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重臣曾國藩是一個非常寬容的人,他主張為人處世要“舉止端莊,言不妄發”,待人接物時多為對方留出一點餘地。對於現代年輕人而言,這一點尤為重要。
對於身處廟堂之上的曾國藩來說,趨炎附勢之徒自然不會少,其中不乏熱衷於宦途卻又故做清高的所謂“大儒”,但是曾國藩依然將他們接納下來倍加禮遇。
很多人對曾國藩的舉動非常不解,其中便有一個叫李鴻裔的年輕人。他看不慣這些號稱理學大師的腐儒們平時“坐議立談,無人可及”,有事時卻“臨機應變,百無一能”。雖然他多次向曾國藩諫言,但曾國藩依然故我,並不多加解釋。
某一日,李鴻裔在曾國藩的文案上看到一位大儒寫了一篇文章《不動心說》,文中為了標榜自己的清高,寫了這麼兩句:“將吾置於二八佳人之側,問吾動好色之心否乎?曰:不動;又使吾置於紅藍大頂之旁,問吾動高爵利祿之心否乎?曰:不動。”李鴻裔為了譏諷這個言不由衷的大儒,信筆在文章的後麵題道:“二八佳人側,紅藍大頂旁,爾心都不動,隻想見中堂。”題罷揚長而去。
當晚曾國藩見到了這篇文章和李鴻裔的題字,命人立刻將李鴻裔招來訓之:“雖然這些人多為欺世盜名之徒,言行不能一致。但他們之所以還能夠獲得豐厚的待遇,憑借的正是這些虛名,可是你一定要揭露他們,使他們失去了衣食的來源,那麼他們對你的仇恨絕不是言語之間就可以化解的,這不是自取禍端嗎?”李鴻裔聞之不禁汗顏,明白了曾國藩此舉的意圖,從此開始注重“內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