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新生兒的常見疾病(1 / 3)

A。新生兒常見健康問題

471.新生兒疾病篩查是怎麼回事

什麼是新生兒疾病篩查?新生兒疾病篩查是指醫療保健機構在新生兒群體中,用快速、簡便、敏感的檢測方法,對一些危及兒童生命、危害兒童生長發育、導致兒童智能障礙的一些先天性疾病、遺傳性疾病進行群體篩檢,從而使患兒在臨床上尚未出現疾病征象時就做出早期診斷,進行有效治療,避免患兒重要髒器出現不可逆性的損害,保障兒童正常的體格發育和智能發育的係統服務。

新生兒疾病篩查可以檢查出多種遺傳疾病,我國目前法定的篩查病種有苯丙酮尿症、先天性甲狀腺功能低下以及聽力障礙。新生兒疾病篩查的目的是早期發現、早期確診、早期治療,使患兒的生長發育、智力發育達到同齡兒童的水平,成為健康的社會人,這對出生人口素質的提高有著重要意義。

472.新生兒“回家”前須做好檢查

新生兒要回家了,父母應該從頭到腳為他們做一個全身檢查:如頭部有沒有腫包,全身是否有畸形,四肢是否均能活動。

新生兒的皮膚嬌嫩,容易出現感染,最常見的就是膿皰病,即小米粒至綠豆大小的皰疹,中間有透明液體或膿液。

新生兒的皮膚柔軟,如果麵頰、四肢或軀幹皮膚發硬,伴有全身發涼、體溫不升,須及時就醫。

新生兒出生後2~3天出現黃疸,約1周左右退淨,這是正常情況。如果出生後24小時內出現黃疸,或者黃疸持續2周還未消退均屬不正常情況,應當找醫生診治。觀察黃疸時應用手將皮膚輕輕按壓,看皮膚是否發黃。另外,還應觀察尿和眼淚是否發黃或染尿布、毛巾,注意大便是否發白(呈白牆土色),有上述情況均提示新生兒已出現黃疸。

新生兒呼吸較表淺,快而微不規則,每分鍾約40~44次,如果呼吸明顯不規則,次數明顯加快或伴有口周、鼻根部發青,鼻翼煽動等均提示有重要疾病。

新生兒出生後10~12小時開始排黑綠色胎便,3~4天後慢慢排正常糞便,如果出生後24小時不排便或者3~4天後突然排泄膏藥樣黑便、鮮血便或稀水樣便提示可能有消化道畸形、出血或腸道感染,應及時就醫。

新生兒出生後約6小時排尿,也有遲到第二天排尿的,但若24小時內未排尿應引起注意。如果尿次數增多,每次尿量較多,伴有吃奶不好或有浮腫應及時就醫。

新生兒雖然睡眠時間多於清醒時間,但喂奶前一般清醒哭鬧,吃奶較好。如果整日昏睡不醒,吃奶減少或拒食均為不正常表現。

473.寶寶特乖不一定是好事

一般地說,特別安靜、特別“乖”的新生兒可能存在以下幾種疾病:

1.先天性甲狀腺功能低下症,又稱呆小病,這是由於人體甲狀腺功能先天缺陷所引起的。患兒出生後很少啼哭,經常處於反應低下狀態,甚至饑餓、排尿前後都不哭鬧。患兒的生長發育比正常新生兒要遲緩,尤其是身長比正常新生兒要短得多,動作發育如抬頭、坐等等都很慢,識人、講話等也較落後。如果能夠在新生兒及時確診,及時治療,一般不會影響孩子以後體格及智能的發育。

2.21——三體綜合症,這是由於染色體異常引起的。患兒平時不哭不鬧,饑餓、大小便時也不吵鬧,各種能力發育遲緩,智能低下。多數患兒在出生時會有特殊麵容:眼距寬、眼裂小、兩眼外側上斜、舌頭常伸出口外、鼻梁塌、耳朵小、頭圍也較正常小。

另外,一些中度、重度智能遲緩的孩子,在新生兒期會表現得異常安靜。

如果父母發現自己的寶寶特別乖、特別安靜,應去醫院進行新生兒疾病篩查,以便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474.新生兒健康指標麵麵關

由於新生兒發育尚未成熟,生理功能也不健全,所以應該特別注意觀察以下問題:

