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新生兒如何喂養(3 / 3)

以上兩種方法均可達到殺滅細菌及繁殖體的作用。如果家裏有條件,可以多備些奶瓶,及時更換。

另外,還有一種淘米水衝洗法,即將淘米水放入奶瓶中用力搖動或衝刷,能有效去除殘留的奶汁,這種方法比較簡單易行。

373.人工喂養有缺陷

1.牛奶中維生素的含量不夠,尤其是維他命C。

2.牛奶中的鐵不容易吸收,長期單一食用會導致寶寶缺鐵性貧血。雖然配方奶中添加了鐵,但這會增加新生兒收到感染的危險性。

3.太多鈣和磷會造成新生兒抽搐及僵直。

4.新生兒的健康生長需要較多不飽和脂肪酸,而牛奶中含較多飽和脂肪酸,牛奶也缺乏足夠的必須脂肪酸,沒有足夠的膽固醇供應正在成長的腦部使用,配方奶中雖然添加某些不飽和脂肪酸,但是其長鏈不飽和脂肪酸的分布比例不均,且不含膽固醇。

5.牛奶中所含的胺基酸組成不適合新生兒,並且不易被新生兒不成熟的腎髒排出,而且胱胺酸及氨基乙黃酸含量較少。

6.牛奶不易消化,不含分解脂肪酵素,同時大量的酪蛋白會形成乳凝塊,由於不易消化,在胃部停留時間較久,所以新生兒在間隔較長的時間後才會有饑餓感餓。

7.吃牛奶的新生兒的大便較稠而硬,可能會造成便秘。

8.早期吃牛奶的新生兒會有過敏問題,如氣喘、濕疹及牛奶不耐症。

9.以奶瓶喂食配方奶的新生兒容易因為吸吮未滿足而過度喂食,增加腎負荷及肥胖機會。

10.吃過奶瓶的新生兒會產生拒絕乳房的情況,在幾餐奶瓶的喂養後,就有可能造成母乳喂養失敗。

374.讓寶寶用合適的奶瓶

人工喂養時一般要用到奶瓶,那麼,父母如何才能選擇到適合新生兒的奶瓶呢?一般的,奶瓶上麵的橡膠奶頭應當軟硬適宜。大多數新生兒很容易接受奶瓶和奶嘴,因為吸奶瓶中的奶比吸媽媽的奶更容易、更省力。

但也有些新生兒不喜歡橡膠奶嘴,或者拒吃奶瓶。這是為什麼呢?爸爸媽媽可以檢查一下奶頭是不是有一下這些問題:橡膠奶頭是不是太硬或太軟?橡膠奶頭是不是有氣味?奶嘴的孔是不是太大或太小?

如果橡膠奶頭太硬的話,可以給寶寶換一個稍微軟的;如果橡膠奶頭有橡膠味,可以換成矽膠奶頭;如果奶嘴的孔太大就要換一個新的,孔過小再用縫衣針將孔弄大一些。

375.讓奶嘴的流量適合寶寶

奶嘴是寶寶嘴唇吮吸乳汁時要親密接觸到的地方,麵對市場上琳琅滿目的奶嘴,如何才能挑選到讓人滿意的呢?

專家提醒,父母在選擇奶嘴時,除了要注意材質和軟硬度外,奶嘴的孔型也不能忽視。奶嘴的孔型應該和寶寶的月齡相稱。奶嘴孔型分很多種,不同的孔型與乳汁流量的大小有關。小圓孔是慢流量的,中圓孔是中流量的,大圓孔是大流量,還有一種是十字孔,流量是最大的。圓孔的奶嘴適合1~3個月的寶寶,奶水能夠自動流出,且流量較少;十字孔奶嘴適合3個月以上的寶寶,能夠根據寶寶的吸吮力量調節奶量。可見,新生兒應該選擇小一點孔的奶嘴,否則可能造成寶寶嗆奶。

