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有2/3的時間是睡眠,父母就可以從搖籃曲開始放給他們聽。年輕的爸爸、媽媽可以通過搖籃曲的音樂,用輕聲哼,伴著輕輕拍或慢慢搖,讓新生兒邊睡覺、邊逐漸感受緩慢、安靜、力度較弱、音樂柔和的樂感。對新生兒音樂聽覺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的過程是緩慢的,但是隻要持之以恒,新生兒的音樂聽覺一定會有所提高。
另外,新生兒有天生感受節奏的本能,因為他們在胎兒期就習慣了母親心跳的節奏,因此播放樂曲最好相似於心跳的節奏,且比較明快、舒展。注意:聽音樂不能代替成人的聲音,也不能一直放音樂,應該每天在固定的時間聽幾次,不間斷地刺激就失去了刺激的意義。為了催眠放的音樂應該固定,可以形成條件反射。
10.給新生兒進行音樂早教的方法
通常人們會認為音樂早教就是學習樂器,但是一些傳統的樂器學習肯定不適合剛剛出生的寶寶,這時就需要找到既能夠尊重天性,同時又能讓寶寶快樂地學習、享受音樂的方法。通過這些讓寶寶愛上音樂,潛移默化中激發出多方麵的潛能,這就是所謂的“音樂早教”。
音樂和聲音相比具有不可替代性。人生來就能夠辨別音符、音標和旋律,經常受熏陶的話這些能力會更加敏銳,不用則會廢退。但普通聲音中並不包含任何音樂元素,所以從一出生就“聽音樂”對寶寶來說意義重大。
從胎教開始到出生後的5~6個月,專家建議父母最好選擇一些悠揚、平和、沒有歌詞的音樂來聽,使新生兒有如待在母體內的安全感,對於安撫情緒有相當好的功能。
溫馨提示:一些音樂,如《字母歌》、《來到火車站》、《山穀裏的農夫》、《祝你早晨好》、《幸福歌》、《希克裏·迪克裏·多克》、《我是一個小雪人》、《星兒,星兒,閃著光》、《瑪麗有隻小羊羔》、《祝你生日快樂》、《鬆餅師》、《倫敦橋》、《我們常相聚》、《一,二,穿上我的鞋》等,都是比較經典的,非常值得寶寶聽。
11.逗引新生兒發音的益處
新生兒生下來就有模仿能力,當媽媽對著他們張口說話時,寶寶會用口來模仿大人的動作,因此大人除了在生活上多關心寶寶外,也要多鼓勵寶寶發音,這不僅與寶寶有情感的交流,還可促進寶寶語言的發展。
在寶寶醒著時,媽媽在給他們換尿布、喂奶時要用親切的聲調多與寶寶說話,如“乖乖,媽媽給你換幹淨尿布呀”,“寶寶不哭,媽媽給你喂奶”,使寶寶一聽到有人說話就能安靜下來,好像在仔細聽。
父母還可以對著寶寶發不同的單音,如“啊、噢、嗚”等,並經常不斷重複發這些音,當寶寶自動地發出這些音後,父母要給予適當的獎勵,如帶有表情的讚揚、撫摸、擁抱等,並要用同樣的聲音回答他們。所以,父母要多加引導,從發出聲音、模仿發音、到正確發音,經常逗引寶寶,並與他們互相應答。訓練了一段時間,你會發現在寶寶高興時,或者看到媽媽時,能自動地發出這些音了。
12.笑是母嬰情感的連接
剛出生的新生兒通常在睡眠或瞌睡狀態時出現微笑,這是麵部肌肉收縮無任何外部刺激的情況下發生的。2~3周後,當母親頻頻與他們說話,觸摸他們麵頰和胸部皮膚時,寶寶常會露出燦爛的微笑,這微笑令父母感到欣慰,更加撫愛自己的寶寶,並報之以微笑。父母對寶寶的微笑越多、越及時,寶寶也就笑得越多。
笑,增強了寶寶與父母的情感聯結,有助於身心健康成長。有人觀察,越早出現笑的寶寶越聰明,如果2個月還不會笑就有智力落後的可能性。因此,不要忽略寶寶逗笑的訓練,讓寶寶在快樂的氛圍中,在笑聲中學會與人交往,為培養良好的性格和社會適應能力打下基礎。
怎樣使寶寶微笑起來呢?