1.體溫

由於新生兒的中樞神經發育尚未成熟,體溫調節能力差,所以要隨時注意體溫的變化,並隨氣溫的變化來增減衣服。

2.皮膚

出生3~4天後,新生兒的全身皮膚開始變黃,這是生理性黃疸,一般維持一周左右。如果維持時間過長,應及時處理。另外,如果麵部及其他部位的皮膚出現蒼白、青紫也屬異常現象,也應給予處理。

3.臍帶

新生兒臍帶一般5~7天脫落。臍帶脫落後傷口要保持幹淨,包紮不宜太緊,並注意不讓大小便汙染。如果臍帶脫落後,局部出現紅腫、滲出,或滲出物有氣味,都應及時治療。

4.精神

新生兒除吃奶外,一天幾乎都在睡眠。如果新生兒出現煩躁、抽風、癱瘓、呻吟、哭鬧不休、雙目緊閉等現象,屬於一種病理表現,應及時治療。

5.啼哭

新生兒哭聲宏亮,有節奏感,這是正常的。如果哭聲短促無力,或啼哭不停,或根本不啼哭,都是不正常的。

6.大小便

新生兒出生後開始排出黑色或墨綠色的胎糞,喂奶之後,約3天大便顏色逐漸變成黃色。如果出生後1天內無大小便排出或3天後仍有黑便,說明不正常,需請醫生治療。有時在黃色大便中混有白色的小塊,屬正常現象。如果大便有性狀、顏色、次數等方麵的變化,可能是喂養不當造成的,也可能是消化係統或有其他疾病所致,需及時處理。

新生兒出生後約6小時排尿,也有遲到第二天排尿的,但若24小時內未排尿應引起注意。

475.細辨新生兒的“異常信號”

新生兒身體的變化很多,許多看似異常的現象其實是十分正常的,所以父母要細心分辨新生兒的“異常信號”。

體重下降出生後新生兒體重可逐漸下降6%~9%。這是由於新生兒進食和喝水少,肺和皮膚不顯性失水及大小便排出所引起的,10天之後即可恢複到出生時的體重。

頭形異常自然分娩的新生兒頭部一般呈橢圓形,像腫起一個包似的,這是由於分娩過程中胎頭在產道內受壓引起的。有的新生兒出生後頭部出現柔軟的腫塊,而且逐漸腫大,這是分娩時受壓而引起的頭皮血腫,隻要局部不感染,出生後6~10周可消失。

尿發紅新生兒一般在出生後24小時內排尿。如果看到尿布被染成磚紅色時,父母不必擔心,這是尿中的尿酸鹽引起的,過幾天會自然消失。

大便發黑新生兒的第一次大便叫胎便,出生後24小時內可排出粘稠的黑綠色的無臭大便。這是由消化道分泌物、咽下的羊水和脫落的上皮細胞組成的,3天之後即可轉為正常。

皮膚有的新生兒皮膚會出現粉紅色的斑塊,這是由於皮膚柔嫩,受外界刺激而充血引起的,1~2天後可消退;出生2~3天時,新生兒的麵部、胸部、背部等處皮膚可出現輕度黃色現象,叫生理性黃疸,一般1~2周消失。

476.新生兒體溫低怎麼辦

新生兒體溫調節功能差,自身體表麵積相對較大,皮下脂肪較薄,容易散失熱量,如果外界環境溫度過低,且持續時間太長,新生兒很容易出現體溫不升的情況,從而影響代謝及血液循環,甚至導致新生兒硬腫、出血等一係列病症,危及生命。所以,當新生兒體溫不升時,父母要及時給予適當的保暖。

首先,注意環境溫度。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季,新生兒居室溫度一般應維持在18~22℃。

1.新生兒的衣服、包被最好選用新棉花和柔軟舒適的棉布製作,以保證良好的保暖性。父母在為新生兒穿著或包裹前可以先在暖氣或爐火上預暖一會兒,可以增強保暖性。注意,包裹得不要太緊,以免影響新生兒的四肢活動,不但不利於產熱,反而會加快散熱。

2.父母要經常摸一摸新生兒的四肢,如果發現手腳冰涼,表明保暖不夠,可以增加棉被或使用熱水袋保暖。但應特別注意水袋內水溫最好在40~60℃左右,熱水袋的塞子一定要擰緊。同時,最好將熱水袋放置在包被之外,不要直接貼於皮膚,防止燙傷。

3.保暖最簡單易行的方法就是將新生兒抱在懷裏,以自己的體溫為新生兒保暖。

如果在采取了一定措施後,新生兒的體溫仍很低,父母應立即送醫院診治,因為新生兒低體溫一般提示病情嚴重。

477.給新生兒測量體溫需注意些什麼

為寶寶測體溫需要注意些什麼?

