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甘落後。於是,他逼著自己學很多本領。例如,寫作、鋼琴、繪畫,還有武術。據說他的武術老師很是欣賞他,去參加國際比賽時,特意從國外給他帶回了一根木棍。我見過這根木棍,也見過他在我教學的樓下把這根木棍耍得虎虎生風。
那是一根多麼漂亮的木棍。外體鍍有純金之色,幾條青龍蜿蜒其上。細看,這幾條玲瓏活現的青龍並非印製,而是手工雕刻。因此,看上去層次分明,立體感極強。
很多同學都問過,他這根木棍的出處,甚至,還有家庭條件比較好的同學出錢向他買。他不賣,但他愛把他這木棍的來曆炫耀一番。這更是惹得其他同學心生羨慕,也讓他倍加喜愛這根木棍。
在上交的作業裏,他不止一次寫到自己對人生的彷徨。太多的路在他前麵,難以取舍。我開始擔心這個聰明的孩子,於是找機會把他叫到了家裏。
“孩子,你覺得現在你最愛什麼?或者,你覺得你最不舍的東西是什麼?”我看著與我對坐的他問道。
“武棍!”他毫不猶豫地回答我。從他豪氣十足的眼神裏,我仿佛看到了自己年少時曾在日記裏寫過的那個大俠夢。
“它那麼重要,你覺得它能給你換回什麼東西呢?”我看著他手裏的那根金棍。
“什麼都可以。”他緊握著棍子回答我。
我們的談話算是到此結束了。我命他去幫我做三件事:用棍子去換樓下裁縫手裏的那根針,若不行,就去換園丁手裏的那把剪刀,若再不行,就直接去換食堂炒菜師傅手裏的那柄勺子。
我知道,他的心裏充滿了憤懣與疑惑。他想要證實給我看,這根棍子本身的價值遠遠超過了一根針,一把剪刀和一柄勺子。那些人勢必都會爭先恐後地與他交換。
兩個時辰後,他握著棍子回來了。佝僂著背,在門外站了許久都不曾進來。我去內廳接水時看到了垂頭喪氣的他。
看到那根棍子仍緊握在他手裏,我就再沒問及此行的結果。隻是,他才抬頭觸及我的眼神,就猛然大哭了起來。
一個曾心高氣傲,在眾人麵前把棍子武得虎虎生風的小男孩,就這麼站在我的麵前痛哭著。我沒有用任何言語去安慰他,因為我已覺察到自己的殘忍,我已將他那個原本密封完好的夢想打碎。
實質上,我並沒有在他所擁有的路途裏給他挑路,選路,以解除他心中的煩惱與困惑。我隻是告訴了他,人生的每一個階段,每一種職業,每一個人,都要麵臨著不同事物的出現。你所認為最不舍的東西,或許在多年後就是裁縫手裏的那枚針,園丁手裏的那把剪刀,廚師手裏的那柄勺子。它們是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所持之人對它們本身的態度。
很多時候,父母總是將自己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欲把所有自己年少時來不及完成的任務,統統交給幼小的孩子。殊不知,學習範圍廣而不精,就等於什麼也沒學。請記得讓孩子明確自己最擅長的是什麼,然後學有所長,精益求精,方能顯出他真正的價值。
尋找感動
孩子最近要寫一篇名為《感動》的作文。他前來問我,該如何標新立異,尋找素材?我想,我該告訴他一些什麼呢?是父母恩賜他的感動嗎?還是朋友、老師給予他的感動?
興許,這些都太過於稀鬆平常。再者,這些真情賜予他的感動,該是他真切地從生活的細節中體會到的,而不是由長輩之口代為陳述。
孩子喜歡遊樂場。每個周末,他都會要求我陪他前去。在這裏,有他最美好的童年記憶。可遺憾的是,他對遊樂場似乎並無多少感情。想想也是,冰冷的鐵器和陌生的售票口,如何讓人心生感動?
