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有病才有藥,有亂才有治(2 / 3)

所以,“蠢動而相使,不以為賜。”大家互相幫助,今天你幫我忙,明天我幫你忙,大家互相幫忙,好像都沒有什麼目的,都是蠢蠢然然的,並不引以為“賜。”並不是說你幫了我,我幫了你,就要滿懷感恩之心、報德之心,不需要。給了我的,我就受了。就像現在有些少數民族一樣,還是公有製,你的就是我的,我的就是你的,這是一種純樸的原始的狀態。真正在道上過來的人,他知道財富是社會的、大家的,所以,藏天下於天下,並不把這些作為自己的。精神是人類共有的,物質財富也是人類共有的,也是法界整個眾生共有的。不僅是人類,還有其他生靈、植物、動物,在地球上都是處於“法人”地位,它們對大地陽光既有使用權,也有享受權。

像這些“德”達到了最高境界的,當然是“行而無跡,事而無傳。”大家都喜歡看明堯夫婦翻譯的《空穀幽蘭——尋找當代隱士》那本書,真正的“隱士”還要你去尋訪嗎?如果你還有一個“隱士”的名標在那裏,讓人家去找、去尋,那你已經不是隱士了。唐詩裏有劉長卿的“孤雲將野鶴,豈向人間住?莫買沃洲山,時人已知處”的佳句,就是對這類“隱士”的譏諷。所以,“大隱隱於朝,中隱隱於市,小隱隱於山。”真正的隱士,就是無形無跡,你是看不到他的。他也沒有什麼光輝事跡、模範事跡需要大家流傳學習,因為他完全消失在大家的視線之外,大家的感覺之外,你到哪兒去找他呢?他既不是名人,也不是高人,也不是富人,又非有錢有勢,又非智慧絕倫,他種種都不是。所以他就“行而無跡”,自然大家也不感興趣,也就“事而無傳”了。你想流傳什麼呢?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傳給你,或者流傳於世間。

處處奉迎是一種弊病

“孝子不諛其親,忠臣不諂其君,臣子之盛也。親之所言而然,所行而善,則世俗謂之不肖子;君之所言而然,所行而善,則世俗謂之不肖臣。而未知此其必然耶?世俗之所謂然而然之,所謂善而善之,則不謂之道諛之人也。然則俗故嚴於親而尊於君邪?謂己道人,則勃然作色;謂己諛人,則怫然作色。而終身道人也,終身諛人也,合譬飾辭聚眾也,是始終本末不相坐。垂衣裳,設采色,動容貌,以媚一世,而不自謂道諛;與夫人之為徒,通是非,而不自謂眾人,愚之至也。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大惑者,終身不解;大愚者,終身不靈。三人行而一人惑,所適者猶可致也,惑者少也;二人惑則勞而不至,惑者勝也。而今也以天下惑,予雖有祈響,不可得也。不亦悲乎!”

前麵說“孝子操藥以修慈父,其色燋然,聖人羞之”,現在說“孝子不諛其親,忠臣不諂其君,臣子之盛也”,是對應前麵那句來說的。真正的孝子,並沒有什麼要表現出來的。在東漢年間有句民謠,“舉孝廉,父別居”,這些都是弄虛作假,搞一些運作來給人家看,結果實際修為又沒到,他是為了孝而表現孝,是被禮法所驅使,並不是發自內心的。所以真正的孝,是出於天性的,並不是對自己的親人阿諛奉承,刻意討好,而是自然而然地就顯示出一種孝。

另外,“忠臣不讒其君。”國難當頭的時候,忠臣必多,“國家昏亂有忠臣”嘛。這讓我們聯想到“文化大革命”時的獻忠心,跳忠字舞,戴像章,拿紅寶書,這就叫“忠”嗎?這明明是“讒其君”,諂媚嘛。所以我們隻要看一看曆史經驗,就可以看到什麼是“忠”,什麼是“不忠。”真正的忠臣是敢於給領導提不同意見的,他絕不會去阿諛奉承。阿諛奉承的人絕非忠臣,也絕非孝子。大家敢於直麵而言,“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這才是做臣子的本分事。孝子也是如此,所以“臣子之盛也。”

古人說:“治世出直臣,亂世出忠臣。”其實治世有佞臣,也有直臣;亂世有佞臣,也有忠臣,這都是時事因緣顯露出來的。關鍵在於世風民心,世風好,民心自然就淳正,當官的素質也淳正;世風差了,民心淺薄,當官的自然也難以清廉自守。所以整個社會風氣很重要,這是思想、道德、文化的土壤,又與教育一體,如今大家對此應深有感觸吧。

如果我們處處都去奉迎老人,處處都去奉迎君主,這是一種弊病。當然,父母年老了,已經懵懵懂懂的了,脾氣又古怪,你肯定要做到“親之所言而然,所行而善”,不管他說什麼,做什麼,你都答應著,你都說對。我覺得對於老年人這樣是可以的,他都懵懵懂懂了,你還對他“直言”就不行。當然對中年的父母就不能這樣。宋明理學說“天下無不是之父母”,這話又太過了,因為處親比處君還難,清官難斷家務事,有些時候家裏邊的事不好說。所以對於這些,關鍵是我們怎麼看,怎麼處。

“君之所言而然,所行而善,則世俗謂之不肖臣”,這個我們是有切膚之痛的。“兩個凡是”就是教訓。社會應該有自身的活力和創造力,一個“唯止”,就扼殺了社會,乃至公務員的活力和創造力,那麼這個社會也隻能是一潭死水,失去了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