1.盡量讓新生兒保持安靜,不要在哭鬧的時候測量。

2.新生兒在剛吃完奶後體溫較高,所以給新生兒測量體溫時應避開這個時段。

3.也不要在剛給新生兒洗完澡後測量體溫,因為剛洗完澡後體溫較低。

4.如果新生兒的體溫高於37.5℃時,父母應先觀察是否給他們穿得過多,一般給新生兒穿衣的原則是:比大人多穿一件衣服就可以了,不必穿得太多。如果新生兒穿得不多,但體溫高於38℃則可能是發燒了。

478.新生兒發熱不一定是生病

寶寶偶爾發熱是不是生病呢?

如果新生兒的體溫偏高一些,在37.5℃~38℃之間,但是吃奶有力,大、小便正常,這時父母不要擔心著急。專家指出,新生兒發熱不一定就是生病了。因為新生兒體溫調節中樞發育還不成熟,調節體溫的功能比較差,汗腺發育不完善,產熱和散熱易失去平衡,所以體溫不恒定,容易隨環境溫度的變化而改變,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生理性發熱。如環境溫度過高,超過體溫調節退度,就會出現體溫升高;在哭鬧、吸吮時體溫可略升高;包裹過多時容易體溫升高。這時候可以降低環境溫度,鬆解衣被,同時注意補充水分,一般情況下體溫即可下降。

479.如何確定新生兒是否發燒

研究表明,正常人的體溫晝夜變化幅度最高可達1.3℃,每天6:00與16:00的體溫上限分別為37.3℃與37.5℃。由此可見,並不是體溫一超過37℃就是發燒,也不能隨意診斷高熱或發熱待查,從而去做一些不必要的檢查和治療。那麼,怎樣確定新生兒發燒了呢?

我們以腋下測溫法為例,新生兒的腋下溫度超過37℃,且晝夜波動超過1℃時即為發熱。體溫38℃以下為低度發熱,38℃~39℃為中度發熱,39℃~41℃為高度發熱,超過41℃者為超高熱。如果發燒症狀持續2周以上,並且體溫在38.5℃以上,經過比較全麵體檢和常規實驗室檢查未能確診時,稱為“原因待查熱”或“不明原因熱”。

480.溫水擦浴是新生兒最佳降溫法

寶寶發熱時我們要不要及時給寶寶退熱藥?

新生兒發熱時,醫生一般不主張用藥物退熱,因為退熱藥有抑製血小板聚集,增加毛細血管脆性,延長出血時間等毒副作用,對新生兒血液、消化、泌尿係統都有一定損害。所以,新生兒發熱的最好處理方法是物理降溫,但是忌用酒精或冷水擦浴,以防體溫驟降,發生抽搐。而溫水擦浴是一種最佳的降溫方法。

首先,解開包被,使新生兒的頭頸、四肢暴露,隻用小毛巾被包裹軀幹就可以了。然後用溫水擦浴。因為新生兒頭部皮膚占全身皮膚的20.8%,消耗熱量為全身總熱量的50%,頭部散熱為全身總散熱量的40%。所以溫水擦浴部位應以頭頸部為主,以腋下、腹股溝及四肢輔助退熱最為理想。水溫一般為33~35℃,與體溫大致相當,將兩條棉毛巾放在水盆裏,然後擰幹,擦時不可用力過大,動作要輕柔,以皮膚微紅為度。降溫時還要注意保暖,因新生兒體溫調節中樞發育不完善,切忌過度降溫造成體溫不升。

481.什麼是新生兒凍傷

新生兒凍傷,又叫新生兒寒冷損傷綜合征,是指新生兒受冷後導致一係列症狀。本病易發生於早產兒或體弱兒,多發生在冬、早春寒冷季節。

原因:新生兒體溫調節功能差,且皮下脂肪薄,體表麵積大,容易散熱;外界環境溫度低,保暖不當,更使新生兒的熱量流失增加;新生兒嚴重感染、早產、顱內出血和紅細胞增多症等時,也易發生體溫調節和能量代謝紊亂,出現低體溫。

臨床表現:早期表現為嗜睡、皮膚溫度較低,一般低於35℃,吮乳差或拒乳、哭聲弱;然後開始在足背、大腿、陰阜、上肢、眼瞼等處出現水腫,活動受限;臉頰、手足、皮膚潮紅,而其他部位皮膚蒼白。病區指壓凹陷,消退較慢,以四肢較為明顯。病情加重時可發生硬腫和多器官損害體征。

