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受諫是難事,每見朋友以過失相規者,當麵唯唯,轉麵即向人曰:“伊道我某事不對,伊道我某事不對,伊不常亦作某事乎?”不思此友麵諍,自是好意,我奈何背訐其過以相抵?且既知其所未當矣,我便宜取以為鑒,反又效之,何耶?
——申涵光《荊園小語》
白話
接受別人的諫言是件難事,每當看到朋友之間因為過失互相規勸的時候,當麵時倒是都唯唯諾諾回頭又跟別人抱怨:“他說我某件事做得不對,難道他不常常這麼做麼?”也不想想這朋友當麵與我爭論,本是出於好意,又何必背後又互相攻擊呢?既然知道這麼做是不對的,又何不引以為鑒呢,反而又跟著這麼做,這是為什麼呢?
家訓史話
玄武門之變以後,李世民由於早就器重魏征的膽識才能,非但沒有怪罪於他,而且還把他任命為諫官,並經常引入內廷,詢問政事得失。魏征喜逢君主慧眼識珠,竭誠輔佐,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據理抗爭,從不委曲求全。有一次,唐太宗曾向魏征詢問:“何謂明君、闇君?”魏征回答說:“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君之所以闇者,偏信也。以前秦二世居住深宮,拒見大臣,單單偏信宦官趙高,直到天下大亂以後,自己還被蒙在鼓裏;隋煬帝偏信虞世基,天下郡縣多已失守,自己也不得而知。”太宗對這番話深深認同。
貞觀元年(627),魏征被升任尚書左丞。這時,有人上奏舉報他私自提拔親戚作官,唐太宗立即派禦史大夫溫彥博調查此事。結果,查無證據,純屬誣告。但唐太宗仍派人轉告魏征說:“今後要懂得避嫌,不要再惹出這樣的麻煩。”魏征當即麵奏說:“我聽說君臣之間,相互協助,義同一體。如果不講秉公辦事,隻講遠避嫌疑,那麼國家興亡,或未可知。”還請求太宗要允許自己作良臣而不要作忠臣。太宗詢問忠臣和良臣有何區別,魏征答道:“使自己身獲美名,使君主成為明君,子孫相繼,福祿無疆,這是良臣;使自己身受殺戮,使君主淪為暴君,家國並喪,空有其名,這是忠臣。以此而言,二者相去甚遠。”太宗點頭稱是。
貞觀二年(628),魏征被授秘書監,並參掌朝政。不久,長孫皇後聽說一位姓鄭的官員有一位年僅十六七歲的女兒,才貌出眾,冠絕京城。便告訴了太宗,請求將其納入宮中,備為嬪妃。太宗便下詔要將這名女子納為妃子。魏征聽說這位女子已經許配陸家,便立即入宮進諫:“陛下為人父母,撫愛百姓,當憂其所憂,樂其所樂。居住在宮室台榭之中,要想到百姓都有屋宇之安;吃著山珍海味,應想到百姓無饑寒之患;嬪妃滿院,要想到百姓有室家之歡。現在鄭民之女,早已許配給了陸家,陛下未加詳細查問,便將她納入宮中,如果流傳出去,難道是為民父母的道理嗎?”太宗聽後大驚,當即深表內疚,並決定收回成命。但房玄齡等人卻認為鄭氏許人之事,子虛烏有,仍堅持詔令有效。陸家也派人遞上表章,聲明以前雖有錢財上的往來,並無訂親之事。這時、唐太宗將信將疑,又召來魏征詢問。魏征直截了當地說:“陸家之所以否認此事,是害怕陛下以後借此加害於他。其中緣故十分清楚。不足為怪。”太宗這才恍然大悟,便堅決地收回了詔令。
魏征在貞觀年間先後上疏二百餘條,強調“兼聽則明,偏聽則暗”,這對唐太宗開創的千古稱頌的“貞觀之治”起了重大的作用。
古今訓諫
“受諫是難事。”直言敢諫的勇者還要碰到寬容納諫的君子才能變成一件好事。若是碰到狹隘小人,正直的言論得不到采納,還有可能招來殺身之禍。隻有胸懷若穀的君子,才能坦然的接受別人的意見,哪怕是不悅耳的話,也能虛心接受。
這樣一來就會形成良性循環,別人也樂意指出你的錯誤,你就會得到真正的進步,而不僅僅是兩句不誠心的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