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進行追本溯源的探尋,便可了解白狄姬姓的來曆。周人的祖先在遷到岐山之前,他們一直居住在一個叫邠的地方,即今甘肅慶陽以東至山西汾水一帶,而這一帶也是白狄早期活動的廣大區域。《國語·周語上》記載:“及夏之衰也”,周的先人“自竄於戎狄之間”,說明周人早期曾居住在“戎狄之間”,同白狄族生活在一起。他們要麼可能與白狄同屬一族一姓,要麼把自己的姬姓輸入給了白狄族。隻是到了商代後期,周人“乃貶戎狄之俗”,才改變了戎狄的生產生活方式和社會風俗,遷到了岐山腳下的周原地區。而這一地區的白狄族有部分也在春秋時期東遷,把姬姓帶入了他們所建立的國家,如鮮虞、仇猶等。
另外,還可以從先秦史籍中找尋到姬姓進入白狄的時間。晉獻公娶白狄狐氏女,生重耳和夷吾。據《國語·晉語》說:“狐氏出自唐叔。狐姬,伯行之子也,實生重耳。”唐叔,即西周成王“柏葉封弟”的唐叔虞,為晉國的始封者。白狄狐氏既然“出自唐叔”虞,那麼白狄狐氏應為姬姓,可見早在西周初年姬姓就進入了白狄地即是指交城。上述史實除證實姬姓進入白狄狐氏的時間外,也進一步證實了姬姓為白狄族的族姓,白狄仇猶的族姓當然也應為姬姓。
三、仇猶並不是蔑稱
我們現在所用的仇猶名稱,在各類史籍中的記載並不一致。較早的記載見於《呂氏春秋》和《韓非子》。《呂氏春秋》作“厹繇”,或作“仇酋”;《韓非子》作“仇由”。厹與仇、繇與由都為同音假借字。《呂氏春秋》與《韓非子》的作者同是戰國末期人,但《呂氏春秋》的成書稍早於《韓非子》,《韓非子》中的“仇由”是否由《呂氏春秋》中的“厹繇”假借而來,我們不得而知,但可以知道開始出現的名稱就不一致,而後史籍中記載的也是如此。《淮南子》作“仇由”,《史記》作“仇猶”,《戰國策》作“仇由”。在為這些史籍作注時,高誘引《戰國策》作“仇首”,《說文傳》引《呂氏春秋》作“由”,《太平禦覽》引《呂氏春秋》作“仇繇”。還有史書中作“夙繇”、“仇吾”、“泉仇”、“仇由”等不一而足,而無論怎樣變化,除少數屬於字體誤訛外,大多是通假互異,讀音也基本相同。在這麼多名稱中並沒有一個是唯一正式的名稱,隻是後來使用《史記》中“仇猶”的稱呼較為多見。因此,對這麼多“仇猶”名稱的考釋,不能通過其中一兩個字的推敲引申就輕易斷定其褒貶含義。如果把仇猶說成是“晉人加給的蔑稱”,我以為依據不足,也不太可能。雖然晉對仇猶懷有覬覦之心,也有實力並吞仇猶,但仇猶與晉既是同姓,又是姻親,並且對晉國采取和善友好政策,所以晉人還不至於在一個弱小國家的名稱上作文章,加給它一個歧視性的稱號,這樣既不策略,也有失大國的身份。那麼是不是“華夏族對少數民族的侮蔑性稱呼?”我認為也無此種可能。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紛爭,天下大亂,華夏四周的戎狄民族紛紛進入中原,與華夏族雜居,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民族大融合的局麵,在這樣的形勢下,華夏人怎麼可能在數百個諸侯國中單單對一個彈丸小國加以侮蔑性稱號呢!我們不能以後來的大漢族主義統治者對待少數民族的態度來認識當時的民族關係。
仇猶的名稱可能就是源於一種地理概念。據《括地誌》載:“並州盂縣外城,俗名原仇,亦名仇猶。”多數史書和誌書都沿用此說,由此說明原仇與仇猶為異名同城;又據《元和郡縣圖誌》、《山西通誌》、《太原誌》、《盂縣誌》等記載,本,鼓聚即鼓都,為河北晉縣西的一處地名;肥國之名源於肥壘城,據《杜氏集解》說:“钜鹿下曲陽西南有肥壘城。”肥壘即今河北槁城西南之地。這些事例也從旁證實了仇猶因地而名的事實。
四、仇猶國的文化風尚
仇猶乃是白狄民族所建立的小國,文化底蘊較淺,但它在地域上西鄰三晉,深受晉文化的影響,不斷吸收和融合了中原地區華夏民族的先進文化;而又東屬鮮虞,也保持了本民族文化的傳統,因而形成了獨特的仇猶本土文化。具體表現在幾個方麵:
一是崇尚儒家文化。這與仇猶國君主的治國理念密切相關。仇猶雖是小國,但仇猶君卻有高深遠大的胸懷。張石山先生曾評價仇猶國君“高瞻遠矚,胸懷萬裏”,“是一位超越時代的天才君主”,“是一位有如後來的北魏孝文帝那樣的開天辟地的聖君”這裏的“詩雲”即是指《詩經》所說,其實此處引用的並不是《詩經》中的話,而是源於《左傳·僖公九年》發生的事,講的是秦國大夫公孫枝勸秦穆公要學習周文王順應天帝的法則才能安定國家的道理。不論出自《詩經》還是《左傳》,它們都是儒家的經典,由此可見赤章蔓枝是個熟悉儒家經典著作和思想的儒士。當他的再三勸諫而不被采納時,他便“斷轂”決絕而去。“合則留,不合則退”是春秋戰國時期遊說之士奉行的仕官原則。從赤章蔓枝的“忠貞不用,遠身可也”的“斷轂而行”舉動中,表明他並不是仇猶本國世襲官位的貴族,而是一個遊說到仇猶任職為官的儒士。我們熟知的孔子周遊列國,其實就是孔子為推銷他的政治主張而到列國去遊說,孟子也曾到諸侯各國遊說他的“王道”思想,他們同樣也做過遊說之士,反映了那個時代遊說之士存在的普遍性。所以當赤章蔓枝離去時,仇猶君並沒有把他當叛徒去追殺,而任其來去自由,表達的正是一種開放寬容的胸懷。