治療:加強保暖,防止受寒。在醫院,可將新生兒置於適中溫度的暖箱中,一般經6~12小時左右即可恢複正常體溫;如果在家中可用熱水袋或抱在大人懷中來保暖。另外,還可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同時要防止繼發感染。

新生兒凍傷易發生於早產兒或體弱兒,且多發生在冬、早春寒冷季節,所以在預防上要注意以下及方麵:

1.加強新生兒的保暖護理,尤其是寒冷季節出生的早產兒和體弱兒。保持產房環境溫度不低於24℃,新生兒出生後應立即擦幹羊水,用溫熱包被包裹。

2.早產兒或體弱兒可以直接放置保暖箱保暖。

3.新生兒的居室保持適宜的溫度,並加強母乳喂養,及時補充熱量。

482.什麼是新生兒捂熱綜合征

什麼是新生兒捂熱綜合征?

新生兒捂熱綜合征又稱悶熱綜合征、捂被綜合征、蒙被綜合征,一般發生在寒冷季節,由於過度保暖或捂悶過久而引起一係列症狀,是兒科的一種急症,必須緊急救治。

捂熱綜合征有什麼表現呢?捂熱綜合征的主要表現:捂熱較長時間後,患兒體溫迅速升高,可達41℃~43℃,全身大汗淋漓,甚至濕透衣被,頭部散發大量熱蒸汽,麵色先紅後白、哭聲低弱,拒絕吃奶等。高熱大汗使水分大量丟失會出現脫水狀態,患兒煩躁不安、口幹、尿少、前囟及眼窩凹陷、皮膚彈性降低。如果中樞神經係統受累,可出現頻繁嘔吐、尖叫、反應遲鈍、眼睛凝視、反複抽搐或昏迷。如果呼吸係統受累,可出現呼吸困難、呼吸節律不規則或呼吸暫停,並可見口周圍和四肢發紺。如果心肌受累,有效回心血量減少,引起心肌損害會出現心律失常和心功能不全。

該病起病急、病情重,容易導致多器官、多係統功能衰竭,病死率高,後遺症也較多,其中以繼發性癲癇最常見,其次還有腦性癱瘓、失明、失語、智能低下等。

483.如何防止新生兒捂熱綜合征

新生兒捂熱綜合征一般發生在寒冷季節。由於天氣寒冷,父母怕新生兒睡覺被凍著,衣服、被褥一層又一層地緊裹;或同蓋一條被時,母親熟睡後新生兒的頭麵部全被置於被子底下,口鼻亦被捂蓋;外出時把新生兒包裹起來,且包裹得過緊、過嚴、過厚。以上各種情況如果持續時間久了,就會導致新生兒捂熱綜合症。

因為新生兒的體表麵積相對比成人大,散熱比成人快,長時間的悶捂會影響新生兒機體散熱,使體溫急劇上升,出現高熱現象。高熱時末稍血管會代償性擴張,通過皮膚蒸發也就是出汗和呼吸增快來加速散熱,所以會出汗增多,甚至脫水。同時,高熱還會使機體代謝亢進,耗氧量增加,加之新生兒被捂在被子裏,缺乏新鮮空氣,容易導致缺氧,從而引起體內一係列代謝紊亂和功能衰竭。

新生兒捂熱綜合征是完全可以預防的:

1.不要給新生兒蓋太多太厚的被子,更不能蒙被睡覺;

2.外出時,包裹不要過緊過嚴,要露出點縫隙,使新生兒有接觸新鮮空氣的機會;

3.母親不要緊擁新生兒,也不要邊喂奶邊睡覺;

4.新生兒與母親同睡一床時,應避免與母親同被。

5.新生兒傷風感冒千萬不要捂汗,尤其不可蒙頭捂汗。

總之,該病的關鍵就是缺氧,所以父母在任何時候都要保證新生兒能呼吸到新鮮空氣。

484.什麼是新生兒皮下壞疽

新生兒皮下壞疽是由於金黃色葡萄球菌或綠膿杆菌等細菌感染所致的一種嚴重的皮下組織急性感染性疾病。該病冬季多見,起病急、發展快,如不及時治療,預後惡劣。

原因:

由於新生兒的皮膚防禦能力及對炎症的反應較差,淋巴結的屏障功能也不完善,容易受細菌感染。新生兒長期仰臥位,衣被的磨擦、大小便的浸漬等都可誘發局部皮膚損傷,使細菌得以侵入。常見的細菌為金黃色葡萄球菌,亦可見綠膿杆菌、草綠色鏈球菌等。

