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論的研究對象是理性人的互動。在諾伊曼、納什等大師的努力下,博弈論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理論體係,已經成為各門社會科學力圖使用的工具。人生處處皆博弈,在生活中,人們的博弈思維時刻在起作用。在戰爭、政治、商業等競爭性的領域裏,人們的策略選擇與人的生存狀態密切相關,博弈思維幾乎發揮到極致。在這種博弈的對決中,我們每個人都是策略使用者。我們時刻都麵臨著不同的行動選擇,時刻都在計算著應當采取何種行動。這種選擇不僅體現在選擇上哪所大學、學哪門專業、從事何種工作等等這樣的大事上,而且體現在買什麼菜、穿什麼衣服這樣的小事上。所以,我們自然可以說,人生處處皆博弈。
眾所周知,博弈的最終目的便是利益的爭奪,這裏的利益是個寬泛的概念,它可以是金錢、名利、榮譽等所有你想要得到的東西。當你所想得到的東西出現競爭的局麵之時這便形成了競局。競爭需要有一個具體形式把大家拉在一起,競爭各方之間就會走到一起開始一場競局。所以形成競局有三個要素:⑴競局的參與者,⑵所爭的資源,⑶競爭的具體形式。競局起源於利益的爭奪,有利益的爭奪是形成競局的基礎,參與競局的各方形成相互競爭相互對抗的關係,以爭得利益的多少決定勝負,一定的外部條件又決定了競爭和對抗的具體形式,這就形成了競局。如圍棋對局的雙方是在競爭棋盤上的空,戰爭的目的經常是為了爭奪領土,古羅馬競技場中角鬥士在爭奪兩人中僅有的一個生存權,武林中人的決鬥常常是為了爭奪名譽……
換句話說,博弈,就是雙方或多方在競局中爭奪利益所采取的策略。比如,田忌賽馬就是一個典型的博弈,當競局中的各方存在多種可選擇的策略時,選擇什麼策略往往成了對競局勝負起決定作用的因素,博弈就是指競局方之間在策略選擇方麵的對抗,它是競局綜合對抗的一個組成部分。博弈是競局綜合對抗的一個方麵,不可能脫離競局而獨立存在,在某些競局中它顯得並不重要甚至不存在,但當競局中的外在力量變得不太重要時,博弈就會上升為主要因素,對勝負起決定作用。這類以博弈對抗為主要特點,其他方麵的對抗處於次要地位的競局可稱為博弈競局。
一般來說,每種競局都不是單一一種能力的較量,而是多方麵綜合實力的對抗。比如,軍事對抗是一種武器裝備、士兵素質、指揮水平和後勤保障能力等多方麵能力的較量;再如武術技擊是一種力量、速度、耐力、身體靈活性等多方麵的綜合對抗。有時,甚至一種經過人工設計的專門進行某一方麵對抗的競局都可以轉變成綜合對抗。比如中長跑比賽本來是一種相當單純的競局,比賽規則的設計就是為了讓運動員單純比賽奔跑速度,但在著名長跑教練馬俊仁的“導演”下,中長跑也被加入了策略對抗的因素,何時領跑何時衝刺都是經過精心計劃的,本來被人為限定的單純對抗也成了綜合對抗;再比如曆史上著名的田忌賽馬的故事,本來是簡單的比賽速度,但經孫臏出謀劃策一番就可以使弱者反敗為勝,實力對抗之外被加入了策略對抗,並且對勝負起了關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