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用“道”在各個層次的落實和運用顯明了道家在《淮南子》中的地位,提出了以道統合天地萬物以及諸子百家思想的貫通觀念。這是建立在先秦各學派知識發展基礎之上而形成的。《淮南子》將“物無貴賤”的平等觀擴展到意識文化領域,由專於一家到貫通百家是當時學術走向的必然。整合是基於道的特征和要求,是出於納入了各科知識之上的一個文化整體意識的考慮。《淮南子》試圖打破各種界限,這既是時代精神的反映,又是當時學術發展的內在要求。
漢初諸侯與諸子的存在給漢政府造成了思想上的混亂和政權的分散,如何對待二者成為漢初幾代君主時時需要麵對的問題。而武帝最終以儒學的方式解決了這一問題,通過推恩以弱諸侯,黜百家、尊儒術實現了政治和思想上的一統,是現實政治需要的必然選擇。《淮南子》認為諸侯應以“得道”為最高的標準,從道而不從君,而且《淮南子》對諸子給予了肯定,主張並存,“合道一體”是《淮南子》融合百家思想的理論基礎。在“道”麵前,百家並沒區別,隻有“道”才能將它們統貫起來,顯示出道的包容性和超越性。融合的基點就是各家都是從不同的側麵反映社會現實。因此,《淮南子》自覺地擔負起會通諸子之學的曆史重任,成為當時最後的總結者,從自然社會等各方麵反映了當時哲學思維的進程。
在自然觀方麵,《淮南子》提出“萬物有以相連”,肯定了物物之間所具有的內在本質的必然聯係。《淮南子》以氣的質料性質的不同解釋萬物特性的差異,並賦予氣以情感及道德與否的屬性,因此自然與社會之道是貫通一致的。《淮南子》的萬物感應的觀念,就是試圖探求萬物間聯係與統一的根源,尋找貫通天地人的多重渠道。其有機整體主義的自然觀是一種關聯性的整體的思維方式,認為世間萬物都是有機的,因為萬物都經曆著由產生到消亡的運動過程。而萬物的運動與終結的依據就是道,道使宇宙萬物成為一有機的整體。而“天人有以相通”實際又彰顯了人在天地間的獨特地位。《淮南子》對道的本體特征和功能進行了多方麵的描述,用“太一”、“水”、“至上”等說明,更深入地揭示了道的深刻內涵。道是至上的卻又遍在萬物之中,是萬事萬物的依據。對最高範疇“道”的內涵和功能直接襲用老莊的道論,並有了新的發展。它將本體之道、自然之道擴展於人世,開始重視社會之道,並對老莊思想進行了曆史的驗證,以此確定老莊思想的有效資源性和現實適用性,從而確立了老莊思想在《淮南子》中的基本地位。
先秦道家否定經驗知識,而漢代道家肯定經驗的價值,《淮南子》善於從曆史故事中總結道理,並運用曆史經驗、事實經驗進行廣泛驗證,這是道家思想在漢代的一個重要發展和轉變。《淮南子》以曆史驗證老莊之術,將老莊的直覺思維進行理性思維的考驗,其不盲從的理性態度是對老莊思想的補充和發展,而它客觀務實的精神彌補了道家空說無著的缺陷。這與整個漢代重視經驗有關,表現了漢代道家積極麵向現實,從生活和實驗中不斷總結出經驗,從而肯定了人類知識的進步意義。
《淮南子》的“無為”表現在對待自然和社會生活中的方方麵麵,指按事物的客觀規律行事,“無為”的觀念使道家之道具有反映萬物規律的可能,使萬物的依據與無為的精神相契合。《淮南子》以理性的方式由老子的“法自然”、“輔自然”進一步提出了“推自然”,將“無為”中的積極因素更直接、更明確地闡發出來,賦予人類更積極地參與實際事物的內涵。老子的“無為”隻是一個抽象而模糊的政治主張和原則,《淮南子》將道之無為的特征作為政治上無為的理論基礎,其無為的政治實踐是曆史的驗證和經驗的總結與綜合。“無為為之而合於道”,道成為人們行事的最終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