的思想寫成的專著,如白光華先生《〈淮南子〉――漢初思想的哲學綜合》主要就第六章“感應”的觀念進行分析,將“感應”作為《淮南子》的核心概念,認為特別是第六章標誌著在中國的傳統哲學中宇宙觀的一個重大發展,將宇宙作為一個整體去理解是一種理性的設定。段秋關先生《〈淮南子〉與劉安的法律思想》就《淮南子》所涉及的有關法律的起源、立法觀念、執法主張,以及法製的地位等內容進行了分析。陳廣忠先生《淮南子科技思想》從天文、地理、物理、化學及紡織科學、農學、水利物候、醫藥生物進化觀念和樂律、度量衡等方麵詳細介紹了《淮南子》所記載的當時的科學成就,並對當時的迷信觀念予以批駁。李霞教授《生死智慧――道家生命觀研究》,其中涉及了對《淮南子》生命觀的論述。此書從道生德成的生命本源觀對《淮南子》生命存在的現實依據即“德”的內容進行分析,從生命結構觀對《淮南子》的形神氣生命三要素作了論述,認為《淮南子》繼承與綜合先秦道家生命過程觀、生命價值觀,是對先秦道家生命本質觀的綜合,《淮南子》的養生觀,重身國同治,成為黃老道家的生命境界觀。從生命發展的全過程以及對生命本質的思考等方麵較為全麵地分析了《淮南子》對生命的關注,更能說明《淮南子》的道家思想特質。陶磊《〈淮南子?天文〉研究――從數術史的角度》就《天文訓》中的諸神考、紀年曆法、刑德學說及古代數術等內容作了分析,但正如作者所言,此文沒有完成“為什麼”的問題,即對這些內容背後的思想根源沒有揭示。就總的方麵來說,這些專著雖各有優勢和價值,但並未專門從學術思想史或其哲學的內涵以及從思想的內在邏輯方麵揭示《淮南子》的思想實質、理論意義。
近百年來,在研究《淮南子》的論文方麵,最早對有關《淮南子》研究成果介紹的是於大成先生所寫的《六十年來之淮南子》,後來其弟子陳麗桂依據所曾寫的《八十年來的淮南子研究目錄》寫了《〈淮南子〉研究八十年》一文。楊有禮所著的《新道鴻烈――〈淮南子〉與中國文化》一書中有一小節對《淮南子》的研究情況進行了一些介紹。另有戴黍所寫的《國外〈淮南子〉的研究》一文就國外學者對《淮南子》的研究進行了較為詳細的介紹,為我們學習和研究奠定了基礎。本文對前幾位學者詳細介紹的地方不再重複,隻是做一補充。
陳麗桂先生認為“前五六十年(1912-1970)是以考據為主”,而“近二三十年是以義理為主”,這比較符合學術發展的內在規律,尤其是在對經典的研究上。訓詁考證為思想的研究奠定了紮實的根基,因為隻有在準確把握字詞含義的前提下,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經典的確切內涵,即隻有正本清源才能為其思想的研究和發展開辟廣闊的坦途。劉文典先生的《淮南鴻烈集解》在此方麵做了開拓性的貢獻,他收集了前人尤其是清代學者對《淮南子》考據方麵的研究成果,以莊逵吉校本為底本進行了整理歸納,並附有個人的見解,著成《淮南鴻烈集解》一書,但其中存在一些不足。張雙棣和何寧兩位先生就《淮南鴻烈集解》的不足之處以及對前人的成果重新進行了校勘,並且各自加以按語或案語,於九十年代末先後出版了《淮南子校釋》和《淮南子集釋》。何先生的《集釋》以光緒二年浙江書局刻莊逵吉校刊本為底本,並校以《道藏》本、《道藏》輯要本而成。張先生認為莊逵吉本在清代學者就頗多微詞,於是選用以現存最早的明正統十年(1445)發行的道藏本作為底本,並與其他校本互相參照校對。將各家之注版本及箋釋分別羅列,還吸收了何先生的一些見解,分段注解,讀來一目了然,且不受注解的幹擾。筆者在學習中以劉文典《淮南鴻烈集解》為主,並參考了張、何兩位先生的集校本。
解放前,對《淮南子》的研究成果中論文不多,且多是劄記或考證類文章,如陳蛻《讀〈淮南子〉偶書》(《國學叢選》第1、2期,1912-1913),胡適《〈淮南子〉哲學》(《新中國》(北平)第2卷5期,1920年5月),盧錫榮《讀〈淮南子〉》(《東陸大學》,1921年),楊樹達《讀劉文典〈淮南鴻烈集解〉》(《太平洋》(上海)第4卷6期,1924年4月),姚章《淮南王書中的哲理》(《光華大學》半月刊第4卷1-3期,1935年10-11月),郭宜霖《淮南鴻烈論道與治術》(《中興周刊》第7期,1947年6月)等。解放後,1949-1976年間,研究《淮南子》的論文也較少,初期有幾篇,如蔣禮鴻先生的《〈淮南子〉劄記》和劉文典先生的《群書?補》等。“文化大革命”時期,由於研究者所處的特殊的政治時代背景,使研究的焦點集中於將劉安作為複辟派和反革命集團的代表,並對其展開批判,從儒法鬥爭的角度進行分析,也是“文化大革命”時期的典型代表,以劉安的個人命運和政治上的起伏作為研究重點,甚至將《淮南子》整合諸子的思想傾向視為折中主義,忽視了作品有價值的內容,這是受時代的直接影響。當社會曆史處於大變動時期,反映這一社會的思想意識形態的作品必然麵臨如何解決時代緊迫的問題。“文化大革命”後,自然又圍繞這一問題進行撥亂反正,開始用實事求是的態度和方法對《淮南子》進行客觀公正的學術研究,注重其學術價值,對劉安也多從思想家這一角度進行分析和評價,從而步入了正常的研究軌道。與之相反,在1950-1980年間,台灣學者對《淮南子》的研究非常興盛,以王叔岷、於大成、李增、鄭良樹等先生的研究成果最為突出,並集中於對文本的訓詁考證方麵。20世紀80年代後,李增和陳麗桂等學者著重開始從《淮南子》的思想研究入手,集中在政治思想和修養、知識論、法家思想以及學術淵源等方麵,並且以政治思想研究為主題。而就《淮南子》所寫的碩、博士論文多以此為研究主題,如陳麗桂《〈淮南鴻烈〉思想研究》(台灣師大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3年3月),郭立民《〈淮南子〉政治思想之研究》(台灣政治大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9年)劉智妙《〈淮南子〉無為思想之研究》(台灣高師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鄒麗燕《〈淮南內篇〉與老莊思想之關係》(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5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