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蹄》是《莊子》外篇中的第二篇,《莊子》內七篇之後就是外篇,外篇之後是雜篇。外篇的第一是《駢拇》,第二篇就是《馬蹄》。對《馬蹄》這篇,我以前一直沒有講,因為粗略一看太簡單了,簡單得好像不屑一講,大家看看翻譯就可以了,所以沒有意識到它的重要性。後來把《莊子》中的二十五篇講了以後,就感到《馬蹄》這篇的重要性了。這篇文章看似簡單,但卻深刻地、旗幟鮮明地提出了人類社會性與自然性的矛盾,指出了社會性對自然性的壓抑和扭曲,也可以說是對自然人性的解放宣言書。
兩千多年前的先秦時期,莊子就能看到社會性對自然人性的壓抑和扭曲,高聲呐喊出解放人性的最強音,在今天看來,的確讓人驚歎和驚訝。當然,這本來就是先秦道家精神的根本立場,在《馬蹄》這篇裏,表現得非常突出,非常清晰。盡管《馬蹄》是以物喻世的小篇章,但如果結合曆史的政治文化生活去看,結合現在的教育體製和弊端去看,再結合到整個人類社會和大自然的矛盾、日趨嚴重的生態危機上去看,《馬蹄》這篇文章的重要意義就凸顯出來了。
我們經常講天人合一,很多人把天人合一、天人感應談得玄玄乎乎的。實際上對天人合一的客觀理性的理解,天就是自然性,人就是社會性,天人合一就是社會性和自然性的和諧。怎樣達到這樣的和諧?我們都是平常人,道在平常處,平常心是道,所以我不提倡搞神秘主義,提倡過正常人的生活。麵對天人合一的概念,我們要用高度的理性思維來理解,並融入社會的生活和實踐中去,讓社會發展給自然生態的恢複讓路,才能達到生命與自然的真正和諧,精神與自然的真正和諧。
《道德經》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們怎樣“道法自然”?《黃帝陰符經》裏講“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我們怎麼去“觀天之道”?怎麼去“執天之行”?這個“執天之行”也就是堅定不移地順天之行,並不是要駕馭天行、天道,妄想駕馭天道的人都是自然和社會的妄人和罪人。
的確,《馬蹄》這一篇非常清晰地弄清了這裏麵的概念和關係,值得我們學習和反省。因為我們的生命本身就從屬於自然,是自然之物,所以從事教育工作的人們,要認真學習這篇文章;從事幼兒和青少年教育的,更應該認真學習這篇文章,從人性的角度,從心性和認識發育的實際出發,讓每一個人都能健康快樂地去暢遊人生,享受人生。
伯樂給馬帶來的麻煩
馬,蹄可以踐霜雪,毛可以禦風寒。齕草飲水,翹足而陸,此馬之真性也。雖有義台路寢,無所用之。及至伯樂,曰:“我善治馬 。”燒之,剔之,刻之,雒之,連之以羈馽,編之以皁棧,馬之死者十二三矣!饑之,渴之,馳之,驟之,整之,齊之,前有橛飾之患,而後有鞭筴之威,而馬之死者已過半矣。陶者曰:“我善治埴 。圓者中規,方者中矩。”匠人曰:“我善治木。曲者中鉤,直者應繩。”夫埴木之性,豈欲中規矩鉤繩哉!然且世世稱之曰“伯樂善治馬而陶匠善治埴木”,此亦治天下者之過也。
吾意善治天下者不然。彼民有常性,織而衣,耕而食,是謂同德。一而不黨,命曰天放。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視顛顛。當是時也,山無蹊隧,澤無舟梁;萬物群生,連屬其鄉;禽獸成群,草木遂長。是故禽獸可係羈而遊,鳥鵲之巢可攀援而窺。
馬願意受人羈絆而失去自由嗎?
“馬,蹄可以踐霜雪,毛可以禦風寒。齕草飲水,翹足而陸,此馬之真性也。雖有義台路寢,無所用之。及至伯樂,曰:“我善治馬。”燒之,剔之,刻之,雒之,連之以羈馽,編之以皁棧,馬之死者十二三矣!饑之,渴之,馳之,驟之,整之,齊之,前有橛飾之患,而後有鞭筴之威,而馬之死者已過半矣。陶者曰:“我善治埴。圓者中規,方者中矩。”匠人曰:“我善治木。曲者中鉤,直者應繩。”夫埴木之性,豈欲中規矩鉤繩哉!然且世世稱之曰‘伯樂善治馬而陶匠善治埴木’,此亦治天下者之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