父母如果想要知道奶孔的大小是否適中,可以在奶瓶裏加水,然後把奶瓶倒過來,觀察水的流量。一般情況下,大小適中的奶孔,水成點滴狀;如果奶孔過大,則水成線柱狀。還有,奶嘴的吸頭最好選擇那種形狀近似母親乳頭的,中間弧度與乳房相似。

此外,奶嘴的軟硬度要適中,材質最好是矽膠的,因為矽膠的性能比較穩定,耐熱強、彈性好、不易老化,並且矽膠奶嘴更接近母親的乳頭,寶寶比較容易接受。

376.給新生兒配製奶粉不宜太濃

新生兒的喂養十分重要,尤其是母乳不足而要用全脂奶粉喂哺時,這時候就要注意:奶粉不要配製太濃。

目前全脂奶粉或強化奶粉均含有較多鈉離子,若稀釋不適當,則使新生兒鈉的攝入量增高,增加其血管負擔,血壓上升,可引起毛細血管破裂出血、抽風、昏迷等危險。另外,強化奶粉還補充了加工製作中損失的維生素與牛奶中容易缺少的元素,這些更應該加以稀釋,才能適用於新生兒。

雖然奶粉中的蛋白質經高溫凝固,比牛奶蛋白質容易消化,但是新生兒的消化能力差,奶粉衝得過濃,仍不好消化。

377.衝調奶粉不可太多

將奶粉按重量以1:8,按容量以1:4的比例稀釋,得到的則是全奶成分。一般按重量較為精確,按容量‘虛’與‘實’差別懸殊,不好掌握。調製的具體方法是先將奶粉放入鍋內,把計劃好所需水的一小部分先到入,調成糊狀,再到入全部的水,攪勻即可。然後根據新生兒的周齡,適當加水稀釋,一般出生後1周加水1/2,2周為1/3,3周為1/4.煮沸消毒後,加入5~8%的糖,待溫度降到適宜即可喂哺了。

建議每次不要衝泡太多奶,寧可不夠再泡,這樣寶寶總能吃個新鮮,也減少冷藏與汙染的幾率。奶瓶的徹底清洗較其他器皿要困難,重點在奶嘴與瓶蓋的接合部,一定要用刷子刷到,這個部位最容易藏汙納垢。還有就是及時洗刷,不要讓奶變質後才洗。

378.寶寶消化不了鮮牛奶

人工喂養時被廣泛使用代替母乳的是牛乳,其化學成分平均含蛋白質3.3%、脂肪3.7%、糖4.8%、礦物質0.7%。與人乳相比,無論是質還是量,都相差甚多,特別是蛋白質和脂肪。所以牛乳喂養是有一定缺點的。

1.牛乳中的蛋白質以酪蛋白為主,酪蛋白在胃中遇到胃酸容易形成較大的凝塊,不易消化;牛乳的脂肪顆粒大,而且缺乏脂肪酶,較難消化;牛乳含磷高,且易與酪蛋白結合,影響鈣的吸收。牛乳的氨基酸比例不當;牛乳不飽和脂肪酸含量低。

2.牛乳中的乳糖含量低於人乳,主要為甲型乳糖,有利大腸杆菌的生長。

3.牛乳中含的礦物質是人乳的3~3.5倍,從而增加了腎髒的溶質負荷,對腎髒有潛在性的損害。

4.牛乳與人乳的最大區別就是缺乏各種免疫因子,所以牛乳喂養的新生兒患感染性疾病的機會較多。

5.牛乳經胃液消化後的酸堿度(pH值)為5.3,而人乳為3.6,這對新生兒來說是難以適應的。

6.牛乳易受細菌汙染,如結核杆菌、鏈球菌、傷寒杆菌及布氏杆菌等,都可以經牲畜或人手的媒介侵入乳中。

379.調配牛奶要科學

現在喝牛奶的寶寶越來越多,如何科學調配牛奶呢?在動物乳中,常被選作喂養寶寶的乳汁是牛奶。和其他乳類比較,牛奶蛋白質含量較多,而且容易買到。為了使牛奶的成分盡可能接近人乳,並使之無菌、便於寶寶消化,父母要對牛奶進行調配。這裏有些具體的方法。