為了讓孩子尋找到感動的素材,我領著他,特意去了附近的建築工地。我與他就這麼一動不動地站在施工地外的角落裏。我不說話,隻令他細細觀察。
“媽媽,那些梯子穩不穩?可都是木頭的!要是掉下來怎麼辦?”他略帶驚恐地問我。我沒有回答。
“媽媽,那大叔似乎有些挑不動砂漿了,我們要不要過去幫他?”我依舊沒有說話,冷冷地看著遠方。我能覺察到孩子心中的不悅。
“你帶我來這裏,又不說話,媽媽,你再這樣,我可要走了!”他仰頭看著我,等待我的回答。可此刻,我該說些什麼呢?他顯然沒有看到,更為驚險的場景。
僵持了片刻,那昏暗的樓頂上,終於顫巍巍地走出了幾個人。他們朝著十四層樓外狹窄的木板上,艱難地探出一隻腳。一個皮膚黝黑的男人抓著另外一隻結實的大手,翻到了木板上。就這樣,一個個頭戴黃色安全帽的漢子,陸續站到了木板上。
“哎呀!媽媽,那木板要是斷了,他們可就完了!”孩子忍不住用雙手捂住了眼睛。他目睹了這些勇敢的工人危險的施工過程。
緊接著,轟隆隆的機器迅速上升,將裝好的砂漿和磚塊,運至木板上。漢子們相互吼開了,示意自己的工友小心一點。此刻,孩子幾乎將心扯到了嗓子眼。說實話,雖然他經常坐著寬敞明亮的公車經過這些施工地,但是,卻從未這麼細致地觀察這些建築工人的真實生活。
大風刮起,工地瞬時陷入一片模糊。黃沙卷裹著泥塵,包圍了那些汗流浹背的工人。木板在大風中咯吱脆響。一個工人的帽子,從十幾層的高樓上劈啪墜落。我的孩子厲聲尖叫。
“媽媽,我們走吧,太可怕了!要是那帽子砸到人的話,該怎麼辦啊?”
“孩子,這個世界,就是由這些默默無聞的勞動者所創造的。我們居住的高樓,你最愛去的遊樂場,我們腳下的馬路,無不是這些工人用汗水和生命換來的。可是,生於城市繁華中的我們,到底有多少時刻,想到了他們?”
當夜,孩子完成了作文,名為《被忽略的感動》。我想,對於生活,他一定也有了新的感觸。而我,也有義務,帶他一同尋找這些潛藏在城市背後的感動故事。對於孩子來說,那才是最為真實的人性光芒。
對於孩子的教育,我們很多時候不能隻是言語相教,其實很多時候,以實踐的方式,讓他們見到生活最本真的一麵,遠遠比蒼白的語言,更富有說服力。
孩子的重陽節
我和孩子事先便已商定,重陽登山看日出。說實話,我對這樣的活動,並不抱以十分的熱情。因為,在這樣的盛況中,孩子除了學會湊熱鬧之外,再無其他。但我不能開口食言,對於孩子來說,父母的承諾,是最為堅實的保障。
重陽節之前,我領著他去了附近的一所孤兒院。當他拎著大包東西擠入人群時,這些被遺棄的孩子,並沒有顯露出過分的熱情。反而,有一種冷冰冰的隔閡。
我知道,這些孩子,心裏大都有著很難解開的疙瘩。如今,我帶著孩子一同來看他們,不等於是在他們的傷口上撒鹽嗎?
為了能讓他們從對比的憂傷中脫離出來,我陪他們做起了老鷹捉小雞的遊戲。對於陌生的我,他們似乎不太感興趣,喃喃地說:“這個遊戲我們已經做過了!”我瞪大了眼睛,故作滑稽的模樣問:“像我這麼大的老鷹你們見過嗎?我可能把你們這些小雞,一下子都抓完了!”
說完,我一把抓住其中一個孩子的小手。他因這突如其來的善意的驚嚇,情不自禁地歡笑起來。周圍的孩子立刻被他的笑聲感染,紛紛要求加入遊戲的隊伍。
那天,我的孩子玩得異常興奮,他認識了不少朋友,甚至和他們拉鉤許諾,保持聯係。歸來的路上,我告訴仍沉浸在一臉愜意中的孩子:“剛才和你玩的那些小朋友,都是沒有爸爸媽媽的。”
他愣住了,仰頭看我,憂傷頃刻從他的眸子裏滲出。我抱起他,接著道:“他們不但沒有爸爸媽媽,甚至沒有一個親人。因此,當你去看他們的時候,他們既畏縮,又驚喜。”
這些天,他一直忘不了那些孩子,常常詢問我,何時再去探望他的夥伴。
重陽節快到了,我教孩子念了一首王維的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一句,我講得極為細致。片刻後,他終於哀求:“媽媽,咱們不去登山了吧,我想去看看那些朋友,重陽節到了,又沒有親人去看他們。如果我不去的話,他們一定會很難受!”
