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產後護理(1 / 3)

1.新媽媽產後第一天需要知道的事有哪些

寶寶出生的時刻,是新媽媽最痛苦的時刻,也是家人最興奮的時刻,興奮之餘,不要忘了,當新媽媽從產房出來那一刻起,就開始坐“月子”了,這個月子過得好不好,直接關係到新媽媽以後是否會留下後遺症。所以,準媽媽們就得提前了解產後如何保養,尤其是產後第一天需要知道的事情。

(1)身體正常狀況:體溫略高。在剛分娩後的24小時,新媽媽的體溫會略有升高,一般不超過38℃。在這之後,新媽媽的體溫大多會恢複到正常範圍內。

脈搏略緩慢。由於子宮胎盤循環的停止和臥床休息,新媽媽脈搏略為緩慢,每分鍾60~70次;呼吸每分鍾14~16次;血壓平穩,變化不大,如果是妊娠高血壓綜合征患者血壓可明顯下降。

子宮位移。分娩第一天,子宮底大約在平臍或臍下一指,大約在產後10天降入骨盆腔內。

下腹陣發疼痛。剛分娩後,新媽媽會因為宮縮而引起下腹部陣發性疼痛,這叫做產後宮縮痛,一般在2~3天後會自行消失。

(2)分娩後好好休息:因為分娩過程耗盡了新媽媽的體力,所以休息是最重要的,以確保體力的恢複。

現在很多都是母嬰同室,寶寶與新媽媽在一起,每隔3~4小時就要哺乳一次,還要給寶寶換尿布,尤其寶寶一哭鬧,新媽媽就更沒時間睡覺,所以新媽媽應爭取時間休息。

(3)給寶寶喂奶:大腦發出信號增加乳汁的分泌,隻有盡早哺乳,才能盡快形成神經反射,增加乳汁的分泌。新媽媽產後可泌出少量黏稠、略帶黃色的乳汁,稱為初乳。初乳含有大量的抗體,從而保護寶寶免受細菌的侵害,所以應盡可能地給寶寶喂初乳,減少新生兒疾病的發生。這是所有奶粉無法替代的。這樣做還有利於新媽媽自身的子宮收縮。

分娩後半小時就可以讓寶寶吸吮乳頭,這樣可盡早建立催乳和排乳反射,促進乳汁分泌。哺乳時間以5~10分鍾為宜。哺乳的時間和頻率與嬰兒的需求,以及新媽媽感到奶脹的情況有關。剛分娩的新媽媽身體虛弱、傷口疼痛,可選用側臥位喂奶。每次哺乳後應將寶寶抱起輕拍幾下,以防溢奶。

(4)吃些有營養的食物:產後新媽媽身體比較虛弱,應補充一些有營養的食物。吃些清淡的流食,但要營養豐富,如粥、蔬菜湯、豆腐湯等,有利於下奶。還要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不僅增加維生素的攝入,而且對防止便秘也有幫助。剖宮產新媽媽的進食時間定在術後6~8小時,目的是避免新媽媽在麻醉期內,正常的生理反射尚未恢複而發生嘔吐或吸入性肺炎等。

(5)觀察產後出血量:產後出血是新媽媽第一天最需要注意的問題。出血過多可導致休克、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甚至死亡。

新媽媽在分娩後2小時內最容易發生產後出血,所以分娩後仍需在產房內觀察。經過產房觀察2小時後,新媽媽回到病房,自己也要繼續觀察。一旦陰道有較多出血,應通知醫生,查明原因,及時處理。

(6)盡快排氣:剖宮產的新媽媽應盡快排氣。手術容易使腸道受刺激而使得腸道功能受到抑製,腸蠕動減慢,腸腔內有積氣,因此術後會有腹脹感。剖宮產新媽媽6小時後可以飲用一些排氣類的湯,如蘿卜湯等,以增強腸蠕動,促進排氣,減少腹脹,同時也可以補充體內的水分。

(7)適當地活動身體:自然分娩的新媽媽6~12個小時就能試著慢慢下床走動。這樣可以增強腹肌收縮,促進子宮複原、惡露排出、增進食欲,防止尿瀦留和便秘發生。切記要做適度活動。剖宮產新媽媽在醒後也可以做些簡單活動——產後保健操。

(8)良好的休養環境:注意衛生,室內溫度適宜。從產房轉至病房後,室內溫度一般控製在18℃~20℃,空氣新鮮,通風良好,但要注意避免直接吹風。在房間內不要吸煙。居室內要清潔舒適。親友此時應少來探望。由於剛分娩後的新媽媽需要靜養以恢複體力,尤其有慢性病或感冒的親友更是不要來探視新媽媽及新生兒,以免引起交叉感染。