科學調配牛奶的方法:

1.稀釋:由於牛奶中蛋白質、脂肪和礦物質等含量較多,對新生兒不合適,必須給予稀釋,出生0~7天的新生兒吃2:1牛奶,即2份牛奶加1份水。

2.加糖:因為牛奶含糖量較低,較低的糖口味欠佳,三大物質(糖、蛋白質、脂肪)比例不如人奶合理,故在喂養寶寶前要在牛奶中加一些糖。一般以100毫升牛奶中加58克糖為宜。

3.煮沸:牛奶很容易被細菌所汙染,細菌在牛奶中可以很快地繁殖,牛奶在喂給寶寶前一定要煮沸消毒。煮沸的目的一是滅菌,二是改變牛奶中蛋白質的性狀,也就是說讓牛奶的酪蛋白分子變小,使之容易為寶寶所消化。鮮牛奶一般煮沸34分鍾為宜,如果煮沸過久,則破壞了奶中的維生素、酶和脂肪酸等物質。

除了煮沸的方法外,也可用水浴法進行滅菌。水浴法就是將牛奶置於奶瓶中隔著水蒸,水沸5分鍾即可。有條件者還可以用巴氏消毒法或蒸汽消毒法。

380.牛奶中加糖有好處

父母在給寶寶配製奶粉時一定要加少許糖,這是為什麼呢?

牛奶中所含的碳水化合物比母乳少,若使牛奶提高熱能,則必須用加糖的方法來彌補。一般的,加糖量是每100毫升牛奶加5~8克。父母要注意,加糖不是因為甜味,決不可隨便亂加。隨著寶寶的逐漸長大,澱粉類食品如奶糕、粥、麵條等逐漸補充在每日膳食中,加在牛奶中的糖就可適當減少。因為澱粉是碳水化合物,可以彌補牛奶中碳水化合物的不足。

381.如何給寶寶溫牛奶

一般的,寶寶比較喜歡喝溫熱的牛奶。所以,在喂寶寶之前,母親可以把奶瓶放進一鍋熱水裏,但千萬不要放進開水裏麵。當然,如果有條件可以買一個專用的奶瓶溫熱器。

專家提醒:不要用微波爐給牛奶加熱,因為微波爐加熱並不均勻,會破壞牛奶中的營養成分。

如果寶寶已經習慣了喝平常溫度或冷一點的牛奶,這種情況下就可以節省許多時間了。父母也不要強迫寶寶喝溫熱的牛奶,尤其是喂這種牛奶時他哭鬧的時候。

382.給寶寶喂奶不宜過量

合理掌握喂養量也很重要,一般按每千克體重100~110毫升供給,一天的總量最好不要超過600毫升,超過部分可用豆漿、蔬菜或水果代替。如果超量飲用牛奶,可能招致以下不良後果:一是引起寶寶抽搐,因為牛奶中鈣磷兩種礦物元素的比例不合理,磷元素過多“排擠”體內的鈣元素,可發生低血鈣症而致驚厥發作;二是寶寶腸內乳糖酶活性較低,牛奶中乳糖較多,常常因為無法消化而導致腹瀉。

C。新生兒喂養中的特殊問題

383.喂牛奶也會過敏嗎

牛奶是一種營養豐富、被廣泛使用喂養嬰幼兒的食品,可是,有的嬰幼兒吃了牛奶後,會引起過敏反應,醫學上稱為“牛奶蛋白過敏症”。

為什麼寶寶會出現“牛奶過敏症”呢?原因是由於嬰幼兒腸壁的“屏障”功能不夠完善,粘膜通透性較強,牛奶中的蛋白質未經分解就透進了腸粘膜內,作為抗原刺激機體產生抗體,抗原抗體相互作用而引起過敏反應。