重陽節當天,我應了他,買了許多零食和花,前去探望那些孤獨的孩子。遠遠地,他們見我們來了,便高喊著奔到門口迎接。
在每個孩子的領口前插花,是他想出來的主意。他說:“茱萸會讓他們想念親人,隻有花,才會讓他們感到快樂。”
於是,我的孩子,就這麼挨個兒地給他的夥伴們插花。喜氣洋洋的紅花,開滿了他們的衣領,照得小臉格外動人。
我打開相機,讓他們簇擁著站到一起。頓時,幾十個孩子的笑臉,就這麼簡單而又淳樸地連在了一起。他們領上別著鮮花,嘴裏吃著零食,儼然忘卻了重陽節所帶給他們的憂傷。
深夜,他在作文裏寫道:“當我們為團圓開懷歡笑的時候,不要忘了,還有許多孩子,站在憂傷的角落裏。”
這是一個特別的重陽節。它屬於善良,也屬於每一個孩子。
人之初,性本善。每一個孩子,都有著一顆善良的心,在孩子的成長教育中,我們一定不能忘記挖掘他們的善心,因為善良是這個世界上最美好的品質。
讓你的孩子懂得適可而止
當他第三次沒有緣由地拉扯住長輩的衣服,嚷嚷著要錢的時候,我終於忍無可忍地對他揚起了細長的木棍。
他在哭聲中驚慌逃竄,尋找袒護之人,一麵扯開了嗓子,故造聲勢。我停止了對他的責打,讓他麵牆自省。半晌後,他終於一如既往地跟我說出“對不起”這三個字。對孩子,我總是倍加寬容的。我總覺得,一切的過錯之後,他隻要勇於說出“對不起”這三個字,都可以坦然諒解。興許,他會覺得這三個字是他的指明燈,保護屏。即便如此,我還是相信,雖然他此刻不懂道歉的深意,但許多年後,他會明白,一句“對不起”所賜予別人的心靈慰藉,是任何事後的彌補都無法相提並論的。
他的嚷嚷聲在皮肉的痛楚中消停了幾日。他知道,隨便拉著對他疼愛有加的長輩要錢,是不好的,是會遭到責罰的。因此,諸類事件,後來再不曾發生。
很多天後,孩子放假歸來,哭鬧著要買噴水槍。此時,樓下的歡笑已經如同樹木一般繁茂。那些一臉天真的孩童,在日光普灑的樹下,裸露著膀子,各自抬著顏色不一的水槍相互嬉戲。他們的笑聲在我的孩子看來,就是一種不可抑製的誘惑。他蜷縮在沙發上,不吃不喝,以特有的倔強和眼淚,企圖讓我在這場兩人的家庭戰役中俯首投降。
如他所料,不到半日,我便在他陰沉的小臉下露出了默許的笑容。他領著我,急急地奔進鬧市,躥進一家玩具店,抱起其中的一把水槍,趾高氣昂地說:“我就要這一把!”
這一把粗壯的噴水槍,讓他迅速加入到了樹下孩子的行列。他們離隊、分組、編號,準備在午後開始一場昏天暗地的惡戰。他們達成協議,先各自回家補充資源,整換行裝,十分鍾後,再到樓下集合,一決勝負。
他破門而入。一麵舉著水槍,頭也不回地朝衛生間裏走,一麵興高采烈地跟我說:“媽媽,媽媽,我們下午可是要打水仗呢,你能來當我們的觀眾嗎?要是有你來指揮我們組的話,那一定會贏!”
我接受了他的邀請,成了一名權力至高的指揮官。在我的精心指導下,他們終於獲得了勝利。那幫因彈盡糧絕,渾身濕透而不得不退至牆角的孩子齊聲高呼:“不公平!不公平!我們可沒有大人當指揮呢!”
我的孩子首當其衝地給了他們每人一槍,恨恨地說:“誰讓你們戰略失誤?先前也沒說不能請指揮啊!輸了還不認,兄弟們,給我打!”