(9)個人衛生:產後出汗量多,睡眠和初醒時更多,有時可浸濕內衣,常在數日內自行好轉。居室要通風,讓新鮮空氣進入室內。新媽媽產後衣著要舒適,冷暖適宜,千萬不要過分捂,使汗液不能蒸發,影響體內散熱。尤其在炎熱的夏天,容易造成產後中暑。注意個人衛生,應該像平時一樣刷牙、洗臉、洗腳、梳頭,飯前便後洗手,喂奶前洗手。

(10)產後盡快排尿:自然分娩的新媽媽在分娩後4小時即可排尿。少數新媽媽排尿困難,發生尿瀦留,其原因可能與膀胱長期受壓及會陰部疼痛反射有關,應鼓勵新媽媽盡量起床解小便。如仍不能排尿,應進行導尿。

2.產後什麼時間喂奶

寶寶出生後半小時,就要享受人生的第一頓美餐了。順產後30分鍾內就要母嬰接觸,即使未開奶也要讓寶寶吮吸新媽媽乳頭;剖宮產後的新媽媽麻醉未完全清醒,但隻要有應答反應,也要由別人抱著寶寶進行母嬰接觸。母嬰接觸會對乳房產生生理性刺激,有利於開奶。最初,乳汁的量非常少,並且含有輕瀉成分,能使寶寶體內的胎便完全排出。胎便是寶寶胎兒期積存在腸管中的糞便,在他出生後1~2天排出,如果不完全排出就會使寶寶血液變得混濁,血液循環受阻,影響寶寶的健康。

剛“開奶”時,寶寶吸力弱,乳房內還沒形成流暢的“生產線”,頭幾口很費力,寶寶吸不出乳汁,就會大哭。但多吸幾次後,乳汁就順暢地分泌出來了。盡管量少,也足夠新生寶寶的需要,不要因為寶寶的哭鬧,就順手拿起奶瓶喂他,這樣既不利於胎便的排出,也會影響泌乳反射的形成。寶寶吸吮乳房次數多了,乳汁分泌自然就會多起來。

產後半小時“開奶”還可以培養新媽媽和寶寶親密的關係。在吸吮的過程中,他會感覺新媽媽的體溫,聞到新媽媽的氣味,對新媽媽產生依賴和信任,並因此獲得安全感。

3.喂奶的正確姿勢是怎樣的

剛開始喂奶的新媽媽,往往累得一身汗,胳膊酸了,脖子僵了,這往往就是因為喂奶姿勢不正確所致。正確的喂奶姿勢是“三貼”:胸貼胸、腹貼腹、下頜貼乳房。新媽媽用手托住寶寶的臀部,肘部托住寶寶的頭頸部,寶寶的上身躺在新媽媽的前臂上,這是寶寶吃奶最舒服的姿勢。正確的喂奶姿勢還有利於防止乳頭疾病的發生。

每次喂奶前要洗手以預防感染。可用幹淨的專用濕毛巾把乳頭擦洗幹淨。喂奶時新媽媽可用食指和中指輕輕地夾住奶頭,將整個乳頭包括乳暈都塞入寶寶口中,這樣能防止乳房堵住寶寶的鼻子,影響呼吸。每次喂奶後,應將嬰兒抱起,頭靠在新媽媽肩上,輕輕拍打其背部,以排出胃內空氣,防止吐奶。可根據嬰兒需要隨時哺乳,注意每次喂奶後都應將乳汁排空。

4.新媽媽如何科學坐月子

我國女性分娩後素有坐月子傳統,而歐美國家的新媽媽在分娩後幾小時就下床運動。分娩後到底要不要坐月子?現在應該怎樣坐月子呢?

傳統坐月子主要講究“三忌”:忌風、忌水、忌走動,如新媽媽分娩後3天內不可下床走動,月子期間不可洗澡、不可見風等。這在過去醫療水平不高時有一定的道理。過去我國女性往往生多胎,而且與男性一樣從事重體力勞動。“忌走動”是為了使新媽媽更好地恢複體能,避免造成子宮脫垂等生殖器官損害;“忌風”“忌水”是為了使產後抵抗力降低的新媽媽免受病毒感染。

現代醫療水平得到很大提高,新媽媽隻生一胎,“一人生子全家照顧”已成普遍現象。需要忌諱的是現代坐月子的新“三忌”——忌集中進補造成營養過剩,忌急於恢複體形而過量運動,忌社交過多造成交叉感染。