其臨床表現主要是突然腹痛、嘔吐、腹瀉,排出泡沫樣、粘液樣稀便或血性便,甚至伴有夜寐不安、濕疹、尋麻疹和哮喘。停用牛奶後,過敏症狀消失。若繼續吃牛奶後,48小時內又會出現上述症狀。如果時間持續較久,會出現貧血和脫水,甚至營養不良。

384.用脫敏法治療牛奶過敏症

如果父母遇到寶寶牛奶過敏了,千萬不要慌。首先要暫停使用牛奶,改用其他代乳品,如羊奶、豆漿及其他人工合成蛋白等。若其他代乳品不能滿足哺乳需要,可以使用牛奶脫敏法進行脫敏,然後再對用牛奶喂養。

牛奶脫敏的方法:先停用牛奶兩周;兩周過後,先用10毫升牛奶喂一次,觀察反應,即使有些過敏反應,隻要不會影響寶寶的健康,再隔三天後繼續喂牛奶15毫升,然後每隔三天喂20~30毫升。如隨著喂奶量的增加,臨床症狀也減輕,這說明脫敏有效,可以逐漸增加喂奶量,同時縮短進食時間,直至完全恢複正常的喂奶量。

當然,也有少數嬰幼兒在脫敏過程中症狀越來越嚴重,這時就不要強行脫敏了,可以改用其他代乳品。

385.寶寶病了還能喂奶嗎

新生兒患了某些疾病時是不能母乳喂養的。這些疾病有:苯丙酮尿症、半乳糖血症和硯糖漿脲症。為什麼寶寶得了這些病就不能喂奶了?

1.苯丙酮尿症:由於嬰兒體內缺少苯丙氨酸羥化酶,不能使苯丙氨酸轉化為酪氨酸,而造成苯丙氨酸在體內的堆積,嚴重的可幹擾腦組織代謝,造成功能障礙,以致這類患兒生後常表現為智能障礙,毛發和皮膚色素的減退,臨床出現頭發發黃,尿及汗液有黴臭或鼠尿味。該病患兒隻能進食含量很低的苯丙酸代乳品。

2.半乳糖血症:嬰兒體內缺少半乳糖~磷酸尿苷轉化酶,進食含有乳糖的母乳,可引起半乳糖代謝異常。乳糖代謝不完全的產物是一些有毒的物質,這些物質聚集在體內,引起嬰兒神經係統病變而發生智力低下、白內障、黃疸、低血糖等病。此種情況,應以不含乳糖的代乳品喂養,母乳、牛乳均不可,大豆製品是最佳選擇。

3.硯糖漿脲症:嬰兒缺乏支酮酸脫羧酶,進食母乳易引起氨基酸代謝異常,導致嚴重的神經係統損害。該病嬰兒隻能選用分支氨基酸含量最低的合成氨基酸食物,進食母乳也隻能是少量。

當然,不宜母乳喂養的嬰兒在臨床隻是極個別的現象,對於絕大部分正常的嬰兒來說,還是應該提倡母乳喂養為主。

386.怎樣區別新生兒溢奶與嘔吐

溢奶是新生兒比較常見的一種正常生理現象,每天可溢奶一次或多次,一般不影響生長,也無其他不適或異常情況。新生兒溢奶一般不需要治療,隨著不斷成長,溢奶逐漸減少,約在6個月~8個月時可完全消失。

