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仇猶立國新說(2 / 3)

狄人對晉的威脅則尤其直接和嚴重。晉國處在戎狄的四麵包圍中,除薑戎與晉始終交好外,赤狄潞氏在其北,陸渾之戎在其南,白狄處其西,鮮虞在其東。它們長期與晉對抗,挑戰晉國的霸主地位。公元前660年,晉獻公寵幸的驪姬為謀害世子申生,便讓其攻伐赤狄皋落氏,申生敗皋落氏於稷桑。公元前655年,申生被殺,重耳出奔於赤狄皋落氏。公元前653年,獻公為追捕重耳,派裏克率師伐狄,從此,晉同狄陷於長期的攻戰中。公元前644年,狄乘晉新敗於秦的機會,出兵攻取晉的狐廚、受鐸,並渡過汾水,深入到晉的昆都。晉文公稱霸後,為對付狄人,罷三行,作五軍,藉以強大的軍事力量抵禦狄,但從沒有征服過狄人。晉文公死後,公元前627年,狄人乘秦晉殽函大戰的時機,出兵攻晉,一直進攻到晉國的箕城,連晉國的中軍元師先軫都死於這一戰爭中。此後的公元前603、602年,狄又連伐晉,圍困晉的領地懷和邢丘,取向北之禾以補供給。連年與晉的戰爭,狄人也不堪其苦,因而狄人內部開始分化,有的主張同晉和解,於是公元前598年,晉與赤狄會於攢函,訂立和約。為了維護同赤狄的關係,晉景公還把自己的姐姐嫁給了赤狄潞氏的國君。

公元前588年,赤狄被晉滅亡後,狄人的另一分支白狄,又開始了對晉不停的攻戰。白狄位於晉國的西、東部,因而分別叫西部白狄和東部白狄。西部白狄在與晉“箕”地大戰後,於公元前582年至公元前579年同秦聯盟,連續幾年對晉發動戰爭,以至於秦晉關係決裂,晉曾派使者呂相赴秦送“絕秦書”,並於公元前578年率諸侯伐秦。經過十多年與白狄的對抗,到晉悼公時,晉為恢複中原霸業以專力對楚,於是悼公於公元前569年聽從了魏絳的建議,采取和戎政策,從此晉、狄開始了二十多年的休戰狀態。

上述戎狄同齊、晉爭霸的事實說明,戎狄既是一支強大的軍事力量,又是一支不可忽視的政治力量,其影響遍及中原諸侯國,這些都為戎狄在中原長期立足並建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在同華夏族鬥爭中,戎狄學習並接受著華夏先進的文化,同華夏族開始了融合過程,共同創造著中華文化。

二、狄人國家的興亡

戎狄進入中原後逐漸改變了不定居的遊牧生活方式,並開始建立自己的國家。麵對中原諸侯強大的政治、軍事壓力,戎狄國家不是建立在交通不便、人煙稀少的山穀間,就是建立在齊、晉諸國統治薄弱的偏僻邊界地區。春秋初期,山戎在燕的東北部邊境建立無終、令支;長狄的鄋瞞部也在齊的西部建國;而赤狄的東方皋落氏早在晉獻公時就在晉的東南立國,後來又有潞氏、留籲、鐸辰、甲氏、廧咎如等在晉東部大片地區建立了眾多狄人國家。赤狄滅亡後,居住在河西的西部白狄聯合秦國伐晉,被晉在交剛所敗,從此與晉講和並一度朝於晉。後來,這部分狄人到了晉的北部,即今太原附近,同山戎會合,建立了無終國,使這裏成為眾狄的聚居地。公元前569年的魏絳和戎,就是與這部分戎狄訂立盟約的。另外,晉國東麵的東部白狄,在春秋中、晚期也建立了強大的鮮虞國,戰國時更名為中山國,肥、鼓和仇猶就是其屬國。

眾狄立國的曆史,有先有後,綿延春秋二百年間。它們的興盛和發展,不僅威脅到了中原中小諸侯國的生存,也是齊、晉強國爭霸的重大障礙,故而“齊晉爭霸先製戎狄。”,並滅其國。從此,長狄消亡,齊、魯的狄患解除。

而在晉國周圍,赤狄始終是晉國的心腹邊患,也是晉的強大對手。在春秋初期的幾次晉狄大戰中,由於當時狄人尚未分化,白狄還附屬於赤狄,所以晉尚不能占據上風。直到春秋中期晉景公時期,楚莊王稱霸中原,晉國南進受挫後,才轉而專力對付狄人,並采取分化赤狄的辦法,與赤狄奴役下的眾狄結盟以共抗狄。公元前594年,潞氏執政大臣潞灃舒專權,殺死景公的姐姐潞國夫人,從而與晉決裂。於是景公派荀林父率師征討,在曲梁大敗並殺死潞灃舒,滅了潞氏一支。次年,景公又派士會率師滅掉赤狄甲氏、留籲和鐸辰三部,消滅了赤狄的大部力量。公元前588年,晉郤克聯合衛將孫良夫攻滅赤狄餘部廧咎如,至此,赤狄全部被滅,晉的後顧之憂解除。

赤狄滅亡後,晉國經過了悼公、平公兩代幾十年的中原爭霸。到了春秋晚期,晉的勢力受阻,便又轉而對付白狄,以消除晉國北部和東部的邊患。公元前541年,晉荀吳打敗晉軍,並俘獲了晉將觀虎。公元前505年,晉派士鞅包圍鮮虞,以報複上次的失敗,但強大的鮮虞直至春秋結束也未被晉國打敗,它成為唯一沒有被滅亡的狄人國家。在以上所說的連續攻滅東部白狄的過程中,並沒有攻伐鮮虞屬國仇猶的記載,直到公元前457年才有知伯攻中山、取窮魚之丘的記事,仇猶很可能是在此役中滅亡的。所以,仇猶也就成為春秋時期最後一個滅亡的狄人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