父母要輕輕撫摩或親吻寶寶的鼻子或臉蛋,並笑著對他們說“寶寶笑一個”,也可用語言或帶響的玩具引逗寶寶,或輕輕撓他們的肚皮,引起他們揮手蹬腳,甚至咿咿呀呀發聲,或發出“咯咯”笑聲。注意觀察哪一種動作最易引起寶寶大笑,經常有意重複這種動作,使寶寶高興而大聲地笑。這種條件反射是有益的學習,可以逐漸擴展,使寶寶對多種動作都大聲快樂地笑。
寶寶的笑聲是家庭快樂的源泉,經常快樂的孩子招人愛,也能合群,是具有良好性格的開端。
13.新生兒需要適宜的刺激
刺激是一種信息,它能作用於感覺器官產生神經信號傳入大腦,經過分析綜合產生感覺或做出反應。適宜的“刺激”可以促進感覺器官的發育和功能的完善,可以促進腦細胞的發育,加強腦細胞之間的聯絡,提高反應的靈敏程度,從而促進智能的發展。新生兒的各種感覺器官和神經係統已經發育得相當好,對外部的刺激有快的反應,如饑餓、寒冷、疲倦時他們就可能不安靜或啼哭。
心理學家說,新生兒的條件反射出現得越早、越多、範圍越廣,說明他們的心理發育和智力發展越好。所以,為了讓新生兒建立更多的條件反射,就必須給他們提供充足的適宜刺激來源。
怎樣為新生兒提供適宜的刺激呢?
有的父母說了,既然刺激能幫助新生兒建立條件反射,那就越多刺激越好了。這是不科學的,因為不是任何一種刺激都是有好處的,父母應該為新生兒提供適宜的刺激。那麼,怎麼樣才能給新生兒適宜的刺激呢?
第一,注意在寶寶哺乳、護理活動中為其提供更多更豐富的刺激。例如,喂奶時用輕鬆的姿勢抱著新生兒,用手輕拍和撫摸他們,給他們以愉快、愛撫的感覺。在這一本能行為中,母親臉和手的晃動、嘴裏哼的小曲等,為寶寶提供視覺和聽覺刺激,抱姿的變換為寶寶提供運動覺刺激;撫摸、輕拍、母子身體的接觸提供觸覺刺激;母體的氣味,乳汁的氣味,乳汁的甜、鹹等為寶寶提供嗅覺、味覺刺激等。
第二,繼續給予音樂刺激。在寶寶睡醒的時候播放一些歡快的樂曲;睡眠時也常播放一些“背景音樂”,因為新生兒差不多有一半時間處在淺睡眠狀態,音樂刺激仍是有效的。
第三,讓寶寶適度啼哭和運動。細心觀察寶寶的不同啼哭,對他們不餓、不冷、無病的一般啼哭常不予理睬。一般啼哭不僅有利於肺的發育和呼吸功能鍛煉,也為寶寶提供了刺激;此外,為寶寶安排一些簡單的運動,如肢體的輕度運動和頭頸運動等。
第四,適當增加各種感覺器官的刺激內容。如光線的強弱變化、顏色的變換、畫麵的變更、玩具的變化等,提供豐富視覺刺激;朗讀聲、說話聲、哭笑聲、敲擊聲等各種聲響提供聽力刺激;時常變換體位提供平衡覺刺激;改變食物味道,提供酸、甜、苦、鹹等味覺刺激;提供香味的嗅覺刺激。
14.為寶寶準備懸掛玩具
新生兒睡醒時,他們會睜開眼睛到處看,所以應該為寶寶預備幾幅掛圖。一般寶寶最喜歡的是模擬母親臉的黑白掛圖,也喜歡看條紋、波紋、棋盤等圖形。掛圖可放在床欄杆右側距寶寶眼睛20厘米遠讓他觀看,每隔3~4天應換一幅圖。
家長可觀察寶寶注視新畫的時間,一般寶寶對新奇的東西注視時間比較長,對熟悉的圖畫注視的時間短。
父母可以在寶寶滿月後換上彩圖,另外在寶寶房間懸掛一些晃動的彩色氣球、吹塑球、小燈籠以及能發出悅耳聲音的彩色旋轉玩具等,讓寶寶看和聽。懸掛的玩具品種可多樣化,還應經常更換品種和位置,懸掛高度為30厘米左右。寶寶看到這些懸掛玩具後,會安靜下來,不哭也不鬧,顯得很愉快。
另外,室內牆上也可掛一些彩畫或色彩鮮豔的玩具。當寶寶醒來時,大人可把他們豎起來抱抱,讓寶寶看看牆上的畫及玩具,同時可告訴他們這些畫和玩具的名稱。當寶寶看到這些玩具,聽到媽媽的聲音,就會很高興。
15.注意寶寶智力的第一次飛躍
荷蘭心理學家經多年研究觀察發現,孩子智力發展有多次飛躍,每次飛躍發生時間間隔大體相同,而且在開始出現變化時孩子都有幾天或幾周表現得不安寧。如果父母對此十分關心,那麼孩子會更快、更容易地度過這些階段。
寶寶智力的第一次飛躍時間是出生後第5周左右,這時所有的感官都開始工作,並且迅速成熟。變化最明顯的是寶寶啼哭時第一次流淚,也更多地以微笑表示高興;對氣味和動靜會做出較明顯的反應。
16.寶寶的智力訓練
寶寶的智力訓練可以從剛剛出生就做起。如何做呢?