以往講究“一個月子吃18隻老母雞”,現在可以分段進補、均衡飲食。有的新媽媽急於恢複體形,可在充分休息後適量參加運動。此外,現在生孩子是家族大事,各種探視既不利於新媽媽休息,也增加了交叉感染幾率。新媽媽要善於利用增加的休息時間,堅持母乳喂養,多做親子交流。以下是科學坐月子的方法。

(1)注意休息:休息是坐月子的頭等大事。產後一定要在家裏靜養,注意睡眠,不要讓自己再疲勞,但絕不要整月躺在床上。通常,在寶寶出生後的第二天,產婦就應該下地走動。

(2)注意子宮恢複情況:產後要注意觀察子宮的恢複情況,也就是要觀察惡露的顏色由紅變白,數量由多漸少,由血腥味到無味,一般一個月後應排淨,若惡露不淨或出現異常,就要及時看醫生。要記得在產後6~8周後去醫院做產後檢查。

(3)保持精神愉快:產後的女性,由於生理上的變化,精神比較脆弱,加之壓力增大,有可能發生產後抑鬱症。因此,一定要在家裏保持歡樂的氣氛,尤其是丈夫應該多體諒妻子,在精神和生活上都給予支持。

(4)合理安排飲食:產後的前幾天,產婦的身體非常虛弱,既要恢複自身的生理功能,同時還要哺乳,因此需要充足的熱能和各種營養素,同時還要照顧到尚未完全恢複的腸胃功能。

(5)保持清潔衛生:從產後的第二天起,可以和往常一樣,正常地梳頭、刷牙、漱口。梳頭會使血流通暢,精神增加。如果牙齦有點問題,可以先用紗布包住手指漱口,可活血通絡、牢固牙齒。

(6)適當鍛煉身體:堅持在月子裏進行必要的身體鍛煉,做一些產後體操,可以很好地恢複體質、體形。

(7)絕對避免性生活:女性的生殖器官經過妊娠和分娩的變化及創傷,必須經過一段時間才能恢複正常,新媽媽身體的全麵恢複需要56天。正常分娩56天後,才能開始性生活,而且最好是月經恢複後再開始性生活。上產鉗及縫合術者,在傷口愈合,瘢痕形成後才能開始性生活若是剖宮產,那就至少要等到3個月以後了。

5.春季坐月子應注意什麼

春季,萬物複蘇,氣候逐漸變得溫和起來。但是,春季的風比較寒冷,中醫講“風為百病長”,新媽媽在春季分娩後,身體非常虛弱,腠理空疏、百節空虛,這時風邪最容易乘虛而入,導致新媽媽出現感冒、頭痛、四肢關節疼痛等症狀,所以春天坐月子,新媽媽宜清淡飲食兼保暖。

(1)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定時開窗,讓早春的新鮮空氣進入房間,讓寶貝和新媽媽呼吸到新鮮的空氣。室溫一般保持在20℃左右,濕度在60%左右比較合適。要注意的是,不要讓風直接吹到新媽媽和寶寶。

(2)不吃燥熱、辛辣、油膩的飲食:春季好多蔬菜都陸續上市了,新媽媽可以適當吃些新鮮的蔬菜。盡管補養很重要,最初幾天還是吃些清淡、易消化、營養豐富的食物為好。油炸、油膩食物及辛辣飲食容易加重便秘,也會影響乳汁分泌,或通過乳汁刺激嬰兒誘發濕疹、腹瀉等疾病。可多喝些湯類,如燉母雞湯、魚湯、小米粥等,如果再配以適量的新鮮蔬菜、水果,就更有益於新媽媽身體複原和哺乳。

(3)適當活動及做產後健身操:早期下床活動,有助於體力恢複、排尿和排便,可以避免和減少靜脈栓塞的發生率,使腹肌張力盡快恢複,以避免腹部皮膚過度鬆弛。

自然分娩的產後新媽媽應該於產後6~12小時起床,開始稍加活動,產後2日內可在室內隨意走動,再按時做產後健身操。做會陰側切和剖宮產的產後新媽媽可推後至產後第3日起床,開始稍加活動,待拆線後傷口不感覺有疼痛時,再增加產後操。產後健身操應該包括抬腿、仰臥起坐的動作,這樣可以增加腹肌的張力;也要增加縮肛動作,其目的是能達到鍛煉骨盆肌及筋膜的作用。產後2周時開始增加胸膝臥位的動作,以預防和糾正子宮後傾。

(4)注意保暖:北方初春是春寒料峭,有春風刺骨之說。春季裏坐月子的新媽媽保暖仍然是重要的,可以根據自己的要求穿戴,注意穿寬鬆、舒適的衣服,以免影響乳房血液循環和乳腺管的通暢,引發乳腺炎。產後出汗多,應該穿吸水性好的、純棉質地的內衣。體質好的新媽媽可在產後2周後到室外走一走,但要在風和日麗的好天氣時到室外活動一下,時間不宜過長,不應感到疲勞為度。