頓時,十幾支水槍如同奔騰的小河,在一片歡笑聲中席卷了落敗的孩子。他們在角落裏尖叫,求饒,最後失聲痛哭。我親眼目睹了我的孩子是如此的不講情理。
最後,在我的厲聲嗬斥下,他怯生生地站到了那個昏暗的牆角。我讓剩下的孩子將他團團圍住,對他開槍、嬉笑、戲弄。半晌後,原本士氣震天的他,恍然狼狽不堪,無精打采,且沉默不語。我問他:“被眾人逼到角落戲弄到無路可退、無計可施的滋味如何?你為何不懂得將快樂適可而止?”
當日,他的身體或許受到了小小的傷害,感冒發燒了,但在他的心靈深處,卻有了一種不可多得的智慧——不管你是從別人身上索取,還是賜予別人快樂,都得懂得適可而止。否則,一切原本愉悅的歡笑,都會成為另一種不可磨滅的傷害。
感恩的家庭哲學
在中國的飯桌上,我不止一次看到這樣的景狀。家中資曆最老的長輩,顫抖著身子,給屋內年齡最小的刁蠻孩子盛飯端水,哄其下咽。這絕不是個別現象,它所牽連到的地域,幾乎是橫跨南北,直越東西,貫穿了整個中華民族的現代家庭景觀。
我們對孩子的疼愛,已經到了無以複加的地步。小小年紀,他所得到的,不僅僅是父母的關懷,學校的教導,社會的庇護,更有祖輩的溺愛,親戚的驕縱,等等。
我曾家訪過上百個孩子,說是與家長溝通,實質是在對家庭教育的底線作一次深刻調查。隻要家中有老人,孩子的地位便是高高在上,不可動搖的。這種“隔代親”的屏障,幾乎給了孩子所有惡作劇的力量。這種孩子在家中常常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稍有不順,便摔碗耍鬧,好不痛快。
無數個家長曾對我說,孩子的祖輩要這樣,我們有什麼辦法?或者,直接來一句,我們就隻有這麼一個孩子,不寵他寵誰?
聽來,這似乎是父母無私的最佳表現。但實質不然。我們在嬌寵孩子的同時,其實也暗示給他們一個中國式定義:父母對你這樣是應該的!天經地義的!
於是,導致社會出現了一個奇怪的問題,這麼多年過去,沒有一個孩子來問過我:“為何爸爸媽媽要對我那麼好?”他們沒有追究這種問題的原因,是因為他們已經知道了答案。你之所以對他好,是因為他是你的孩子,僅此而已。
在韓國的那些天,最讓我震撼的,不是這個國度的經濟盛狀,而是家庭中的人文素養。在家中年紀最小的孩子,每次吃飯前,都要忙忙碌碌地按從老及幼的順序給屋內的人盛飯端飯添飯,完畢,還得目不斜視,正襟危坐,恭恭敬敬地對飯桌上的長輩們說:“謝謝你們給了我這麼豐盛的一頓飯菜!”
我將這樣的事例告訴給中國的父母,他們無不覺得多此一舉。想想,一個僅僅幾歲的孩子,怎麼可能懂得生活的艱辛,以及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再者,孩子的童年必須是充滿歡聲笑語的,那樣一來,豈不是莫名地要增加許多不必要的愁苦?
我們錯了,並且一錯便是上百年。中國孩子與韓國的孩子相比,到底少了些什麼?無可厚非,定是感恩的情懷。按照理性的思維來判斷,孩子是不可能懂得感恩的深意的,但我們要明白的是,感恩不是要讓他知道事情的前因後果,種種緣由,而是賜予他一顆感恩的心靈。
當他懷有了這樣的一種情懷之後,他便會在時光中慢慢懂得,對一切來之不易的愛和幫助,都要心懷感激,知恩圖報。甚至,他會更深刻地明白,父母之所以對他百般關懷,不僅僅是因為他尚未成人,更多的原因是出於那份血濃於水的愛。
在這樣一種心懷感激的氛圍裏成長,我們便可以不費唇舌地去教導他該如何善良,如何與他人友好交往。因為,當他懷有一顆真正感恩的心之後,必然會懂得,如何去體貼另外一個生命。
我該賜給孩子的一堂課
當他第一次含淚向我撒嬌時,便遭到了我的義無反顧的拒絕。因為我知道,他在家中的特殊地位,已經讓他集萬千寵愛於一身,倘若我再對他千依百順,勢必會遮蒙他窺視人生路途的眼睛。
“媽媽,周末的時候你可得提前一天幫我準備,班裏的幾個同學要到家裏來吃飯,還請記得多買點可口的飯菜。衣服嘛,就上次你領我逛商場時看中的那套就好。”他在出門前懇請著,說完就匆匆地消失在了拐角處的深巷裏。
我恍然想起上次與他在商場裏爆發的那場大戰。他所看上的衣服,無不是名牌行貨,商品價格讓人有被惡意掠奪之感。我說:“同等條件的情況下,我們完全沒有必要買那麼貴的衣服。你看其他小朋友,穿得不也一樣是那些名不見經傳的牌子嗎?這些衣褲遲早都是要被遺棄的。你很快便會長大,會喜歡上其他不同類別的衣物。既然這樣,我們為何要用血汗錢來圖一時之快呢?”
