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正默默改變著孩子的人生(2 / 3)

她在教室前端的花名冊上找到了他。於是,她開始嚐試著讓他回答問題。但每每這樣的機遇,總是隻能換來滿堂的哄笑和趣罵。甚至有同學悄悄地跟她說:“老師,你以後不要再叫他回答問題了,他根本不會讀書的!”

從此,她總想起那位同學說過的話,他是根本不會讀書的。她不知道,一個身體安健的男孩要給所有人留下揮之不去的一無是處的印象,需要多長時間。而決定走上這一條不歸路的男孩,心間又烙印著如何深沉的自卑,如何不可自救的絕望?

她心疼他。透過教室的玻璃,她時常能看到他孤獨而又倔強的背影。當全班同學都在窸窣著交頭接耳的時候,她相信,他一定是安靜地靠著門背。他沒有一個說話的夥伴,他所安坐的位置也與其他人相隔著不可跨越的溝渠。

他像一個沒有言語的士兵,隻負責每天準時到校,站崗,悉聽責令,而後麵無表情地離去,歸家。她多希望,有那麼一個孩子,能自告奮勇地,不顧艱難險阻地走進他的心裏,給予他溫暖,幫他揮去那些盤踞在生命上空的陰雲。

很遺憾,她所期盼的人,從未出現。最後,她於心不忍,主動邀約了他。她說,周末你有時間嗎?我們家後院需要打掃,缺一個朋友,真希望你能過來幫我。他詫異地抬起頭,伸出手指對著自己。他似乎怎麼也想不明白,有那麼多成績優秀的同學,她為何偏偏選中了自己?

他一如既往地耷拉著頭,在後院裏一言不發,揮汗如雨。當他停下身來,安坐在花壇上氣喘籲籲時,她終於微笑著發話:“孩子,你的夢想是什麼?”

“我……我……我沒有夢想。”他沉思了片刻,很努力地想要找尋出一個合理的答案,但最終,還是隻能這樣怯懦地答話。

“沒有夢想?你騙老師的吧?我從第一眼看到你的時候,就覺得你跟其他孩子不太一樣。你不喜歡笑,不愛說話,顯得穩重而又成熟。我當時就斷定,對於夢想和人生,你一定有著不同於別人的見解!”

他以為她是在刻意嘲笑,卻在側頭的一霎那碰上了她慈眉間所流露出的期盼與溫和。他鬱積多日的淚,恍然伴著腥鹹的汗珠,簌簌地落個不停。

“有夢想又有什麼用呢?正如他們說的一樣,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無用功。就算我喜歡籃球,可那有什麼用呢?我永遠進不了國家隊;就算我喜歡唱歌,可那有什麼用呢?我永遠成不了歌星;就算我喜歡寫作,可那有什麼用呢?我永遠成不了作家……”他奔騰的情感終於尋找到了宣泄口,一發不可收拾。

那些事曾都是他樂意去做,又願將其樹立成夢想的,但在現實的殘酷中都無一幸免,陸續遭到鄙夷和否決。

“是的,就算他們說的對,那些都沒有用,都無法讓你的人生變得輝煌,讓你從此一舉成名天下知。那麼,孩子,你能告訴我什麼才是有用的嗎?”

“嗯……優異的成績,還有……還有金錢。”他知道,他回答出來的這兩樣東西都是他不曾擁有過的。正因為他不曾擁有這些有用的東西,他才會變得一無是處。

“孩子,你錯了,你仔細想想,真正能拯救人類靈魂的,從來都不是你說的這些東西。它們是什麼呢?正是其他人所認同的,無用的東西。”她頓了頓,拉過他的手,攤開手掌,將一根根直立的沾滿汙泥的手指緩緩撫平:“善良、正義、高貴、勇敢、真誠、追求、夢想……”

他的手指成了書寫這些詞語的載體。一指一個,一屈一伸。他的心田原本釘滿了利刺,而此刻,卻被她在溫柔拔出的同時,塞進了一粒粒飽滿的花種。

她使盡渾身解數,仍舊不能改變他與大學失之交臂的命運。她以為,他會從此一蹶不振,碌碌無為。很多年後,學校因擴建而四處籌資,她也由此,在張貼於校門口的鮮紅的感謝信上看到了他的名字,那麼刺目,那麼高高在上地刻在前頭。