病理性嘔吐與生理性溢奶則不一樣,它是新生兒疾病的一種臨床表現。因此,要正確區別新生兒生理性溢奶和病理性嘔吐。

一般來說,先天性消化道畸形所致的病理性嘔吐情況較嚴重,次數頻繁,嘔吐量大,常呈噴射狀,嘔吐物中除進食的奶汁外,還會含有膽汁,或嘔吐物為糞樣液。如果新生兒唾液較多,初次進食,吞1、2口奶後即有嘔吐、嗆咳、青紫甚至窒息,多為食管閉鎖所致;出生後不排胎便或量少,12天後會出現腸梗阻症狀:頻繁嘔吐,嘔吐物中含有膽汁或嘔吐物為糞樣液,腹脹明顯,腹壁發亮,有擴張靜脈,經直腸指檢或灌腸後排出大量大便,多為先天性巨結腸;出生後無症狀,吃奶及大小便均正常,23周後出現嘔吐,逐漸加重,直至每次喂奶後立即嘔吐或不久即嘔吐、常呈噴射狀,則多為先天性幽門肥厚狹窄。

小兒內科性疾病所致的嘔吐常常發病症狀明顯,嘔吐一般不甚嚴重或間歇性發作,如新生兒窒息所致的腦水腫和顱內出血除嘔吐症狀外,常有呻吟、發紺、抽搐等症狀;新生兒上呼吸道感染常有發熱、流涕、鼻塞、咳嗽等症狀;敗血症和腦膜炎常有反應差、精神萎靡、拒食、不動、黃疸等症狀;肺炎常有發熱、呼吸急促、口吐泡沫、發紺等症狀。

總之,新生了出現了吐奶症狀,如果嘔吐嚴重或除了嘔吐症狀外還有上述的其他症狀,則要考慮並非正常的生理性溢奶,而是病理性嘔吐,要及時去看醫生,以免耽誤治療或錯過手術機會。

387.好辦法防寶寶溢奶

溢奶是寶寶最常發生的一種現象,這是因為他們的賁門比較鬆弛,關閉不緊,易被食物衝開;同時,他們的胃呈水平位,容量小,存放食物少,容易返回到賁門處而導致溢奶。父母第一次看到寶寶吐奶時可能會很擔心,不知所措。其實隻要注意以下幾方麵的問題,就可以防止寶寶溢奶。

1.合適的喂奶姿勢:有的媽媽喜歡麵對麵側臥哺乳的姿態喂奶,其實這增大了寶寶溢奶的可能性。我們提倡抱起寶寶喂奶,讓他們的身體處於45度左右的傾斜狀態,胃裏的奶液自然流入小腸,這樣會比躺著喂奶減少發生溢奶的機會。

2.喂奶完畢一定要讓寶寶打個嗝:每次喂完奶以後,要把寶寶豎直抱起靠在肩上,同時用手輕輕拍其背部,這樣,可將吃奶時吞下去的空氣趕出來,不致引起溢奶。

3.喂完奶以後,不要逗引寶寶嬉笑,也不要運動過甚。並且不要馬上讓寶寶仰臥,而是用右側臥位,以避免壓迫胃部而引起溢奶,無溢奶現象後再仰臥。

4.喂奶量不宜過多,間隔不宜過密,喂奶要定時定量。一般說來,乳汁在胃內排空時間約為2~3小時,所以每隔3小時左右喂1次奶比較合理。如果喂的量過多或兩次喂奶時間太近,胃因過度膨脹而容易將奶溢出。

寶寶溢奶之後,如果沒有其他異常,一般不必在意,以後慢慢會好,不會影響到生長發育。若溢出的奶呈豆腐渣狀,那是胃酸作用的結果,也是正常的,不必擔心。但如果嘔吐頻繁,且吐出黃綠色、咖啡色液體,或伴有發燒、腹瀉等症狀,就應該及時去醫院檢查了。