(1)飄動的絲帶:將幾條不同顏色的彩帶組成一束,掛在離寶寶眼睛30厘米的一側,最好掛在窗戶附近,讓微風將絲帶吹舞起來,或者在絲帶旁用電風扇吹。當絲帶迎風飄動時,寶寶的視覺得到了滿足。當然,也可以掛其他的東西。
(2)鈴鐺:讓寶寶握住鈴鐺等發出聲音的小型玩具,起初父母需握住他的手一起揮動,練習數次,寶寶就能自己揮動。然後適當增大玩具的體積、重量,使寶寶提高有意識抓握的靈活性,促進其大腦發育。
(3)走動:在寶寶高興時,父母可以抱著他們,在室內四處走動,觀察色彩鮮豔的氣球和彩條、有聲音的鈴鐺等。對寶寶來說,他們所看到的一切事物都十分新奇。
(4)傳來傳去:讓寶寶在親人之間抱來抱去,並伴隨親昵的愛語,使他們在父母、祖父母之間來來往往,增進親情,體會愉悅。
17.動作發育與智力發育的關係
兒童運動的發展是以腦的形態、功能為基礎的。現代科學研究發現,在新生兒期,腦細胞的功能尚未發育完善,甚至在2歲以前還有部分的增殖,說明發育中的腦有很強的發展潛力。如果抓緊這個時期進行運動訓練,則有利於大腦和小腦功能的發育,從而促進智力發育。
運動能力的發展是認知、語言等其他能力發展的基礎和前提,這一方麵是指其他能力的發展是在一定的運動能力水平上進行的;另一方麵是指運動本身促進了腦的發育,從而有利於其他能力的發展。由此可見,動作發育與智力發育有著密切的關係。
為了促進兒童的智力發育,從新生兒期就應該注意運動能力的訓練,尤其是一些精細動作,如抓握玩具、搖小鼓等活動,使他們手的觸覺和手眼協調能力不斷提高。
18.盡早建立新生兒的心理依附
有專家對缺乏父母照顧的嬰幼兒進行了調查研究,結果表明,這些孩子中有許多存在明顯的焦慮、緊張等情緒反應。他們易激動、過敏,睡覺時常會驚醒或者難以自然入睡,體重都明顯低於正常標準。
可見,剝奪了孩子依附的基礎,即當孩子得不到來自父母的愛與保護時,直接的後果就是他們無法應付環境的各種刺激。這種無法適應,就意味著失調,就會影響孩子的健康發育,甚至削弱他們機體的防病能力。
所以,盡早建立孩子的心理依附是很重要的。那麼,怎樣建立新生兒的心理依附呢?
正常的情況下,無論母親采用母乳還是牛奶喂養新生兒,母親都應該在給新生兒喂食、換衣服或是抱他們時,與新生兒自動地建立起他們所需要的關係。如果由於某種原因,新生兒需要上醫院觀察或需要特殊護理,母親應該盡可能與新生兒多接觸。即使新生兒處於保育箱中,母親也可以通過小窗孔觸摸、愛撫他們,和他們講話。如果可能的話,還要給新生兒喂奶。建立新生兒心理依附最重要的就是要母親盡量縮短與他們的分開時間。
19.新生兒認知能力的訓練
研究證明,高對比度的黑白圖形對新生兒最有刺激性。父母可以在床欄的右側掛上自畫的黑白臉形,大小與人臉相似,先畫似母親的臉形,讓新生兒在覺醒時觀看,父母可用鍾表記錄新生兒集中觀看的時間。一般新的圖形會引起新生兒注視7~13秒。當新生兒看慣了一幅圖後,注視時間縮短到3~4秒就應該換另一幅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