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瑞
1985年,我在《仇猶國的建立和消亡》的文章中曾經論述過仇猶是春秋早期由狄人建立的國家。最近翻閱一些史料時,對於仇猶立國時間又有了新的認識,在此,有必要加以重新闡述。
其實,仇猶國究竟位於什麼地方,是不是真正存在過?如果存在,是由哪個民族於什麼時候建立的?史書並沒有明確記載,可作參考依據的曆史資料也沒有多少,所以這些問題曆來並無定論。改革開放後,我縣的不少曆史愛好者對此進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與考證,提出過一些見仁見智的意見,但曆史的真相如何卻還需要進一步探尋。
雖然沒有任何史書記載過仇猶國的建立,但在一些“諸子”的經典著作中卻記載了仇猶滅亡的經過,其中像《呂氏春秋》、《韓非子》、《戰國策》、《淮南子》和《史記》等,都有比較具體而生動的描述。如果仇猶國不曾存在,何來它的滅亡?從這一點,我們便可肯定仇猶立國的事實。對於仇猶國的地理位置,曆來有兩種不同的記載:一是東漢班固的《前漢書·地理誌》載:“臨淮有仇猶縣”,這一說法在《韓非子》關於仇猶滅亡記述的注釋中曾被采用。臨淮即今江蘇泗洪縣,春秋時是吳國的地方。二是唐朝李泰的《括地誌》載:“並州盂縣外城名原仇山,亦名仇猶,戎狄之國也。”在這兩種記載中,究竟哪種才是春秋時仇猶國的準確位置?根據《呂氏春秋》“中山之國有仇繇”的說法,仇繇應附屬於中山。中山是春秋戰國時位於今天河北正定一帶的狄人國家。仇猶既然為其屬國,那麼應該位於靠近它的地方。東漢高誘在《呂氏春秋》、《淮南子》的注釋中也說仇猶為“近晉之狄國”。由此可見,仇猶既靠中山,又臨近晉國,《括地誌》中所說的盂縣才真正是春秋時仇猶國的故地,而臨淮彼仇猶非春秋此仇猶。
至於仇猶是哪個民族建立的國家,上述所引用的《括地誌》及高誘的注釋都說仇猶是狄人國家。另外,東漢的經學家、文學家許慎也說“仇猶,夷狄之國。”明末的大學者顧炎武在他的《日知錄》中,又從地理形勢方麵加以證明,他說:“春秋之世,戎翟之雜居於中原者,大抵皆在山穀之間,兵車所不至”,仇猶就是這樣一個建立在兵車難以到達的山穀地帶的戎狄國家。仇猶在地理位置上選擇險峻山地作為依恃,在政治上則依附於中山國,可以想見其立國生存的艱難。
仇猶的存在既然是曆史事實,那麼研究探討其在什麼時期什麼情勢下立國是十分必要的。對這個問題的研究,我想應該把它放在春秋時期戎狄東遷進入中原與齊、晉強國爭霸的大背景下,放在華夏民族同戎狄民族逐漸融合的總趨勢下去思考探索,以便把握住時代的脈搏,從而得出合乎史實的結論。
一、戎狄在中原與齊晉爭霸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以後,西北的戎狄族尾隨周室侵入中原,可以說,春秋時期的二百餘年與戎狄相始終。據史書載,山戎散居於燕之北,陸渾、楊拒、泉皋諸戎則盤踞於東周王城四周的伊、洛之間。由此可見,戎狄已經深入中原腹地,同華夏民族雜居,同時也與列國諸侯開始了長期的兼並爭霸鬥爭。自公元前716年至公元前650年,華夏的鄭、齊、魯、衛、曹、虢諸國和周王室無不受到戎族的侵擾。其中,如公元前716年北戎侵鄭和公元前714年北戎伐齊,齊向鄭乞求救援,一時之間諸侯皆來戍齊,鄭太子敗戎師於齊郊,獲其二帥大良、小良、甲首三百獻於齊。公元前670年,戎侵曹,曹國君主逃亡到陳國。公元前664年,山戎禍患燕國,齊桓公與管仲、隰朋擊山戎,至令支、孤竹。公元前650年,伊洛之戎同伐京師,焚東門,齊晉救助周王,興師伐戎。以上這些都是戎與諸侯鬥爭中較為典型的事件。
而狄人內侵的勢力較戎族更有過之而無不及。狄人又號北狄,主要分三支:長狄、赤狄和白狄。狄人恃其強大的武力,遍侵華夏邢、衛、齊、晉、鄭、魯諸國,在中原與齊、晉爭霸,成為一時之雄,與晉、秦、齊、楚並稱春秋五強。據《左傳》等史書載,從公元前662年至公元前596年,華夏諸國幾乎無年不受狄人之禍。如公元前662年,狄人伐邢,齊恒公出師救邢;公元前659年,狄人又攻邢,迫使邢把國都從邢。公元前646年,狄伐鄭。公元前623年,狄侵齊。公元前618年,狄又侵齊。次年狄侵宋。次年,又侵齊。公元前606年、605年連續侵齊。由此可知,狄人在對中原諸侯各國的攻伐中已經對齊的霸主地位構成了嚴重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