她笑笑,心想怎麼可能?興許是同名同姓之人罷了。直到他從人群裏緩緩走出來,握住她的雙手時,她才知道,自己當年的一席話,真的改變了他的一生。

他依舊清瘦,不善言辭,但他從未忘卻當年她說過的那句話:“孩子,真正能拯救人類靈魂的,從來都是那些在旁人看似無用的東西……請相信,這世上其實沒有一個無用之人。”

這是一位老師之於學生的教育方式。同樣的道理,身為媽媽的我們,對待自己的孩子,要用一顆溫和的心,給他力量,告訴他,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無用之人,告訴他奮鬥是生命存在的意義。相信有了一位偉大的媽媽的鼓舞,每一個孩子都會擁有自己的一片燦爛星空。

夢想在自己的眼睛裏

在十三歲之前,馬克都一直認為自己是一個沒有足夠才能的孩子。他無法將那些莫名其妙的數學公式記住,也無法理解一篇文章的深刻含義。於是,他的學習生涯就隻能如同風箏一般,由一根名叫倒數第一的線牽引著飛來飛去。

逐漸地,馬克有了一個“可愛”的名字,大家都叫他“第一”。於是,原本還存有一點信心的他,開始覺得努力也成了一種荒廢。

馬克迷上了各種各樣的電子遊戲。因為隻有在這個環境裏,他才能找尋到自己,找尋到勝利的喜悅。在所有熟知的朋友裏麵,沒人能夠打贏他。所以,在這個人人都備感昏暗的場所裏,馬克卻找到了光明。

當別人都把時間花費在學習上的時候,馬克把時間花在了遊戲裏。其實,他知道這樣會令自己倍加頹廢,可卻找尋不到更好的辦法來滿足自己。

十三歲的第一個清晨,馬克的媽媽早早給他準備了生日禮物。他興奮地打開盒子,裏麵是一個精致的蛋黃色胸針,胸針上繡有一個“V”形的勝利手勢。

馬克將胸針別在衣領上,一路歡笑著去上課。課上,盡管他一句都聽不懂,可還是仔細地聆聽著。畢竟,今天是他十三歲的生日,得有一個好的開始。

新老師名叫杜桑。或許是因為那枚胸針的緣故,他一進門就注意到了最後一排的馬克。自我介紹完畢後,他微笑著說道:“我也想認識一下各位同學。那麼,誰願意第一個自我介紹一下呢?”

台下竊竊私語,卻沒一人主動站起身來。忽然,人群裏冒出了一個聲音:“第一!”頓時,所有人哄堂大笑起來。一邊笑,一邊還朝著馬克的位置高喊著:“第一!第一……”

杜桑一臉茫然地看著台下的同學,問道:“你們都願意第一個介紹?但是不行,得一個一個來,要不,那多吵啊。”

“不!‘第一’是我們班上的同學!”人群中冒出一個稚嫩的聲音。

“哦?誰是第一?那就起來自我介紹一下吧。”

馬克剛一站起來,大家就笑得不行了。因為那個鮮黃的胸針與此時他紅彤彤的臉龐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他清了清嗓子,想要告訴老師,他叫馬克,卻被久久不息的笑聲淹沒了。

最後,情急的馬克在眾人的嘲諷聲中逃出了教室。他決定,以後再也不告訴別人他叫馬克了。對於他來說,這個名字都是一種恥辱。

“馬克!”他一回頭,看到杜桑氣喘籲籲地站在了他的身後。

“你怎麼會知道我的名字?”馬克驚訝地看著他。

“因為你的名字和這胸針一樣特別,所以我隻聽一遍就記住了。”杜桑說完,上前摸了摸他的胸針。

“真的嗎?”馬克第一次聽到別人的誇獎,有些羞澀。

得到認可後的他,很快與杜桑愉快地聊了起來。當杜桑問及他的夢想時,他卻忽然沉默了。經過再三鼓勵,他才說出,他的夢想是能考上《獨立宣言》起草人之一托馬斯·傑斐遜創建的弗吉尼亞大學。可話還沒說完,他就馬上補充了一句:“我知道那絕對不可能!”

