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高注:先猶上也。陶鴻慶曰:上文雲:“欲鍾之心勝則安厹繇之說塞矣”,言人君之心不可有所勝也。此雲“太上先勝”,文義乖違。“先”當為“無”字之誤。無勝者,無有所勝也。注文“上”乃“止”字之誤,高氏讀無為毋,故雲“無猶止也”,言止其勝心也。因“無”誤為“先”,後人複改注以牽合正文耳。奇猷案:陶說非,此承上文“欲鍾之心勝”言,則先勝者猶言先勝其欲也。高訓先為上,上者首也,首與先同義。
《戰國策·秦令樗裏疾以車百乘入周》
〔西漢〕劉 向 編訂
〔東漢〕高 誘 注
〔南宋〕姚 宏 續注
〔南宋〕鮑 彪 新注
遊騰謂楚王曰:①昔智伯欲伐厹由,②遺之大鍾,載以廣車,③因隨入以兵,厹由卒亡,無備故也④……周君歡焉,以蔡、厹由戒之。⑤
①姚本續:後語,遊騰,周臣也。鮑本周人。正曰:高注作“臣”。
②姚本智伯,晉卿智襄子孫也。厹由,狄國,或作仇首也。鮑本夷國,屬臨淮。《漢誌》,“由”作“猶”。又《九域圖》,並州有仇猶城,引此。正曰:高注狄國。《括地誌》雲,並州盂縣外城,俗名原仇山。《史記·樗裏傳》作“仇猶”,《韓子》“仇繇”,《呂氏春秋》、劉《外紀》“夙繇”。高注“或作仇首”。《漢誌》,臨淮,乃泗之漣水。羅氏《路史》謂,非智伯能伐者。厹,音求,字又作、。劄記丕烈案:“夙”是“厹”形近之訛。“厹”、“仇”同字。
③姚本廣大車也。鮑本欲開道也。
④姚本厹由貪大鍾之賂,開道至晉以受鍾,智伯隨入兵伐而取之也。鮑本受其鍾,不防以兵。
⑤姚本戒,以二國為戒也。鮑本“戒”作“惑”。一本“戒之”。《劄記》丕烈案:《史記》作“以仇猶、蔡觀焉”,與策文不同。
《淮南子·精神訓》
〔西漢〕劉 安 撰
〔東漢〕高 誘 注
〔清〕莊逵古 校
殘亡其國家,損棄其社稷,身死於人手,為天下笑。未嚐非為非欲也?夫仇由貪大鍾之賂而亡其國。高注:“仇由,近晉之狄國。晉智襄子欲伐之,先賂以大鍾。仇由君貪,開道來受鍾,為和親。智伯因是以兵,滅取其國也。仇,讀仇餘之仇。”
《史記·樗裏子甘茂列傳》
〔西漢〕司馬遷 撰
〔南朝·宋〕裴 駰 集解
〔唐〕司馬貞 索隱
〔唐〕張守節 正義
〔日本〕瀧川資言 考證
知伯之伐仇猶,遺之廣車,因隨之以兵,仇猶遂亡。何則?無備故也。裴駰《集解》:許慎曰:仇猶,夷狄之國。
司馬貞《索隱》:遊,姓,騰名也。《戰國策》雲:智伯欲伐厹由,遺之大鍾,載以廣車,以仇猶為厹由。《韓非子》作仇由。《地理誌》:臨淮有厹猶縣也。
張守節《正義》:《括地誌》雲:並州盂縣外城,俗名原仇山,亦名仇猶,夷狄之國也。鄭玄曰:廣車,橫陣之車。
瀧川資言考證:《周策》雲:遺之大鍾,載以廣車。又見《韓子·說林》、《呂覽·權勳》。此有脫誤。中井積德曰:廣,兵車之名。
《括地誌·盂縣》
〔唐〕李 泰等 著
賀次君 輯校
並州盂縣外城,俗名原仇,亦名仇猶,夷狄之國也。《韓子》雲:“智伯欲伐仇猶,道險難不通,乃鑄大鍾遺之,載以廣車。仇猶大悅,除內之。赤章曼支諫曰:‘不可。此所以小事大;而今以大遺小,卒必隨,不可。’不聽,遂內之。曼支因斷轂而馳,至十九日而仇猶亡。”。
萬德注:此引《韓非子》文雖據改,但仍非原文,詳見《韓非子》。
《元和郡縣圖誌·盂縣》
〔唐〕李吉甫 撰
縣城,本名原仇城,亦名仇由城。按《韓子》曰:智伯欲伐仇由國,道難不通,鑄大鍾遺之。仇由大悅,除塗內之。赤章曼支諫。不聽。斷轂而馳,仇由以亡。蓋其地也。
萬德注:縣城,應原名仇由城,後名原仇城。
《太平禦覽·征伐下·諫諍七》
〔宋〕李 昉等 撰
征伐下:《呂氏春秋》曰:智伯將伐仇繇之國,山險無道,乃遺以大鍾、方九軌。仇繇開道迎之。因其道取其國。注:《韓子》曰:智伯鑄大鍾遺仇繇。由君大悅,除道迎之,七月由仇亡也。
諫諍七:智伯欲伐仇由,而道難不通,乃鑄大鍾遺仇由。仇由大悅,除道將內之。赤章曼支諫曰:不可。此小之所以事大,今大以遺小,卒必隨之,不可內。不聽,遂內之。曼支因以斷轂而馳,至齊十月而仇由亡。
萬德注:“征伐下”引文,非《呂氏春秋》原文,可與上錄《呂氏春秋·權勳》相對應,尤“方九軌”之說為大誤也。由仇,為仇由之誤。
《太平寰宇記·盂縣》
〔宋〕樂 史 撰
仇猶城,縣之外城也,俗名原仇城。按《韓子》曰:智伯欲伐仇由國,道不通,鑄大鍾遺之。仇由大悅,除塗內之。赤章曼支諫。不聽。斷轂而馳,仇由因亡。蓋其地也。
《太原誌·盂縣》
〔明〕作者不詳
盂縣,本春秋時仇猶之國,智伯滅之,地入於晉,後三晉既分,為趙地,謂之原仇城,屬上艾之北界。
仇猶山,在本縣北七裏,高四裏,盤踞一十八裏。春秋智伯伐仇猶,遂於此而亡,郡人立廟,因以名之。
仇猶國君廟,在縣東北五十步,古有廟貌存焉。《圖經》雲:仇猶既亡,國人憐而祀之。
仇猶城,周九裏六十步,在盂縣〔城〕東一裏。春秋晉智伯欲伐仇猶,道不通,因鑄大鍾遺之。仇猶君大悅,除道納之。《元一統誌》:赤章曼伯數諫。不聽。斷轂而馳,仇猶遂亡。今遺基尚存。
萬德注:此誌撰修於明洪武十二至十三年,早佚,幸《永樂大典》卷5199—5205載有此誌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