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總導言(2 / 2)

在這裏不需要對莊子作哲學、美學、文學、藝術方麵的評論和發揮,在這方麵所作的研究,前人已做得太多太多了,我這裏隻是把莊子和禪宗作內在的分析和比較。鈴木大拙先生曾說過:“說莊子之啟迪於禪宗,不如說禪宗之啟迪於莊子。”通過前麵的介紹可以看到莊禪內在的關係,而且可以通過《莊子》文中不斷閃爍出學佛人所熟悉的那些詞語,如“生死亦大矣”、“行者”、“布施”、“無門”,什麼“不將不迎”、“內不放出,外不放入”(即莊子《庚桑楚》篇中的“內揵”、“外揵”),乃至“不二”,真是可以令後世修禪的人大為驚訝的。

在《至樂》篇中,“天下有至樂有無哉?”莊子對“苦”、“樂”詳加剖析,如同佛教一樣,通過眼耳鼻舌身意對“苦”、“樂”的種種感受,展開如同老禪師一樣的批判,大破人們對“苦”、“樂”的種種淺薄的認識,最終歸結為“至樂無樂,至譽無譽”的境界。

在《莊子》的三十三篇中,其精辟、深刻、獨到的語言層出不窮,諸如“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為”、“達生之情者,不務生之所無以為;達命之情者,不務知之所無奈何”、“相忘於江湖”這一類的思想、這一類的價值觀念,對今天的養生、養心學來說,也是極為經典的,對人生有極大的指導意義。

讀《論語》時我們知道,先秦時期已經有很多隱士,包括楚狂接輿、荷丈人、長沮、桀溺等,甚至孔子自己也有隱士情懷。孔夫子在與其弟子的對話中,不是發出了“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吾與點也”這樣的心聲嗎?《論語》中對顏淵的讚歎,其實也是對甘於貧賤的道者、隱士的讚歎。而這些情懷在《莊子》裏得到了極大的舒張和釋放,莊子筆下的那些道者、隱士,已成為中華文化中最為純潔、高尚的人格魅力的象征。在兩漢、魏晉南北朝,乃至唐宋明清,都有一大批優秀人士,不貪戀紅塵而隱居山林。而這一批隱居山林者,其精神支撐一部分來自佛教,一部分來自莊子,而他們的生活形態則更多的是莊子的翻版。

筆者從2004年起,就在成都和廣州兩地逐篇習講《莊子》了,如今已曆八年,共講了其中的二十五篇。而如《逍遙遊》《齊物論》《大宗師》這樣的篇章更是多次習講,正所謂教學相長,受益良多。承蒙東方出版社厚愛,願將這些講記一並出版發行,心中當然高興,但仍有誠惶誠恐的感覺。我不是一個學者,對先秦聖賢們的這些經典缺乏文字訓詁的功底,隻是老實地依據前人注疏的成果,結合習禪的一些體驗,在與一些朋友們共同學習《莊子》時談談自己的感受而已。

總而言之,《莊子》一書,是中華文化寶藏中的精品,在全球一體化加速的今天,不願意看到這些寶藏長期埋沒,為國人所淡忘。所以多年來與一些朋友共同學習、探討這一經典,我希望有更多的有誌者投入其中,品味莊子為我們開辟的智慧境界和獨特的人生情趣。並以此提升和美化、優化人們的價值觀念,並投身於當今的文化思想的建設中。莊子的思想是中國的,也是全人類的,我相信莊子的思想對整個人類文明都會帶來正麵的、崇高的作用。這裏奉詩一首,以表難盡之意:

古人抱誌坐岩穴,欲會陰陽無字書。

目不見兮心不染,懷須暢也氣須舒。

四時代謝鴻蒙外,一念沉浮體象殊。

黃老何幹芻狗意,相吹鼓蕩亦歸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