杜桑輕聲地跟他說:“你現在考不上,但你可以幻想。你先別去看弗吉尼亞大學是什麼模樣,先在心中幻想一個你自己的弗吉尼亞大學。接著再幻想幾年以後,你會以什麼樣的裝扮,什麼樣的神情進入弗吉尼亞大學,那時會遇見哪些最值得崇敬的教授……”

杜桑把該幻想的細節不厭其煩地重複了幾遍,要馬克每天早上起床後花五分鍾的時間幻想這些,越細越好。

從此,小小的馬克開始了自己遙遠的幻想旅程。每天起床後的這五分鍾,成了他一天裏最美妙的時刻。他經常會產生一種奇怪的錯覺——自己是否真的就在弗吉尼亞大學?雖然在很多優等生的眼睛裏,弗吉尼亞大學並非他們的第一目標。可對於馬克來說,這曾經是他連想都不敢想的聖地。

五年之後,當馬克接到弗吉尼亞大學的錄取通知書時,忽然明白了杜桑的良苦用心。

對於一個孩子來說,幻想可能是他追逐夢想的唯一途徑。而正是這樣的途徑才讓他明白了,原來夢想本是如此之近,近到就在自己的眼睛裏。

最初的親切源於模仿

12歲那年,他隨親人遷居美國,開始了艱苦的海外求學生涯。當那些稚嫩的同齡少年尚在享受衣食無憂的歡娛,他早已隻身步入了社會的洪流。

為了使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加富足,他不得不辛勤工作。並且,朝著更好的、傭金更高的職位努力。幾年之間,他先後從事了18種職業。他在街頭賣過菜刀,在商場賣過巧克力,在會展推銷過汽車,甚至,當過餐廳的服務員。但令人遺憾的是,這些疲憊不堪的工作並沒有讓他的生活產生真正的變化。他的銀行賬戶上,仍舊是“0”記錄。

21歲那年,機緣巧合之下,他遇到了改變其一生的恩人。這人,便是名震四海的世界激勵大師,安東尼·羅賓。從此,他的生活終於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他開始從事非同一般的行銷工作,立誌要成為世界上最富魅力的行銷大師。於是,他緊抓每次機會,力圖通過各種途徑來不斷磨煉自身的意誌:為了使自己的言語更有感染力,他不得不對著鏡子,細細調整麵部每個細微的表情;為了讓自己獲得陌生人的信任,他不得不從多個學科進行研究,認真學習交際學所蘊藏的奧妙;為了能博得顧客最初的親切感,他屢試屢敗之後,慢慢體會到他人不曾發現的訣竅……

經過漫長的鑽研和實踐,他終於發現,最初的親切,並不來自於剛毅的外表抑或流暢花哨的言語,而是笨拙的模仿。

當他第一次向一位素未謀麵的顧客推銷名牌汽車時,這位顧客出於自身的習慣,一麵抬手撓頭,一麵緊蹙眉頭,仔細觀瞧。他一瞬間發現了這位顧客的特點。

於是,他不再像當初那樣冒傻氣,怔怔地跟在顧客身後,口若懸河地介紹此車的優勢和良好性能。他一動不動地站在原地,抬手撓頭,緊蹙眉頭,像在尋思什麼。這位顧客仰頭看到了他的表情,不以為然地問:“你怎麼不和我說說這汽車的相對優勢呢?”他故作為難地說:“先生,我一直在等你開口。”這位顧客大笑,恍然覺得,這個木訥的小夥子與自己有幾分相似,潛意識裏便認真聽取了他對於買車的一些建議。

不出所料,一周未過,這位顧客便重回舊地,開走了這輛汽車。這讓他忽然興奮不已。似乎,他看到了自己人生路上的曙光。

他的業績開始猛烈飆升。不管在哪個行業,隻要是行銷,隻要是和顧客談判,他一定能獲得成功的青睞。很多人問他,同樣的產品,為什麼你能賣得比我們好?他笑笑不語。因為,此時的他還需要更多的實踐去檢驗自己摸索出來的理論。

當顧客是個沉默寡言的男人,他不再像旁人一樣滔滔不絕地進行推銷,而是瞬間安靜下來,按照他的方式來進行溝通;當顧客是個說話慢條斯理的女子,他不再遲遲不語,而是盡量調整自己的語速,與之協調;當顧客是個初出茅廬的小夥兒,他不再以專業的口吻相對,而是解開西服紐扣,以一種同樣玩世不恭的態度與之交談……

