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有病才有藥,有亂才有治(3 / 3)

所以“君之所言而然,所行而善”,我們是不是處處都要去奉迎領導呢?不行。“則世俗謂之不肖臣。”一個是不肖之子,一個是不肖之臣。現代基層社會家務事且不說了,因為傷不到筋骨,就是和父母拌拌嘴,和鄰裏打一架,人家也不會幹涉你什麼。但在機關裏邊,領導說的都是對的,領導說的話你都要去發揮一番。我們領導今天的指示是如何英明、如何正確,這些你又如何去料理?實際上在講《論語》《中庸》的時候,對這方麵我已說了很多。如何在社會中處理好各層關係,在這裏就不多說了。“而未之此其必然耶?”這個當真非得要這樣做嗎?還是我們安身立命、為人處事非得如此呢?也未必需要如此。

知道愚蠢的那個也愚蠢嗎

“世俗之所謂然而然之,所謂善而善之,則不謂之道諛之人也。然則俗故嚴於親而尊於君邪?謂己道人,則勃然作色;謂己諛人,則怫然作色。”這句話用白話來翻譯就是,一切按照世俗的標準行事,就不被說成阿諛奉承了。但是世俗觀念難道比父母更可親,比君主更可尊嗎?如果有人說你是一個喜歡奉承的人,你一定會勃然大怒而變色;說你是喜歡阿諛的人,你也會麵容憤然而變色。這些在平等相處的時候就不可能。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大家都是你好、我好、大家好,這都成習慣了,誰也不喜歡在人與人的關係之中得罪朋友,說話帶刺。但是就在你好、我好的時候,說這個人不行、吝嗇得很,或盡說些阿諛奉承的話,你可能不高興,就“怫然作色。”

“而終身道人也,終身諛人也,合譬飾辭聚眾也,是始終本末不相坐。”“終身”,有些人一輩子都是讒奸的,見了人總是低三下四,好像底氣不足,這樣的人我們也能見到。有些婆婆媽媽、性格軟弱的人也是這樣。的確終生讒媚,終生阿諛奉承,修辭以博取眾人的歡心,卻始終辨認不出過錯,這樣的人有沒有呢?有,這個也不好說。佛教裏邊提倡“歡喜布施”,這和《莊子》裏說的是否不同呢?你見到一個人就說:“哎呀,不得了,你是菩薩。”做了壞事也說對,對人家說,吃一塹長一智,煩惱就是“菩提”,總之想讓人歡喜。這樣對不對呢?也對,也不對。我們人與人相處,難得的是真心相待,善於遷善改過。如果天天在一起,都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就發現不了自己的過錯,那麼你就一輩子不得長進,不知道自己的過錯。

下邊舉了個例子來說明。“垂衣裳,設采色,動以容貌,以媚一世,而不自謂道諛。”現在有些人,特別是要打台麵的,走出去西裝革履,穿得周吳鄭王的,寶馬、奔馳開著,到高級會所海吃海喝一頓。包括“動容貌”,在領導、客戶麵前處處擺好姿態,這樣你不認為自己的心態被扭曲了嗎?你會不會認為自己是去阿諛奉承?可能不是阿諛奉承一個人,而是阿諛奉承一件事。阿諛奉承是為自己的目標,我要升官發財,我要把這個單簽了,我要發財。當然這也不是全無道理。莊子把這些說出來,實際上把眾生的這種心態揭露得體無完膚。

下邊接著又說,“與夫人之為徒,通是非,而不自謂眾人,愚之至也。”白話翻譯就是與世俗人為伍,切合是非觀念,然而又不把自己看作是普通百姓,真是愚昧到了極點。我們說“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的確,我們“與人為徒”,都應該“通是非”,但又不能“自謂眾人”,表現得比別人高明,這是不是愚昧?大家可以自己思考一下。莊子說這是“愚之至也。”很多人的確是人情練達,左右逢源,但是,恰恰就因此而失去了天性。“人之所為”太多,“天之所為”太少,使自己的自然性得到了扭曲和損傷,這樣對自己是很不利的。

“知其愚者,非大愚也。”我們經常聽到有人說,我這個人好傻呀,傻乎乎的。知道自己傻乎乎,是不是就傻呢?未必就傻。但是天天把“傻乎乎”掛在嘴邊到處去說,實際上就不認為自己傻,是故意說自己傻,來表明自己不傻,這樣就變成真正的傻乎乎了。有的人的確感覺自己笨,他是誠心誠意地反省自己,實際上這是真正的聰明,是修身的一個前提。有的人習慣了,把傻作為通融是非的一艘船、一輛車,而且樂在其中,這種人真的是傻乎乎嗎?大智若愚啊!

當年有一個士大夫到大慧宗杲禪師那裏說:“老和尚,我在你這裏親近那麼多年,一直都沒有悟進去。別人都悟了,你看我是不是有點愚癡呀?”大慧宗杲禪師就說:“你知道你愚癡,你知道你愚癡的那個愚不愚癡呢?”就這麼一句話,這個官員就恍然有悟。大家要思考一下,什麼叫懂?什麼叫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