388.早產兒的母乳喂養

早產兒是指胎齡未滿37周的嬰兒,由於消化和吸收能力不如足月新生兒,並且吸吮和吞咽能力也差,常常無力吃奶或不會吃奶,所以早產兒的正常喂養是十分重要的。

早產兒的母乳喂養:初乳中的抗體含量高,是增加早產兒免疫力的最好食物,一定要讓早產兒將初乳全部吃進去。一般在生後6~12小時開始喂糖水,24小時開始喂奶,根據早產兒的具體情況確定喂奶的次數。對於吸吮能力差的早產兒,可把母乳擠到奶瓶裏,蒸煮後用奶瓶、小勺或滴管喂奶。而吸吮和吞咽能力差的早產兒,可使用套有橡膠管的滴管喂奶。早產兒吃完奶後不宜平躺,而應采取側臥位,左右兩側交替側臥,這樣可以使兩側肺部都能很好的擴張,還可以通過變換體位改善血液循環。更重要的是,側臥吐奶時不容易嗆咳,能避免嘔吐物吸入氣管,引起吸入性肺炎或窒息。

389.早產兒的人工喂養

早產兒的人工喂養方式可有多種:一般要根據早產兒的出生體重及吸吮、吞咽能力來確定,合理選擇喂養方式也是保證營養的重要環節。

1.經口喂養:體重2000~2500克,吸吮、吞咽不協調的早產兒,應盡量選擇經口喂養,如用小勺、量杯、奶瓶或滴管進行喂養。

2.間歇胃管喂養:小於1500~2000克,吸吮、吞咽功能尚不成熟,也不能協調工作的早產兒,可以經口腔或鼻腔插入胃管。但經過鼻子喂養,常會影響新生兒通氣,增加其氣道阻力,易導致周期性呼吸和呼吸暫停的發生,因而通常擇經口胃管喂養。當吸吮和吞咽能力成熟後,應盡早改為經口喂養,拔管前可先經口試喂1~2次。

3.持續胃管喂養:這種喂養方式適用於1500克以下,反應能力較差,無吞咽、吸吮能力,胃中容易有奶殘留的早產兒,或間歇喂養易出現呼吸困難或有缺氧表現的早產兒。

4.腸內微量喂養:這種喂養方法有助於促進新生兒腸動力成熟,並能改善對喂養的耐受。

5.胃腸道外營養:也稱靜脈高營養,這種方法主要針對體重在1000克以下的極低體重兒。

390.小樣兒喂養要細心

胎齡在38~42周,出生時體重在2500克以下的新生兒,稱為足月小樣兒。通常是由於母親懷孕期間營養不良、貧血或患有各種感染性疾病等,造成胎兒營養不良,使其發育受阻。主要表現為營養不良、消瘦。因此,小樣兒應按照營養不良兒的原則喂養。

小樣兒在初生3~6小時即可喂乳,乳液的配製與新生兒相同。一般在出生的頭幾天不宜過量喂哺,以後可漸漸增加。如果母乳不足,要正確計算添加牛乳或豆漿,每日每千克體重可以供給蛋白質3~4克,熱能100~120卡。在沒有胃納差和腹瀉等情況下,熱能可以逐漸加到每日每千克體重140卡。至於維生素和鐵、鈣等的補充,與正常嬰兒相同。

由於小樣兒消化功能比早產兒成熟,消化不良現象很少發生,隻要喂養得當,並保證供給各種足夠的營養,體重增長很快。但若喂養不足,嬰兒會發生低血糖和組織損壞,所以千萬不可掉以輕心。

391.巨大兒該怎麼喂養

出生時體重在4.5千克以上的新生兒在醫學上稱為巨大兒,巨大兒並不一定都是病態,那麼,父母要怎樣喂養那些出生時體重過高而肌肉骨骼堅實的新生兒呢?

一般來說,這種新生兒的喂養量應該以體重與正常兒體重的折中數計算。如正常新生兒平均出生體重為3千克,該新生兒的體重為5千克,則按4千克體重的喂養量給予喂養。當然這也不是絕對標準,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參考醫生的意見確定喂養方案。

如果新生兒吃得多,身體長得也結實均稱,身高與體重同步增長,那麼就應該給予足夠的喂養量,充分滿足生長發育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