短短幾年之內,他便贏得了巨大的成功。他的名字開始成為一種招牌,他的聲音逐漸成為一劑不可多得的靈藥,他的書也越洋過海,成為年輕人擺脫失敗陰霾的寶典。

21歲到27歲,僅僅六年,他便依靠自身的奮鬥,成為了億萬富翁。時至今日,他仍是五項世界銷售紀錄的保持者。歸國後,他用自己的事跡進行演講,改變了無數國人的生活態度,讓他們朝著夢想的路途不斷狂奔。

他便是曆史上繼拿破侖·希爾、卡耐基、安東尼·羅賓之後的第四代成功學激勵大師,也是世界華人中唯一一位可在國際社會中綻放光芒的勵誌學大師——陳安之。

被謊言成就的人生

他在念大學時,學的是經濟學這一門課程。但是,他的成績並不拔尖,甚至,還有些駑鈍。他開始厭倦一切學科,甚至,覺得自己根本就不是研究經濟學的料兒。

一堂課上,教授講解《微觀經濟學》裏的某一環節。他坐在教室裏發呆,恍然看到了書中有一個人名,那便是當時在學術界赫赫有名的鮑伯爾教授。

他頓時心生仰慕。心想,如此有成就的人物,一定有著非同一般的洞察力和社會經驗。於是,他很想跟教科書上的鮑伯爾教授見個麵,哪怕是說上幾句話都好。這個念頭,讓他恍惚了很長時間。

後來,一次機緣巧合之下,他得到了這位教授的地址。那些天,他幾乎把自己一生想要說的話都逐一整理了一遍,而後挑揀重點,寫成書信,郵給了這位鼎鼎大名的經濟學教授。

說實話,他未曾夢想過收到回信。有那麼一個博學多才的對象聽他訴說出心裏的困惑就足夠了。許多天後,頹靡的他收到了一封特別的越洋信件。他幾乎不敢相信,這位縱觀古今的教授,竟然給他寫了回信!

末尾,這位教授說了這麼一段讓他熱血沸騰的話:“一個年輕人有你如此之衝勁,日後,一定能成為偉大的經濟學家!”

他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如此名滿世界的教授,不但耗時給他寫了回信,還預言他一定會成為一位偉大的經濟學家。對於這位教授說出的話,他沒有半點懷疑。他相信,這位教授一定是依靠過人的智慧和敏銳的洞察力得出的這個結論。既然自己有著那麼高的天賦異稟,為何不好好學習,將來成就一番事業呢?

從那天開始,他恍然脫胎換骨,拚命學習。他努力學習課堂上教授所傳達的知識,課後複習,鞏固。利用課餘時間尋找大量的資料,求證、思考。沒有人知道他為何有著如此巨大的轉變。隻有他知道,是心裏的一顆夢想的種子正在破土發芽。

他每一個時刻都在暗自告訴自己,一定要憑借優異的成績在畢業之後出國留學,攻讀博士。

蒼天不負有心人。他終於憑借自己的汗水與努力,拿到了美國諾頓商學院的錄取通知書。幾年之後,他因表現突出,被聘請留校任教。

興許是命運的安排,他竟然在那個時刻,遇到了當年給他回信的鮑伯爾教授,並與教授成為同事。那時的他,已經在許多刊物上發表過論文,小有名氣。可這位鮑伯爾教授並不知道,這就是當年給自己寫信訴苦的那位中國大學生。

他喜出望外,拿著當年鮑伯爾教授給他的回信,特意登門拜訪,打算一報當日恩情。殊不知,這位被他視為有再造之恩的教授卻在得知此事後誠惶誠恐地說:“對不起啊,對不起,我當年都是胡說八道的!”

可這一切,已經成為過去,不可重返。即便當年鮑伯爾教授說的真的是一個天大的謊言,他仍舊感激。因為,正是這個謊言,成就了今日的他。

他便是今日的長江商學院教授以及香港中文大學財務學客座教授,被媒體尊稱為“郎監管”的一生致力於保護中小股民正當權益的經濟學家——郎鹹平。

每個孩子都是一顆水珠

日本的科學家們曾做過這麼一個有趣的實驗:取同樣材質的大米在一口普通的電飯煲裏煮熟,而後將這些在同等環境下生長起來,在同等溫度下完成升華的飯粒盛裝在同樣大小的瓷碗裏。當然,瓷碗的材質也並無差異。最後,用保鮮膜覆蓋。

不到片刻,保鮮膜的內裏便結滿了澄明的水珠。此刻,他們需要做一個讓眾人大跌眼鏡的舉動——在不同的瓷碗上貼上不同的標簽。說是標簽,實質是簡單的日常生活中的言語。譬如,你很美麗,你很漂亮,你很醜陋,等等。

三個瓷碗上皆是諷刺、打擊的言語,唯獨其中一個瓷碗被貼上了“你很漂亮”之類的讚美話語。很多人會想,這不是多此一舉?難不成,人類的語言可以改變米粒發黴的周期?

