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配方乳喂養時應注意什麼
首先要為寶寶選擇合適的奶瓶(含奶嘴)。奶瓶及奶嘴的清洗、消毒一定要徹底,並使用清潔飲用水調製寶寶配方食品,否則極易引起寶寶腹瀉。配方乳喂養還有以下注意事項。
(1)水必須完全煮沸,不要使用電熱水瓶熱水,因其未達沸點或煮沸時間不夠。
(2)不要用純淨水或礦泉水衝奶粉。純淨水失去了普通自來水的礦物元素,而礦泉水的礦物質含量多且複雜。目前家庭用自來水都經過了科學的處理,質量符合標準,自來水煮沸後,放涼至40℃左右,再用來衝奶粉就可以了。可將水滴至手腕內側或手背,以不很熱(略燙手)為合適。因為水溫過高,會使奶粉中的乳清蛋白產生凝塊,影響消化吸收。另一方麵,某些對熱不穩定的維生素將被破壞,特別是有的奶粉中添加的免疫活性物質會被全部破壞。
(3)衝調的奶粉量及水量必須按罐上指示衝泡,奶水濃度過濃或過稀,皆會影響寶寶的健康。奶粉濃度不能過高,因其中含有鈉離子,需要加足水量稀釋。否則寶寶飲用後,會使血管壁壓力增加,胃腸消化能力難以負擔,腎髒的排泄能力也難以承受,甚至發生腎衰竭。但是,奶粉衝得太稀也不行,會導致蛋白質含量不足,同樣也會引起營養不良。
(4)每次喂奶時間為15~20分鍾,不宜超過30分鍾。喂奶時應把奶瓶垂直於嘴,若奶嘴有兩孔時,兩孔對著兩側嘴角,使奶嘴處充滿奶液,以免寶寶吸入很多空氣而引起腹脹、溢奶。每次喂奶結束時,奶瓶中應有剩餘奶,以便母親觀察食入奶量並確認寶寶是否喝足。寶寶喝完奶後,需要輕拍寶寶背部排氣。兩次喂哺間隔一般在3~4小時,每次喂奶不必強求寶寶把奶瓶內的奶喝完。剩餘的奶汁應立即處理掉,不能再吃,並及時清洗奶瓶,避免細菌生長。
(5)泡好的奶粉在未吃過的情況下,常溫存放不能超過2小時。衝調好的奶粉不能再煮沸,否則會使蛋白質、維生素等營養物質的結構發生變化,從而失去原有的營養價值。寶寶喝這樣的奶水,營養的獲得也要大打折扣。
9.為什麼要給寶寶添加輔食
輔食添加的意義不但可以滿足寶寶對營養物質的需要,而且是寶寶學習進食、逐步適應母乳以外的食物、為最後完全停止母乳喂養做準備的過程。通過接觸不同性狀的食物,可逐步訓練寶寶的吞咽和咀嚼功能;可調整寶寶消化係統狀態,使之逐步適應食物改變和調整寶寶對新食物的適應能力;還可以訓練兒童的動作協調性,鍛煉咀嚼、吞咽所涉及的肌肉和神經反射的協調性,有利於牙齒的萌出等,有助於兒童早期形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10.如何合理給寶寶添加輔食
提供寶寶營養的輔助食品形式有3種:液體食物、半固體食物、固體食物。液體食物如菜汁、水果汁(如新鮮的橘子汁);半固體食物如稀粥、米糊、蔬菜泥(深色蔬菜葉、胡蘿卜、番茄、土豆等)、水果泥(蘋果、香蕉、柑橘、橙子、草莓、獼猴桃、葡萄、桃子等)、蛋黃泥、魚肉泥、蒸蛋羹、肝泥、豆腐、爛豆泥;固體食物如軟飯、爛麵、饅頭片、菜末、碎菜、水果片/塊、肉末、碎肉(如肉丸子)。
(1)添加的品種從一種到多種:寶寶開始添加輔食應遵循從一種到多種的原則,每添加一種新食物,應試用幾天,當寶寶適應了這種食物後再開始添加另一種新食物,要逐一添加,如果幾種食物寶寶都適應了,可考慮選擇其中兩三種食物混合喂寶寶。例如,添加米糊,就不能同時添加蛋黃,要等寶寶適應米糊後才能開始添加蛋黃,等寶寶適應了米糊和雞蛋黃後,再添加胡蘿卜泥。
(2)添加的量從少量到多量:添加的輔食量要根據寶寶的營養需要和消化道的成熟程度,開始添加的食物可先從少量開始,每天1次,以後逐漸增加次數和量,並逐步減少母乳喂哺1~3次,為1歲後停止母乳喂養做好準備。例如,從每次1小勺米糊、一天1次開始,讓寶寶嚐試,並注意觀察寶寶大便的變化,如果大便沒有異常,慢慢增加到每次1勺、2勺,每天嚐試2次、3次……直至可以成為單獨的1餐。
