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田園方城的建設(2 / 3)

村書記對著圖介紹村的規劃和想法,我心裏在猶豫:諸滿村是一個曆史名村,又是大書法家顏真卿的故裏。顏真卿身居丞相,是愛國名將,文武雙全,人們隻知道他是書法家,不知道他是一名武將,一名大唐重臣。曆史上記載,顏真卿家鄉於臨沂諸滿村西北2公裏處,臨沂的發源地在方城北一公裏處,現在人稱“古城裏”,距“古城裏”西北2公裏處正是諸滿村。

曆史與今天彙合

據明《陋巷誌》記載:顏盛,字叔台,又字叔震,漢末時任尚書郎,仕魏,曆任青、徐二州刺史,賜爵關內侯。魏文帝黃初年間,任徐州刺史時,攜眷屬由魯(曲阜)徙居琅琊臨沂定居,代傳孝恭,因號其為孝悌裏。

顏氏之先出自黃帝之孫安為曹姓,其裔邾武公,名夷中,字伯顏,孫友別封,為小邾子遂以顏為氏,從此即有顏姓(《顏子研究》)。

在諸滿村的西北處是顏氏墓葬群,集中葬於顏林,故稱顏林村。顏林中顏氏大型墓葬共三座,古柏24棵,其中一棵鬆抱椿堪稱國寶,可惜“文革”期間鬆柏、古墓均被嚴重破壞。據當時曾經挖掘過古墓的村民記述,古墓自北向南,一號墓墓門磚上刻有“泰始八年”字樣(現存費縣文化館)。晉武帝司馬炎第一個年號是泰始,顏盛曾任漢尚書、曹魏青徐二州刺史,關內侯。由此可見,此墓為顏盛之墓。顏盛生於漢末,卒於晉初泰始八年,曆經三個朝代,終年80餘歲。二號墓為魯郡開國公顏真卿之墓。顏真卿於唐德宗貞元年8月28日被叛將李希烈殺害,死於興龍寺,終年76歲。顏真卿、顏杲卿殉國後,其後人在顏林築墳祭祀。明萬曆年間,費縣縣令楊果為顏真卿樹碑並撰文,碑文至今村人猶能道之。三號墓為顏杲卿之墓,與其弟真卿墓並稱二顏墳,以上既是招魂葬,或衣冠塚,也是其後人奠祀先人的明證。顏林村民中至今流傳著風穴墓、無頭將軍等許多有關顏真卿的民間傳說。

據顏氏家族史料記載,唐代“安史之亂”平定後,聖賜“複聖府”祖田(即祭田)四十八頃(4800畝),其中曲阜1200畝,費縣諸滿2200畝,其他三地1400畝。費縣祭田超過曲阜和其他地方,可見費縣顏林和孝悌裏地位的重要。

顏氏的曆史與文化在諸滿村知道的人不多了,如果今天再不挖掘、整理的話,在這次新農村重建中可能就蕩然無存了。

走進這位做了30年村幹部的人家,中間有一個爐子,是冬天用來取暖的,爐子邊上放了不少玉米棒子,估計是燒火用的。我坐下後就催他們快燒水,並動手在茶幾上抓一把花生吃。

這樣一個曆史名城,按現在規劃的新村,有40棟居民樓,顯然不適、不雅。可是不建樓5000人怎麼辦?不建樓就不能在1300畝土地上節約出700畝土地,沒有700畝地騰出,就不可能有上級的資金扶持,沒有這筆錢,諸滿村又談何重建?

村幹部的決心

這是一係列的問題,特別難以解決,一下也找不出答案,來之前,邱鳳香說他們對周書記提出的樓房搬到方城是想不通的。這位幹了30年的老村幹部正準備養老,一聽說周書記要蓋樓搬到方城,就把手一攤說:正好,我可以“退休”了,可是我們怎麼和村民解釋啊?

在與他們交流的過程中,他們一直強調諸滿村是一個大村,以前比方城還大,先有諸滿後有方城。百家姓中,我們村現在就有80多個姓,我們怎麼能往方城搬呢?我笑了,也沒有說話,沒有與他們深談之前盡量不要去否定他們。我千萬不能給村幹部不好的影響,不能讓他們誤認為是政府派來的說客。但實際上這種想法在我與周書記一起下車時,已經存在了。

這些幹部都聽過我的講課,他們一直還在說孫老師你講的課好,你講的課我們記住了。你說“建設新農村,培育新幹部”,幹部是新農村的生產力,說得好,農村就是這樣。

另一個村幹部說:規劃與文化是農村發展的核心,我們諸滿村在朝這個方向發展。

我笑了,因為我進門後很隨便,不見外,一開始就與他們的距離慢慢拉近了。整棟房搬到方城,這類很敏感的話題我是不能提的。我們全部坐下後,沉靜了一會,誰也沒有講話。這時有個書記遞來了一支煙,我接上,村書記點上火,生活中我是不抽煙的,可是農民給的煙我全部抽。

這個過程既是談話,也是瞎聊,也可以說是談心。最後他們把新的規劃遞給我和方洪軍方工看時,我說:“按常理說這個規劃不是我們的事,也不是周書記的事,這些是你們的事,可為什麼又來了呢?我是被周書記的精神感動。年三十前,周書記頂著大雪連夜趕到北京,談諸滿村的規劃。第二天又頂著大雪回方城。另一個原因就是我如果沒有看到這個規劃,不知道你們村是大書法家顏真卿的故裏也罷了,可是這些我遇到了。遇到不說良心不安,一是對不起你們,二是對不起我自己,所以這次我又來了,目的就是想告訴你們,你們的規劃有問題,聽不聽那是你們的事,隻要我良心安了就可以了。”