對!你說對了!這些隻屬於人類的語言確實可以改變米粒發黴的周期!

通過鏡頭我們可以清楚地發現,在第四天清晨的時候,那三個被貼上惡毒之語的瓷碗裏的飯粒,已然失去了光澤。水珠也由原來的澄明變成了散亂的霧氣。而那一個被貼上讚美之詞的瓷碗裏的飯粒,卻變得比初始更為動人。

一個星期之後。三個被諷刺粘身的瓷碗裏的飯粒,均已泛出微微的黴黑。而那一個被讚美附體的瓷碗裏的飯粒,依舊保持著當初的模樣。

兩個星期之後。三碗原本隻是微微有了黴黑的米飯,不可避免地盡數變為了烏黑,水珠消失殆盡。此時,令人無法想象的事情發生了——那一碗貼有“你很漂亮”標簽的飯粒,直到此刻,才微微顯露出不易察覺的黴灰。保鮮膜的內裏,水珠像群星護月一般淤積在一起。一顆稍大的水珠周圍,聚滿了潔淨等分的小水珠。

沒有人不為這樣的景狀而感到詫異,百思不得其解。也有人提出揣測,這可能隻是事物發展的某一個巧合,也不能就此論斷,這些沒有生命的物體,就確確實實地能聽懂僅屬於人類的語言。

這類實驗,後來又進行過很多次。

結論是,隻要與水有關的物體,這個實驗,就一定能成立。

於是,我們不得不回頭想想,自己家中整日頑劣淘氣的孩子。他們的身體裏,不也流動著一股與水一樣有著異曲同工的液體嗎?既然,那些不能言語,不能感受到疼痛、憂傷、快樂的液體都尚能知曉人類所要表達的意圖,產生不同的反應,那麼,我們自己的已經會大哭大鬧,大悲大喜的孩子,又當如何?

沒有一位家長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自信、堅強、獨立。可事實往往讓人失望。因為,沒有一個聰明的孩子在幼年時期不頑皮,不任性。可我們所采取的治愈手段是什麼?言語攻擊?抑或變相暴力?

其實,每一個孩子,都是一顆水珠。他們從呱呱落地來到這個塵世,就已經具備了一顆流動的心。你如若渴望他們堅強、勇敢、獨立。那麼,你首先就必須做到毫不吝嗇自己的讚美。

微妙的牽連

不知道有沒有人相信,或者做過這樣的實驗:將盛滿清澈泉水的杯子擱於桌上,分別貼上紙條,在任一杯子上落下讚美的筆跡。譬如:美麗、動人、善良,等等。再於另一杯子上寫出諷刺挖苦的語言,譬如:醜陋、肮髒、惡俗,等等。

將這兩個一模一樣的裝有同一種水的杯子放入冰箱中冷藏,半日之後取出,你會驚奇地發現,貼有讚美之詞的杯子裏,開滿了妖嬈奪目的冰花,晶瑩透亮,甚是可人。而另一個貼有嘲諷之語的杯子裏的冰花,則呈現出一種碎裂黯淡,毫無光澤的景狀。

我想,讀到此處,一定會有人說,這僅僅隻是一個巧合罷了。它們所在的雖然是同一冰箱的同一冰閣,但是在不同位置,同樣存在著弱小的溫差,或許,這弱小至極的溫差就是形成它們最後差異的主要原因。

那麼,我想再給大家說一個日本科學家們做過的實驗:選取同一品種的兩盆花,用同樣材質的花盆,同樣顏色和同一地區的土壤進行栽培。如上述一般,在其中一個花盆上寫下讚美之詞,並堅持每日對其說上幾句褒獎之語。另一盆則相反,除了在其花盆上寫下厭惡之詞外,還得在讚美完那盆刻有讚美之詞的花後,大肆地數落它,打擊它,嘲諷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