(3)添加的濃度從稀到稠、從細到粗:所添加輔食的質地應從稀到稠,逐漸增加食物的黏稠度,如從米湯、爛粥、稀粥,最後到軟飯。輔食的性狀應從細到粗,如從喂菜湯、鮮榨果汁開始,逐漸試喂細菜泥、粗菜泥或水果泥、碎菜和煮軟的蔬菜。添加固體食品時,大人可先將食物搗爛,做成稀泥狀待寶寶長大一些,習慣一些,可做成碎末狀或糜狀,以後再做成塊狀的食物。
(4)注意觀察寶寶的消化能力和過敏反應:當添加一種新食物時,如有嘔吐、腹瀉、出疹子等消化不良反應或過敏症狀時,可暫緩添加,但不能輕易認為是孩子不適應此種食物而不再添加了。待症狀消失後再從小量開始試著添加,如果仍然出現不適反應,應暫停食用並盡快谘詢醫生。寶寶生病、天氣炎熱時,最好不添加新的輔食。
(5)不要強迫進食:當寶寶不願意吃某種新食物時,切勿強迫,可嚐試改變一下給予方式,常常會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可在寶寶口渴時給予少量菜汁或鮮榨果汁,在寶寶饑餓時給予新的食物等。
(6)輔食單獨製作:寶寶的輔食要單獨製作,應不加鹽和調味品。食物原料應新鮮,製作過程要衛生,防止寶寶攝入不幹淨的食物而導致疾病。喂給寶寶的食物最好現做,不要喂存留的食物。
11.給寶寶添加輔食要注意哪些問題
(1)要注意觀察,每次喂食一種新食物後,必須密切觀察寶寶皮膚、大便、體重等情況。添加輔食後要注意觀察寶寶的皮膚,看有無過敏反應,如皮膚紅腫,有濕疹,應停止添加這種輔食。注意觀察寶寶的大便,如果寶寶在添加輔食後大便稀、發綠,可能是輔食添加得有點過急、過多,超出了胃腸的消化能力所引起寶寶添加輔食後如有食物原樣排出,應暫停加輔食,過一兩天後,寶寶狀況較好才可進行。寶寶不吃不要強迫,下次再喂也沒問題。每個月給寶寶稱一次體重,如果體重沒增加,奶量就不能減少。體重正常增加,可以繼續喂輔食,並減少母乳或牛奶的攝入量。
(2)健康時添加,當寶寶生病或對某種食品不消化時不能添加,以後再試試。
(3)第一次喂新的食品或固體食物時,寶寶可能會將食物吐出來,這是因為他還不會吞咽或不熟悉新食物的味道,並不表示他不喜歡,要有足夠的耐心多嚐試幾次。
(4)創造愉悅的進餐氛圍,最好在寶寶心情舒暢的時候,給寶寶添加新的食物。
(5)添加輔食最好安排在寶寶喝奶之前,這樣不會因為飽了而無興趣嚐試輔食。
(6)添加輔食的初期,原則上不放糖、鹽等調味品。
(7)一定要選用新鮮的天然的原料,最好現做現吃,製作好的食品放置時間超過2小時,就不要再給寶寶了。
(8)出現拉肚子現象,需要停喂所有輔食,等到腹瀉好了以後再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重新開始。
12.如何為寶寶製作輔食
(1)菜水(汁)的製作:新鮮蔬菜,如青菜、菠菜、油菜、胡蘿卜、白菜等均可。取以上一種新鮮蔬菜,洗淨,切碎;水煮沸後,放入碎菜,煮5分鍾,待溫度適宜時用消毒紗布或清潔雙層紗布擠壓出菜汁,裝入奶瓶或杯中,即可飲用。菜水(汁)要隨煮隨用,因為菜水(汁)放置後其中的維生素C會逐漸丟失。
(2)果汁的製作:新鮮的水果(橘子、橙子、柚子、西瓜等)洗淨去皮,擠、榨出果汁即可食用。
(3)菜泥的製作:胡蘿卜、土豆、南瓜、紅薯、青菜葉等。取新鮮胡蘿卜或土豆、南瓜、紅薯等,洗淨,去皮,放入鍋中蒸熟或加水煮熟,取出放在碗中用勺壓碎。也可用青菜葉,用沸水煮5分鍾,將煮爛的菜葉放在清潔不鏽鋼篩過篩,篩下的泥狀物即菜泥。為增加口感,可加7~8滴食用油(如熟植物油、香油等)。