他們直點頭。村幹部重情重義,動情是最好的工作方法。

幾個村幹部說,孫君教授我們聽你的。我笑了。有他們這幾句話,我才可以放心地說,在這個時候村幹部與我們心理上應該是沒有隔閡了。我接著說下去:

第一,你們村是曆史名村,可是這個規劃隻是一個常規的規劃,並沒有顏氏故裏和文化的特點。顏真卿這麼有名,顏氏後裔散落在全球,每年都有祭拜,這些具備了旅遊的條件,可是規劃的新村中這些元素是沒有的。

第二,從2006年到今天,農村發生了多大的變化。現在做城鄉一體化,你們村距方城這麼近,今天你們做的是城鄉一體化,要與中央精神、政策一致,要做示範與典型,要抓住政策機會,可以爭取到發展資金。但是你們的想法還是老思想,怎麼建新農村?

今天你們的孩子還想種田嗎(幾個村幹部搖搖頭說根本不會)?城鄉一體化就是把部分農民引入城市,成為市民,減少農民,讓土地集中,實行農業機械化、產業化,不然一人一畝土地不是要永遠窮下去了嗎?

幾個幹部說,您說的正是我們想的。我們幾個幹部都五六十歲的人了,諸滿村如果在我們手裏不能再有輝煌,那我們這輩子就白活了。

第三,你們想一想,整棟樓房建在村裏是可以的,可是汙水怎麼辦?垃圾怎麼辦?樓壞了你們村有錢修嗎?二樓地板漏水到一層,是一層來修還是二層來修呢?每天小區的路燈費由誰出呢?如果這些問題不能解決?不出兩年,40棟樓房就是諸滿的垃圾樓,你是拆還是炸呢?

劉書記聽了直抓頭,幾個村幹部聽了都說建不得,建不得。劉書記說,您看我們村怎麼辦呢?我一邊吃著他們家的花生,一邊說你們村的規劃與建設要分幾步走:

要想讓諸滿的建設在你們手裏有個樣子,第一步就是要讓村裏的年輕人走出村莊,離開土地。讓年輕人住到方城,到城市去,把土地集中,讓農業走向現代化。具體做法就是讓三分之一的人,即將近1500人搬到方城,把大樓蓋到方城去,諸滿要騰出700畝土地。700畝土地集體經營,讓集體有錢。第二步是讓40~65歲的人在家務農,照顧孩子。他們可以住在小四合院,守著土地,並開始規模化經營,把有機農業引入村莊,讓旅遊成為諸滿的主體經濟。第三步由政府和集體為殘障老人、五保戶,做好養老工作。他們可以全部住到敬老院,這樣又可以節約更多的土地。最理想的是你們節約出700畝地。有這700畝地,才能爭取到國家政策上的錢。

第四步,是重修諸滿文化旅遊名村。現在哪是什麼名村,就是一個普通村,破破爛爛。所以這次重建就是要把住房、顏家弄堂、顏氏老屋、顏氏學堂、顏家廣場、顏廟等一一恢複。這些建築不僅是房子,還應該是曆史。你們村要成為書法名村、旅遊村,關鍵是要讓小孩都喜歡書法,村民要喜歡書法,做鞋底,打花鼓,這才是一個活的、有文化的顏氏名村,而不是一個死的、表麵的、虛假的文化名村。就顏林村來說吧,這是一個為顏家守墓的村,現在好了,把顏家墓平了,房子建到墓上了,豈有此理。

第五步,解決環境問題。環境分為人與人的環境,自然環境和精神環境。文化村、旅遊村、名村第一件事就是幹淨。現在看看,村裏垃圾遍地,家裏院裏亂成一團。這些事不難,就是要勤快一點,要少打牌少喝酒。你們要學習,要解放思想,村裏不幹淨,旅遊就想都不要想了。垃圾要分類,多種本地樹種,房前屋後種花就是現在你要做的事。要組織村裏的義務工,開展垃圾回收,環境監察,文化廣播,一定要倡導每個村民一年為村裏做一件好事,沒有做好事的要記下,要公示。

要注意的是你們要團結,好的領導班子是做成事必須具備的,齊心協力才能成功。你們自己想好了,才可以做這件事。你們想在自己手裏把諸滿變個樣,那是你們受黨教育多年,有責任感。可是要真的做好這件事可不是小事,你們必須要準備脫兩層皮,被人罵,被指責,要準備好吃三年的苦,這是一定要準備好的。

在做事的過程中,規劃要先行。要出去看看,參觀一下、了解一下外麵的世界。解放思想非常重要,不出去也可以,那就是嚴格按圖紙做。

這些問題你們考慮好了嗎?

村幹部沒有說話,在思考。我說如果你們在城裏有一套房與在村裏有一套房(老人的)相比,價值多少你們知道嗎?為什麼農民都往城裏跑,農民都在城市打工?現在是機會。在城裏一套房實際市場價格你們知道嗎?這等於你們撿來的。城裏的房你們住也可以,將來不住又可以出租。城裏有房子,農村有土地,你們既享受城市公共服務,小孩讀書、公交、醫院、水電氣等,又能享受中央對農村的優惠政策。我們今天做的一切為了什麼?村幹部說是為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