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勸人息爭者,君子也;激人起事者,小人也。
——申涵光《荊園小語》
白話
勸人息怒,不要爭奪的人是君子;而那些故意激起矛盾的人則是小人。
家訓史話
周定王二年(公元前605年),楚莊王經過艱苦作戰,平定了叛亂之後,大擺酒宴,大宴群臣,歡慶勝利,名曰“太平宴”。正當君臣喝得盡興時,莊王把自己的寵姬許姬叫出來給群臣敬酒。突然吹來一陣大風,把大廳上的蠟燭都吹滅了,頓時宴會場上漆黑一片。這時有一員武將因垂涎許姬的美色,加之已有醉意,趁亂摸了許姬一把。許姬大驚,左手奮力掙脫後,右手順勢扯下了那人帽子上的係纓。
許姬將纓握在手中,連忙告訴莊王說:“剛才敬酒時,有人乘燭滅欲有不軌,好在我把他帽子的係纓抓了下來,大王快命人點亮蠟燭,看看是哪個膽大包天的家夥幹的。”誰知莊王沉思片刻,卻讓人暫緩點蠟燭,然後對眾人說道:“今天大家都喝得這麼高興,我看大家就都不必拘謹了,幹脆把頭盔帽子什麼的都摘下來,那樣喝得更痛快些。”蠟燭點上以後,酒宴重新開始,莊王照樣談笑風生,始終沒有追究那個冒犯寵姬的人。 許姬對此感到非常驚訝,席後,許姬埋怨莊王不為她出氣。莊王笑著說,人主群臣盡情歡樂,現在有人酒後失禮情有可原,如果為了這件事誅殺功臣,將會使愛國將士感到心寒,民不會再為楚國盡力,許姬不由的讚歎楚王想得周全。
七年之後,周定王十年(公元前597年),楚莊王興兵伐鄭,前部主帥襄老的副將唐狡,自告奮勇帶百餘名士卒做開路先鋒。唐狡帶領眾士兵身先士卒,以死相拚,終於殺出一條血路,使後續部隊兵不血刃殺到鄭都。
論功行賞時,唐狡辭謝說:“上次絕纓會上,無禮扯許姬衣袖的正是下臣,蒙大王不殺之恩,所以今日舍身相報。”莊王聽後感慨萬千。
讀罷這則故事,不能不佩服楚莊王作為一個政治家的胸懷和氣度。即使作為一個凡夫俗子,自己的伴侶被人欺負也會火冒三丈,更何況貴為一國之君?但楚莊王忍住了,他知道自己的麵子和他人的生命孰輕孰重,知道一個妃子的名節和一個臣子的尊嚴孰輕孰重。他采取了一個很有人情味的辦法,讓所有的臣子都摘下帽子,以此來保全那個被扯斷帽帶者。我們不難想像,那個被扯斷帽帶者正在驚恐之餘,聽到莊王這樣的指示後,內心會掀起怎樣的波瀾?也才會有後來的報恩事件。
古今訓諫
“勸人息爭者,君子也。”寬容是君子的必備品質之一。君子和小人的區別往往不在平常小事,而在遇到困難的緊要困難。宰相肚裏能撐船,狹隘的心態容易把事情激化,最終引發更惡劣的結果。
而“激人起事者”則不是單純的不寬容了,這是故意作惡,欲興風作浪,是典型的小人嘴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