(4)果泥的製作:新鮮的水果(蘋果、梨、桃、草莓、香蕉、獼猴桃等)洗淨,削皮,用勺子將果肉刮成泥狀,即果泥。
(5)魚泥、肝泥的製作:新鮮魚類(如鯽魚、帶魚等)、新鮮動物肝髒(如鴨肝、雞肝等)。取新鮮的魚去魚皮、魚頭,洗淨,放入鍋中蒸熟或加水煮熟,取出放在盤中反複清除魚刺,即可食用或添加到粥、軟麵條中食用。肝泥的製作方法與魚泥類似,將新鮮的動物肝髒洗淨,去筋切碎,放入碗中,加適量水蒸熟即可。
(6)水果與果汁的使用方法:果汁是由水果經壓榨去掉殘渣而製成。但這些加工過程都會使水果中的營養成分如維生素C、膳食纖維等發生一定量的損失。所以,當嬰兒能夠進食半固體和固體食物時,應盡量選擇新鮮水果用勺刮成泥狀或切碎喂給嬰兒。
13.如何為寶寶添加調味品
(1)6個月後可吃植物油: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中國營養學會有關嬰兒膳食營養的要求,半歲以內的寶寶最好的食物是母乳,寶寶通過純母乳或配方奶粉攝取的脂肪足夠用,半歲以內的寶寶就不用額外加“油”了。
6個月之後,寶寶開始添加輔食,這個時候可以適當加“油”。但是,最好選擇香油、橄欖油等植物油,不要給寶寶食用動物油,因其不利於寶寶消化,還可能引起消化性腹瀉。
(2)1歲後可少量吃鹽:當寶寶長到1歲左右,隨著寶寶腎髒功能和消化係統功能的逐漸發育,爛麵條、爛飯、軟飯變成主食後,可以適當地添鹽了。但添加的總量還不能和成人相比,需要嚴格控製,一般控製在每天1克左右,最多不能超過2克。隨著寶寶不斷生長,使用量可以逐漸增加。高鹽飲食會加重寶寶腎髒代謝的負擔,對寶寶的腎功能產生不好的影響,所以“源頭”控製很重要,爸爸媽媽別急著給寶寶吃鹽。
(3)醬油和醋要晚吃、少吃:有些爸爸媽媽以自己的口味來衡量寶寶,認為加些醬油、醋,食物會更有味兒,其實這樣做,會使寶寶對食物本身的感知發生偏差,也在無形中讓寶寶適應了較厚重的口味,將來的飲食偏向於對作料、添加劑的口味依賴,易出現偏食、挑食現象。
寶寶1歲以後,可在食物中適量加一些醬油和醋,改善食物的色、香、味,對寶寶的飲食起到積極的調劑作用。但要注意控製量,少許即可。
(4)辛、麻、辣等味道要杜絕:辛、麻、辣等刺激性強的食物,對於寶寶的嬌嫩胃腸道和口腔、食管黏膜來說是—種損傷性刺激,這些部位的黏膜受到不良刺激後,會發生水腫、充血,甚至糜爛、出血,個別導致潰瘍。反複經常刺激後可形成慢性炎症,使消化吸收能力降低、食欲不良。
爸爸媽媽應該為寶寶做不加辛、辣、麻刺激性調味品的食物,保護寶寶胃腸道少受侵害。更不能從小培養寶寶對辛辣食品的偏愛,或以寶寶能吃辣為榮,要知道寶寶吃辣是以犧牲胃腸道的健康為代價的。
14.寶寶的膳食有哪些特殊要求
(1)寶寶的胃容量小,1歲半以前,以每日3餐加2次點心為宜。點心時間可安排在下午和夜間;1歲半以後,每日3餐加1次點心,點心時間安排在下午。點心不要吃得過多,距午餐時間不要太近,更不能隨便給寶寶吃點心或零食,否則影響寶寶對正餐的食欲和進食量,久而久之,會造成營養失調或營養不良。
(2)除主食外,牛奶或豆漿仍為寶寶最基本的食物,每日要至少保證250~500毫升。豆漿營養價值與牛奶相近,且價格便宜,可與牛奶輪換食用。
(3)糧食不要過精,宜粗細搭配,經常給寶寶吃點粗糧,以免出現維生素B1缺乏症,最好每餐多種穀類混合吃,可提高營養價值。
(4)水果和蔬菜能給寶寶提供大量的維生素C和礦物質,是寶寶不可缺少的食物。寶寶每日蔬菜用量的一半應為橙綠色蔬菜,常見的橙綠色蔬菜有胡蘿卜、柿子椒、油菜、芹菜、菠菜、青葉小白菜等。
(5)肉類、豆類和穀類主要供給寶寶蛋白質。優質蛋白(肉和豆類)要占總蛋白的1/3~1/2,豆類蛋白質占優質蛋白的1/3~1/2.