(5)春季洗浴衛生:春季可以在產後3天洗浴。室溫在20℃~22℃。浴水溫度在37℃左右。浴室不要太封閉,不能讓新媽媽大汗淋漓,以免頭暈、惡心。但春季風沙較大,尤其在北方春風很大,新媽媽洗浴時不能開窗戶,以免受風。母乳喂養的新媽媽,乳汁常常沾濕衣服;血性惡露產後最初幾天比較多,常汙染內褲。所以內衣、內褲應每天換洗,以防感染。

(6)產後和健康檢查:第一次訪視應該在出院後的3日內,第二次在產後的第14日,第三次在產後的第28日;產後新媽媽要把寶寶和自己的健康情況,如飲食、大小便、惡露及哺乳等情況及時告知來訪者,以及時得到她們的指導。在產後42天進行健康檢查,以便醫生了解新媽媽的恢複情況。了解全身和盆腔器官的恢複情況,及時發現異常,防止後遺症,有的新媽媽因為初為人母,忙的頭昏腦漲,抽不出時間做產後檢查,這是不應該的。

6.夏季坐月子應注意什麼

(1)室內的溫度不能過高,要經常開窗通風換氣,保持室內空氣清新。最好選擇在上下午或早晚各通風20~30分鍾,通風時新媽媽和寶寶可以換個房間。不要采用對流的形式,以免新媽媽受涼。雖然是夏天,也要穿上長衣、長褲和襪子。新媽媽不要整天待在空調房內,可以選擇清晨或傍晚天氣不是太熱的時候,走出房間活動活動,讓身體自然出汗。

(2)當空氣中濕度過大時,可以使用空調的排濕功能。室內濕度保持在55%左右最合適。

(3)室內溫度應保持在25℃左右,以感覺舒適為宜。必要的時候可以開空調,或者使用風扇,但一定要避免直接吹到新媽媽。空調的過濾網一定要經常衝洗,防止細菌滋生。

(4)應該堅持每天淋浴,水溫應合適,這樣才能保持肌膚的毛孔通暢,正常的排汗。淋浴時注意外陰的清潔,不過千萬不要灌洗陰部或進行盆浴,否則容易引起感染。淋浴後,應把身體擦幹,以免著涼。剛剛洗浴完畢,不宜進入通風的環境。

(5)洗頭後不要使用吹風機,即使是熱風也不可以。最好的方法就是自然風幹。

(6)月子期間最好謝絕親戚、朋友的探望,可以避免人多使室內空氣汙濁,或帶來細菌和病毒,威脅新媽媽和孩子的健康。

(7)月子裏應該保證每天8~10個小時的睡眠時間。即使夜裏因為寶寶吃奶或哭鬧無法睡好,白天也要趁寶寶睡覺的時候抓緊時間休息。

(8)忌用風油精。風油精具有提神醒腦、解暑避邪、祛風鎮痛、驅蚊止癢等功效,但它的主要成分之一樟腦卻具有一定的毒性作用。剛出生的寶寶體內缺乏葡萄糖磷酸脫氫酶,如果新媽媽被蚊蟲叮咬後大量使用風油精,樟腦會隨氣味透過新生兒嬌嫩的皮膚和黏膜滲入血液中,引起嬰兒黃疸症。

7.秋季坐月子應注意什麼

(1)注意室內溫度和濕度:秋季氣候變化多端,忽冷忽熱。白天氣溫較高,室內的溫度也會上升,如果溫度在25℃~26℃,可不必開空調,注意保持室內空氣清新就可以了如果氣溫高於28℃,就應當輕微開窗通風或短時開空調以便使室溫合適。秋天一般有兩個特點:風和燥。產後的新媽媽由於身體較虛,應當避免在通風處乘涼,如果室外有風,那麼室內通風時應避免過堂風,可以將一個方向的門窗打開,將對麵門窗關閉,如果風很大,在新媽媽居住的房間內應盡量不要開窗以免受風。

適當的室內濕度不僅可以使新媽媽舒適,對於新生寶寶更是重要,由於寶寶的皮膚很嬌嫩,幹燥的空氣會對他造成傷害,適當的濕度對於寶寶的健康非常有益。秋天風多,新媽媽一旦到室外去,一定要戴頂薄帽,以免受風感冒。

