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世俗人心與道的距離(2 / 3)

“厲之人夜半生其子,遽取火而視之,汲汲然唯恐其似己也。”一個麻風病人,或者是小兒麻痹後遺症的人,他生了兒子,馬上就點起燈來看,生怕兒子長得和自己一樣。這個故事是什麼意思?實際上表明了一個人的心態,一個人的希望。我們的希望就像自己要生的兒子一樣,都希望自己的兒子健康、漂亮、前途無量,絕不希望自己的希望、目的一塌糊塗、慘不忍睹。每個人都希望有自己預期的結果,所以看相、算命、風水大行於世,都是怕自己的“兒子”生出來不好。

當皇子也不容易

“百年之木,破為犧尊,青黃而文之,其斷在溝中。比犧尊於溝中之斷,則美惡有間矣,其於失性一也。蹠與曾史,行義有間矣,然其失性均也。且夫失性有五:一曰五色亂目,使目不明;二曰五聲亂耳,使耳不聰;三曰五臭薰鼻,困惾中顙;四曰五味濁口,使口厲爽;五曰趣舍滑心,使性飛揚。此五者,皆生之害也。而楊墨乃始離跂自以為得,非吾所謂得也。夫得者困,可以為得乎?則鳩鴞之在於籠也,亦可以為得矣。且夫趣舍聲色以柴其內,皮弁鷸冠搢笏紳修以約其外,內支盈於柴柵,外重纆繳,睆睆然在纆繳之中而自以為得,則是罪人交臂曆指而虎豹在於囊檻,亦可以為得矣。”

古代的時候,我們看到一些好木頭,特別是當年成都發現的一些船棺,大概有十多具,不論哪一個船棺,都是清一色的楠木。那些楠木的口徑少則一米,多則一米五,現在哪裏還有這麼大的樹呢?把樹鋸下來,選中間一丈二或一丈五,最端正的部分剖成兩半,把裏麵掏空,再把那些貴族的屍體放進去,然後埋下去。過了幾千年,被搞修建的挖出來發現了,卻成為文物部門的一大收獲。當然,楠木是珍貴的一種木材,樟木、檀木也是很好的木材。我們看到古代有很多木雕的生活用具,不僅僅把它當作吃飯、盛酒的用具,同樣還要把它們“青黃而文之”啊!要雕刻得很精美,要塗漆,有些還要貼金,做得很漂亮。有用的木,就做成器具;沒用的,像刨花、木屑還有一些枝丫,就丟在山溝中。

這裏有了一個比較。丟在山溝中的那些廢料,當然是沒用的,可能長些蘑菇,也可能成了一堆朽木,腐朽了。但那些作為“犧尊”,作為廟堂上供貴族享用的木材,當然就很珍貴了。如果現在我們有一個周代黃楊木雕的酒杯,或者一個飯缽缽,拿到文物市場可能要價值連城。木頭不像金屬那麼容易保存,如果保存比較完好,拿到博物館、文物市場可能還更值錢。所以“美惡有間”,做成工藝品的,它當然很美;爛在山溝裏的朽木,當然就不值一提了。

但是“其於失性一也。”不管是做成了犧尊,還是成為了朽木,它都喪失了活潑潑的生命,失去了它在山林裏的風光,這是平等的,是沒有差別的。所以上帝生人也好,大道生人也好,陰陽生人也好,都會麵對“失性”的問題。有的人生在皇宮裏,有的人生在山溝裏。生在皇宮裏還是“失性”,你以為當皇子就那麼容易呀!還不是三歲就讀四書五經,每天師父還拿起篾條考你的功課。生在山溝裏,為了三頓飯,三歲就要去割豬草,幫助父母忙碌,一樣的“失性。”有的人為官,有的人為財,有的人為名,不管如何,都是“失性一也”呀!

下邊又講,“蹠與曾史,行義有間矣,然其失性均也。”盜蹠是春秋時期一個殺人越貨的黑社會老大;曾參、史魚都是非常有名的賢士。曾參是孔夫子優秀的徒弟,也算是半個聖人了,是賢人中的佼佼者。史魚是衛國的一個賢大夫,非常了不起,死前曾經勸衛靈公把奸臣給貶了,重用賢臣蘧伯玉,但衛靈公沒有聽他的話。當然曾參、史魚是非常優秀的人中之傑,盜蹠是人中的渣滓、社會渣滓。盡管他們的所作所為不同,但都在大道之中失去了天性,迷失了方向。失去天性,離道就遠了。

使人迷失天性的五個方麵

所以“且夫失性有五”,在哪五個方麵失去了天性呢?“一曰五色亂目,使目不明。”青黃赤白黑,每天在我們眼前晃來晃去,就會“使目不明。”我們看到一些優秀的藝術品,頭都昏了。上次我看到願炯法師的徒弟花幾百萬買塊石頭,確實很漂亮。他家裏的那些奇石,有的礦石是晶體的,結構簡直是鬼斧神工;有的石頭還在生長;有些石頭相當漂亮;有些天生是怪石,確實很精美。但是,看了以後心裏就發慌,價值幾百萬呀!有錢人天天去瞅這些,看哪個便宜就買回去賺錢。喜歡書法的就天天去買字,特別是有些幹部不方便收錢,收些字畫比較安全,當然要選名家的字畫,所以“五色亂目。”當然,五色也包括一切藝術品。我到卡拉OK廳,燈光一轉起來,馬上就要暈倒,隻有逃之夭夭,不敢去。

“二曰五聲亂耳,使耳不聰。”我們在這裏學習,樓上裝修一鬧,你的耳朵還聰不聰呢?《道德經》裏說“致虛極,守靜篤”,“虛”是對眼睛而言,“靜”是對耳朵而言。耳要得靜,眼要得虛,才能為我們服務。如果遇到“五色亂”“五聲亂”,我們的眼睛肯定就不明,耳朵肯定就不聰。當然這個“五聲”還包括各種各樣的語言內容。是是非非的話,你耳朵聾不聾?阿諛奉承的語言,你耳朵聾不聾?利害得失的話,你耳朵聾不聾?諸如此類的。

還有“五臭薰鼻,困惾中顙。”“五臭”,有很多香臭的東西薰鼻,久入鮑魚之肆不覺其臭,久入芝蘭之圃不覺其香。你在一個地方待久了,鼻子的感覺就沒有那麼靈敏了。所以“五臭薰鼻,困惾中顙”,到時候腦門都不管用了。

“五味濁口,使口厲爽。”天天麻辣燙吃著,吃其他的也就沒有感覺了。所以,願炯法師不喜歡吃味精。味精吃多了,吃其他的食物,的確就沒有滋味。記得“文化大革命”的時候,我還在十二中上學,口袋裏有二角錢,就去九眼橋吃碗餛飩。店家放了點味精,嗨,從沒有吃過那麼鮮美的湯,簡直比雞湯還鮮美。當時家裏窮,沒吃過味精,那是第一次吃味精。現在飲食味精放得都比較重,特別是成都的餐飲,都是味精、雞精弄出來的,為了順應四川人的重口味。你到廣東去,那裏的餐館就根本不放味精,如果放了味精,基本上就沒人吃,總覺得不舒服,因為怕把這舌頭腐蝕了。

“五曰趣舍滑心,使性飛揚。”眼耳鼻舌心,第五個就是“趣舍滑心。”“趣”,應該是取,我們每天都有取舍在心裏邊滾過來、滾過去,我們的心性沸沸揚揚,張皇不安,像天上的風箏一樣,東飄西飄,不知自己該怎麼樣,心性不能抱元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