(6)寶寶對食物的適應力較差,因此不要給寶寶吃有刺激性的、過硬的、過油膩、油炸、黏性的、過甜的食物,少吃涼拌菜和鹹菜。不要突然變換食物種類,否則易引起嘔吐、消化不良、腹瀉等胃腸疾病。
(7)食物仍要軟、碎,烹調上講究色、香、味、形,以適應寶寶的消化能力。烹調時可采用不同顏色的食物搭配或同一種食物采用不同的烹調方法,避免食物的單一化,促進寶寶的食欲。例如,土豆絲+青椒絲+胡蘿卜絲;雞蛋+黃瓜丁;豆腐+西紅柿;蝦仁+黃瓜丁+胡蘿卜丁等搭配。魚可製成汆魚丸、紅燒魚、清蒸魚、燉魚湯雞蛋可采用炒蛋、蒸蛋糕、荷包蛋、蛋湯等不同的烹調方法。
15.怎樣防止寶寶挑食偏食
(1)引起興趣:寶寶一般習慣於吃熟悉的食物,因此對寶寶開始出現偏食現象時不必急躁、緊張和責罵。應采用多種方法引起寶寶對各種食物的興趣。
(2)以身作則:寶寶的飲食習慣受父母的影響非常大,所以父母要為寶寶作出榜樣,不要在寶寶麵前議論哪種菜好吃,哪種菜不好吃;不要說自己愛吃什麼,不愛吃什麼;更不能因自己不喜歡吃某種食物,就不讓寶寶吃,或不買、少買。為了寶寶的健康,父母應改變和調整自己的飲食習慣,努力讓寶寶吃到各種各樣的食品,以保證寶寶生長發育所需的營養素。
(3)食物品種、烹調方法多樣化:每餐菜種類不一定多,2~3種即可,但要盡量使寶寶吃到各種各樣的食物;對寶寶不喜歡的食物,可在烹調上下工夫,如寶寶不吃胡蘿卜,可把胡蘿卜摻在他喜歡的肉內,做成丸子或做成餃子餡,逐漸讓寶寶適應。
(4)不輕易放棄:切不可發現寶寶不吃某種食物,以後就不再做。一定要想辦法逐漸予以糾正。除上述方法外,還可在寶寶饑餓時增加少量新食物,以後逐漸增多,使寶寶慢慢適應。
(5)不要強迫進食:如果想盡辦法,寶寶仍不願吃某種食物,也不必著急,可用與這種食物營養成分相似的食品代替,或過一段時間再讓他吃。切記不能強迫寶寶進食,或者大聲責罵他,這樣一旦形成了條件反射,吃飯便成了一種“苦差事”,反而欲速則不達。
16.怎樣增強寶寶的食欲
寶寶的胃口不好,父母首先應找出原因,然後采取如下合理措施,逐漸增強寶寶的食欲。
(1)寶寶要有充足的睡眠,使大腦得到休息。寶寶的大腦發育還不完善,活動之餘特別需要保護。凡是睡眠好的胃口就好,睡眠不足胃口就不好。
(2)寶寶要有適當的活動,有的寶寶整天被抱在懷裏,整天坐著沒有活動的機會,也是食欲不振的原因之一。在新鮮空氣中進行戶外活動,促進血液循環、新陳代謝,有助於食物的消化吸收。寶寶有適當的活動,就會有好的胃口,當然也不要使他過於興奮。
(3)寶寶飲食要有一定的時間,寶寶到2個月以後,喂哺可以定時。2次喂哺的間隔時間要有3~4小時,這樣可以使食物得到完全消化。體弱或生病的寶寶消化能力差,可少吃多餐,間隔時間也可以短一些。寶寶飲食能定時,到時候就會有饑餓感,胃口就不成問題。從小養成定時喂哺的習慣,可以避免今後進食的困難。喜歡吃零食的寶寶,總是處於不饑不飽的狀態,不可能有好的食欲。飯後吃一顆糖、一塊巧克力,是無害的;在吃飯前給寶寶吃零食,哪怕一小塊餅幹,也會影響寶寶胃口。
(4)提高寶寶的飲食興趣,家長要做一些對寶寶有吸引力的食物,如麵包、饅頭、小餛飩等都是寶寶愛吃的食物;如將饅頭捏成動物形狀,更能引起寶寶的興趣。給寶寶一套餐具,如紅色塑料小碗、小匙,幫助他自己舀,也會增加他的飲食興趣。
(5)不要強迫寶寶一定要吃多少,有些胃口小的寶寶,一聽父母說一定要吃多少,立刻感到惡心,沒有食欲。對寶寶吃飯,家長要保持平靜坦然的態度,不加議論。家長過分擔心,會造成寶寶飲食上的困難。每次給寶寶的食物不要多,可以分幾次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