他幾乎不聽我的勸說。不止一遍向我強調,班上的很多同學都穿這些牌子的衣服,而他,一件類似這樣的都沒有。他開始埋怨,開始訴苦,甚至,義正言辭地說,我根本不愛他,他不是我的親生孩子。我簡直氣壞了,真想在眾目睽睽之下讓他嚎啕,讓他皮開肉綻。
我止住怒火,故作平和地跟他說:“事情來得過於突然,得容我考慮考慮。”他見事情有了轉機,臉色忽然多雲轉晴。
傍晚,他興高采烈地歸來,在門口便嚷嚷著:“媽媽,媽媽,快讓我試試新衣服,明天他們可要來看呢!”
當他看到我空空如也的雙手,淚水片刻間彙成了怨憤的溪流。我抱著他左右扭擺的身體,嚴肅地說:“你要的衣服,媽媽可以買給你。可口的飯菜,我也可以為你的小夥伴們做。甚至,我可以送給他們每人一份精致的小禮物。”
他掛淚的眼睛,刹那間喜笑顏開:“真的嗎?真的嗎?媽媽你可別騙我!你真好,你是世界上最好的媽媽!”他奮力地用自己的小臉朝我的懷裏貼。
“但媽媽有個要求,希望你能考慮考慮。”
“什麼要求?”他的眼神裏藏滿了疑惑、喜悅和憧憬。
“媽媽考慮到你已經長大,並且以後將會喜歡上越來越多的東西。我知道,你想把那些喜歡的東西帶回家,但苦於無從獲得報酬。現在,媽媽決定給你一個機會。咱們互相商議,將家中的所有勞務合理定價,精細分工,這樣,當你再次幫我分擔家務時,便可以按條例獲得相應的薪金。當然,這些薪金暫時由我儲備,如再遇到你喜愛的東西,隻要合理,你便可隨意支配這筆酬勞,你看如何?”
他以為這是一個賺錢的機會,欣欣然答應了。到了後來,他的很多東西都買得異常艱難。一件衣服,一盒水彩筆,一個新書包,往往要讓他奮力工作半個多月。
從那以後,他再沒有刻意要求過我為他購買些什麼。他已知道維持一個家庭周轉的諸多不易。我用切實的勞動讓他明白生活的艱辛和隻有付出才能獲得回報的真理。我想,這是每個父母都該給孩子上的一堂最重要的課。
善良的尊嚴
當孩子氣勢洶洶地用槍口對著另一個孩子的身體,迫使其委曲求全,並求饒上繳玩具時,我才知道,我的孩子已經迷上這種能打圓球形子彈的塑料手槍。
我站在夕陽西下的樓上,靜靜地看著我的孩子一步步從謙遜走向霸道與蠻橫。他用漆黑的塑料槍對著另外一位年紀相仿的小男孩,惡狠狠地說:“把你手裏的東西放下,那是我的!”那小男孩兒委屈至極地說:“這東西明明就是我的,我昨天還和它玩呢,怎麼今天就是你的了?”他不理會,把槍口抬得更高了些,盛氣淩人地說:“我說是我的就是我的!你給不給?不給我可開槍了啊!”
孩子的倔強總是那麼讓人無法琢磨,那位看似瘦骨嶙峋的小男孩,無論如何也不肯將那本漫畫書交給我的孩子。我原本以為,我的孩子一定會被他的勇敢、正義和善良所打動,但令我萬萬不曾想到的是,他竟然對著這位意誌堅定的小男孩,重重地開了一槍。
清脆的聲音伴隨著小男孩的嚎啕奔入我的耳朵裏。那小男孩兒的右手背紅腫青紫,手裏的漫畫掉落在地。我的孩子一個箭步上前,撿起漫畫便倉皇逃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