臨床表現:

一般出生後6~10天發病,以身體受壓部位常見,如背部、臀部、肩部、腰部及會陰部等等。初起有發熱、哭吵不安、食欲減退等症狀,局部皮膚發白、硬腫,表麵熱,皮損邊界不清,繼之迅速向四周擴散。當病變中央區域硬腫處變軟,呈暗紅色,觸之有飄浮感,則表示皮下組織液化積膿,可破潰,流出稀薄膿液。晚期皮膚呈紫黑色壞死而脫落。此時患兒伴有全身感染的中毒症狀,甚至可並發敗血症。

治療和護理:

首先要加強護理,合理喂養,供給足夠的能量及營養。另外,要及時做一些對症治療,如早期皮膚僅有輕微紅腫,可應用抗生素控製感染;若皮膚出現漂浮感,應及早切開引流,於暗紅處中央做多處、多方向對口切開,並邊切開邊填塞凡士林油紗條,以免出血過多。手術後每日換藥,換藥時可用無菌生理鹽水、1%呋喃西林溶液衝洗傷口。患兒體位要避免切口不受壓,紗布不要被大小便汙染,避免混合感染。

485.如何治療新生兒血管瘤

血管瘤是新生兒最常見的良性腫瘤,多見於皮膚、皮下,一般為血管的彙集與增多,腔內充滿血液,與循環係統相通。女嬰較男嬰多見,一般分為5種,不是每一種均需治療,有的會自行消退,有的則會生長。父母要密切觀察,可以參照下麵的介紹,確認自己的寶寶屬於哪一種,然後再對症處理。

1.橙色斑出生時就有,斑塊大小不等,為橙紅色或淡紅色,不高出皮膚表麵,輕壓退色,哭鬧時顏色加深。多見於前額、上眼瞼及枕部,一般都在出生後數月內自行消退,不必處理。

2.紅斑痣又稱為葡萄酒色斑,出生時就有,斑塊為淡紅色或暗紅色,壓之不退色,不高出皮膚表麵。出生後紅斑痣隨身體的增長按比例增長,但範圍不擴大,一般不能自行消退。紅斑痣除影響美觀外,一般無其他危害,必要時可采用冷凍治療。

3.毛細血管瘤多見於枕部、頭麵、四肢和背部,還有的長在口唇和舌部。毛細血管瘤大小不一,大的能占據麵部或肢體的大部分,小的隻有幾毫米,突出於皮膚,色鮮紅或紫紅,界限明顯,形如楊梅,故又稱楊梅狀血管瘤。一般出生時就存在了,6個月內生長迅速,1~2歲後逐漸停止生長。它影響美觀,破損後有大出血的危險,父母應密切留意。如果血管瘤較小,生長速度較慢,不在暴露部位,可待其停止生長後自行消退。如果血管瘤生長速度較快,嚴重影響了美觀,就應立即進行治療,臨床上常用同位素貼敷法。

4.海綿狀血管瘤多見於皮膚、皮下組織、肌肉,甚至肝、腎等處,呈紫紅色,形狀多不規則,周圍有迂曲、怒張的小靜脈,捫之柔軟,有彈性,擠壓時縮小,撤壓後即複原。這種血管瘤隨年齡的增長而增大,有時長得很大、很深,嚴重時破壞正常組織,損害容貌。一旦確診要立即進行治療,可采用冷凍療法、注射硬化劑使其血管栓塞而治愈,或手術切除。

5.蔓狀血管瘤多見於四肢,表麵及周圍有許多樹枝狀擴張的血管,迂回曲折呈蔓狀,局部皮膚呈暗紅色或藍紫色,有時可摸到血管搏動或聽到血管雜音。這種血管瘤應該盡早手術。

486.如何預防新生兒長痱子

炎炎的夏日,人體自身會通過汗液的蒸發來散發熱量,從而降低身體的溫度。但是當外界濕度過大而環境又不通風時,汗腺分泌過多,汗液卻不能及時蒸發,滯留在皮膚表麵,導致汗孔、角質層的浸漬變軟,汗孔被堵塞,汗液排泄不出來,留滯於真皮內而引起局部的發炎,這就是痱子。

新生兒長痱子常見於頭麵部、頸部、背部、胸部以及皮膚皺折等處,其表現就是成批出現紅色丘疹、皰疹,並有癢感。如果合並了感染,則在痱子的頂端形成針頭大小的黃色小膿皰,即“膿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