(2)注意休息活動兩不誤:由於秋天溫差較大,應該注意及時更換衣服,中午較熱的時候可以適當少穿,但仍應穿長褲及較薄的衣衫,穿布襪和平跟布鞋。產褥期本來褥汗就多,不要再特意加衣服,以免大量出汗,反而容易感冒,秋天天氣雖然已經變涼,但醫院仍偶爾會見到中暑的新媽媽,原因就是過於保暖導致的。如果本身褥汗很多,就應該增加食物中的鹽含量,以保證體內電解質的平衡。

晚上溫度比較低,不要開窗睡覺,並且注意加蓋適當厚的被子,以保暖不過熱為度,晚上起來喂哺嬰兒的時候,不要因為過急而不穿衣服,以防受涼。對於剖宮產和會陰側切的新媽媽,因為身體有刀口存在,更應當注意大量出汗而影響刀口的愈合。保持切口處幹燥是刀口愈合的重要條件之一。

孕期由於生理變化使得身體韌帶鬆弛,盆底肌張力減低,腹部脂肪增厚,適當的運動對體力的恢複還是很有必要的。順產的新媽媽當天就可以下床活動,第二天就可以進行少量的四肢活動,但動作要緩,運動量要小,要在保證休息的情況下適當活動,其次逐漸恢複體力,產褥期過後才能談到“體能訓練”。

產後一周後可以做收縮肛門動作,以利於盆底肌的恢複,也可少量做恢複腹肌功能的動作。有會陰側切的新媽媽,因為側切時將盆底肌肉剪開,雖然產後幾天縫線已拆除,但肌肉的愈合尚待時日,所以收縮肛門恢複盆底功能的訓練應在產後6周後再開始,下肢的活動也相應比順產新媽媽晚,而且動作幅度不要太大,以免影響了刀口的愈合。

剖宮產的新媽媽主要是腹部有一個刀口,一般肌肉隻是被向兩側鈍性拉開,並沒有被剪斷。恢複腹肌力量的仰臥起坐等最好在產後2~4周進行,量亦要少,不要活動過度。因盆底肌沒有受損,可以在產後數月內即可進行相應鍛煉。至於體重增加過多的新媽媽,也沒必要過於擔心,注意產後進食適量,減少脂肪攝入,隨著寶寶斷奶及上班後體力活動增加,體重會逐漸恢複。產褥期不要刻意減肥,適當飲食,保證母乳充足,體重便會自然下降。

(3)注意滋補適宜:秋天不像夏天那麼炎熱,正是滋補的季節,對於新媽媽來說,秋天坐月子沒有了夏季進補的諸多禁忌,但是也並非補得越多越好。秋天除了進補一些魚湯、雞湯、豬蹄湯,還應當加入一些滋陰的食物,如梨水、銀耳湯等以對抗秋燥給人體帶來的不利。而補氣較重的人參、甲魚等應適量食用,不宜過多。

秋天正是瓜果豐收的季節,水果含有大量的維生素及纖維素,對於新媽媽體力的恢複和腸道健康皆有益處。但應該注意不要食用過涼的水果,不要空腹吃水果,也不能吃過於酸、短期刺激性過大的水果。更要注意的是不可貪多,每日一次,少量即可。

(4)享受充足陽光:新媽媽和寶寶在秋季不但要注意保暖,更要適時的曬曬太陽。因為陽光中的紫外線是純天然殺菌劑,更能有效地幫助寶寶退黃疸。所以在每天午後沒有風的情況下,可以適當地打開窗戶曬曬太陽,因為紫外線無法穿透玻璃窗。新媽媽和寶寶的房間裏不宜有任何盆栽或者花束。因為花粉或植物纖維會傷害體弱的新媽媽和新生寶寶的呼吸係統,甚至導致過敏症狀的發生。

8.秋季坐月子如何營養飲食

正在坐月子的新媽媽可以適當吃點野菜。因為野菜營養豐富,與栽培蔬菜相比,蛋白質高20%,礦物質含量也多。以蕨菜為例,其鐵質、胡蘿卜素、維生素C的含量分別為大白菜的13倍、1.6倍和8倍。又如馬蘭頭,含鐵量是蘋果的30倍,是橘子的10倍。

秋季盛產的綠葉蔬菜中,最著名的要屬菠菜和甘藍了。菠菜含有豐富的葉酸和鋅,甘藍則是很好的鈣源。

月子期間,每天如能保證吃上一大盆蔬菜沙拉,那就最好不過了。甘藍、洋蔥、番茄、紅黃彩椒和黃瓜,加上一點食鹽和橄欖油拌勻,不但能促進食欲,更可以滿足哺乳期新媽媽一天所需的大部分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素,有助於新媽媽溫和補身,使身體盡快康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