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北狄源流史·白狄的分布與遷徙》(1 / 1)

何光嶽

白狄主要分布於陝北,後逐漸東遷於晉西北以至晉中,最後立國於冀西北。因服飾尚白故名。《國語·齊語》載齊桓公“西攘白狄之地,至於西河”。漢置翟道縣,在今陝西中部。《潛夫論·誌氏姓》雲:“姮姓,白狄”。姮氏乃商代亙方,即亙方之後,融入白狄,但白狄多為姬姓,與周同姓。又有已氏、媨氏。西河即今陝西橫山縣之無定河一帶。晉獻公娶白狄女,生重耳。次年,晉之取鼓而反鼓子焉,又叛於鮮虞。荀吳略東陽,使師偽糴者,負甲以息於昔陽之門外,遂襲鼓滅之。以鼓子鳶鞮歸。使涉陀守之,與鼓子由於河陰,使夙沙厘相之。前507年,鮮虞人敗晉師於中平,獲晉觀虎。次年,晉士鞅、衛孔圍師伐鮮虞。又次年,晉士鞅圍鮮虞,服觀虎之役。前496年,齊、魯、衛、鮮虞人伐晉,救範氏。前492年,齊、衛圍戚,求援於中山。次年,荀寅奔鮮虞,齊伐晉,會鮮虞納荀寅於柏人。前489年,晉趙鞅帥師伐鮮虞,治範氏之故地。前466年,晉荀瑤伐中山,取窮魚之邱。前462年,趙無恤伐狄,勝左人、中人。

白狄從陝北東遷晉西北、晉中,最後分布於晉冀交界的太行山脈北段兩側,由遊牧轉入定居,分別建立了國家。

……仇猶氏,《韓非子·說林》作“仇繇”;《呂氏春秋·權勳》作“夙繇”;《戰國策·西周策》高誘注:“仇由,狄國。”《呂氏春秋·權勳》說:“中山之國有夙繇者……”據此知仇由係從屬於鮮虞中山國的一個狄人部落,當為白狄部落集團之一部。仇由的居地,《山西通誌》說“厹由,在今之盂縣,縣東北裏許有仇由故城基,縣北六裏有仇狄山。”仇由分布於今山西省盂縣境,當為陝北晉西北白狄東遷華北大平原時滯留於晉冀交界區的一支。《路史·國名紀己》雲:“仇吾,一曰仇繇。”《韓子》雲:仇繇小國為智伯所滅,後有仇吾氏。一作厹猶。非。《國策》雲:智伯欲伐之。遺以大鍾。按:河東盂縣有原仇城。《元和誌》以為仇繇。樂雲:即盂之外城仇繇城,俗名原仇。《九域誌》亦在九原並。《韓非子·說林》雲:“智伯將伐仇由,而道難不通,乃鑄大鍾遺仇由之君,仇由之君除道將納之,赤章蔓枝曰:‘不可,卒必隨之,不可內也。’不聽,遂內之。赤章蔓枝因斷轂而驅至齊,七月而仇由亡。”《呂氏春秋·權勳》亦載此事。滅仇由應在滅肥、鼓之前。《史記·樗裏傳》作仇猶,高誘《淮南子注》作仇首,《綱目》作夙繇。隋置原仇縣於其地。今盂縣有腥河,即仇猶水,東流經仇猶山,在縣北六裏,上有仇猶君廟。仇猶水為其妃殉節處。腥河又東合秀水河,入於滹沱河。仇由亡後,餘裔南遷於江蘇宿遷以投越國。《路史·國名紀已》雲:“厹猶,《班誌》屬臨淮,今泗之漣水,代以為即仇繇,非。智伯所伐不在是。”其實正是仇猶所遷而仍仇猶。後又隨越南遷至浙江餘杭市北十五裏仇山,仇溪繞其麓,山上舊有仇王廟,因名。又名白鹿山。按仇由氏乃白狄正宗,始起於今甘肅成縣西仇池山,又叫翟堆、百頃山。《三秦記》雲:“山本名仇維,其上有池,故曰仇池。”後晉置仇池郡於此。其後狄人由隴東東遷陝北直至晉東的太行山西麓,建立仇由國,亡後,其裔以仇由為氏,《古今姓氏書辨證》仇由氏:或作仇繇。《韓子》曰:仇由,小國,為智伯所滅,後人以國為氏。《姓觹》仇吾氏:一作仇繇,一作厹猶,一作夙繇。《大事記》雲:夙繇,狄國。《韓子》雲:仇繇小國,為智伯所滅。《路史》雲:仇繇之後有仇吾氏。《姓氏尋源》仇猶氏:仇由小國為智伯所滅,後人以國為氏。《路史》作仇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